1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1、鑑真東渡日本,是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鑑真。
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2、唐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禕,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望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外交家。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年―661年)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瑪卡達送使節來唐,因而以對其答札之副使節身份。接著,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658年,第三度被選為往印度之使節,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
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蹟,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古代名人出使時的聰明故事20字
3樓:精銳
著名的有《晏子使楚》,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面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都機智應對,維護了國家和自己尊嚴。
4樓:mars_q天魔聖尊
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侮辱晏子,想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
我實在沒有辦法壓縮到20個字。只能這樣了。
中國古代外交史上出師他國而不辱使命的著名人物和事蹟。
5樓:匿名使用者
1、完璧歸趙:
趙國有一塊美玉,叫「何氏璧」。秦王聽說後想得到它,就派使者到趙國說想用城池換璧。秦王素來貪婪,趙王知道他只是想將何氏璧騙到手,但忌憚秦國的強大也不敢直接拒絕,以免惹起戰端。
正當他為難的時候,藺相如站了出來並聲稱自己有辦法——要麼換回城池,要麼將何氏璧完整地帶回趙國。
到了秦國,秦王果然只對璧感興趣,對讓出城池一事隻字不提。並在一次會面時想以武力奪璧,藺相如誓死不從,他抓著何氏璧準備撞牆來威脅秦王:要麼用出土地城池換璧;要麼他就撞牆壁碎人亡,秦王什麼都得不到還會因背信棄義而遭人唾罵!
秦王雖愛美玉但並不昏庸,不願用土地交換,就值得讓藺相如帶著何氏璧返回了趙國。
2、燭之武退秦師:
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包圍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隊一定退走。」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
燭之武推辭說:「臣壯年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鄭文公說:
「我沒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亡國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夜裡,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屬下。
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定邊邑,您知道這不好辦,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的實力呢?鄰國實力增強,就等於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經過,鄭國**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無壞處。
再說您也曾經有恩於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晉惠公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裡築城防禦,這是您所知道的。
那個晉國,怎麼會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去奪取土地?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得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
」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結盟,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攻打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
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動亂來代替整齊,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於是晉國也撤離鄭國。
3、晏子使楚
春秋時期,晏子出使楚國,面對楚王的侮辱,他胸有成竹、沉著冷靜,憑著自己的機智和辯才維護了國家和個人的尊嚴,不辱使命。晏子身「短」,於是「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這番無禮舉動,無非是想以此來侮辱晏子,進而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
作為使者,在外交場合他代表的是國家,晏子受辱,自己的祖國也勢必跟著蒙羞。智慧的晏子一眼便洞悉對方不良居心,「不入」表現了晏子態度的堅決;「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
這句話,不卑不亢、擲地有聲,彰顯出晏子的錚錚傲骨。「使狗國者,從狗門入」,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讓我鑽狗洞,那楚國就是狗國,你侮辱我是狗,就等於承認自己也是狗。在這裡,晏子採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辦法,讓對方自取其辱而又有苦難言。
於是「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拿起慧的**,不但自己沒受辱,反而讓對方蒙羞。見到楚王后,傲慢的楚王繼續公然尋釁,先是諷刺齊國沒有人才,後又諷刺晏子沒有才能。如果說先前對晏子的人身攻擊尚顯得隱晦的話,那麼此時的楚王已經是明目張膽、肆無忌憚了。
對此,晏子針鋒相對、毫不示弱,他以「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之語嚴斥楚王「齊無人」的讕言,顯示了強烈的愛國之心。面對楚王對自己的侮辱,晏子先順其意承認「嬰最不肖」,再突施反擊「故宜使楚」。意思是:
我最無能,所以只好出使最無能的楚國。
晏子這番機智幽默的反擊,就如那功夫已臻化境的大俠,雙手瀟灑隨意地一揮,便消解了楚王凌厲的攻勢。於己,維護了尊嚴;於國,捍衛了榮譽。楚王以「齊人固善盜乎」來諷刺齊國人到楚國為盜沒出息,企圖羞辱晏子、貶損齊國。
我們姑且不論楚王精心設計**的卑鄙,即便是真有此事,也不能以偏概全,說明齊國人沒出息啊。對楚王自以為得計的詰問,晏子先機智地避其鋒芒,宕開一筆,以「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為喻,說明外部環境對事物內部本質產生顯著影響的道理。
再由物及人,順勢推匯出「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的原因,即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盜」。這樣,由「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暗地裡諷刺楚國偷盜成風的不良風氣,暗示楚王治國的無能。這番機智巧妙的辯駁,讓楚王低頭認輸,讓晏子不辱使命。
又一年,晏子奉命出使吳國。一天清晨,晏嬰來到宮中等候謁見吳王。不一會兒,侍從傳下令來:
「天子召見。」晏嬰一怔,吳王什麼時候變成天子了?當時周天子雖已名存實亡,但諸侯各國仍稱周王為天子,這是他獨享的稱號。
晏嬰馬上反應了過來,這是吳王在向他炫耀國威呀。於是,他見機行事,裝作沒聽見。侍衛又高聲重複,晏嬰仍不予理睬。侍衛沒有辦法,徑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頓地說:「天子請見。」
晏嬰故意裝作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晏嬰愚笨昏聵,竟然搞錯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來了。實在抱歉。請問何處可以找到吳王?」
吳王聽門人稟報後,無可奈何,只得傳令:「吳王請見。」晏嬰聽罷,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並向他行了謁見諸侯時當行的禮儀。
晏嬰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作為外交家,晏子以他的大智大勇,冷靜沉著,能言善辯,捍衛了國家的尊嚴,真是不辱使命啊!
4、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說:
「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實在不敢交換啊!」秦王不高興。
於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我,這是為什麼呢?
況且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像你說的這樣。
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倒下的屍體有百萬具,血流千里。」
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
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
」於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於盡。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5、張儀說楚: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張儀從囚禁中放出來不久,沒有立即離開楚國,而是又去遊說楚懷王。
張儀向楚懷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請秦王派太子來楚國作人質,楚國派太子到秦國作人質,把秦王的女兒作為侍候楚懷王的姬妾,兩國永結兄弟鄰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時,楚懷王雖已得到張儀,卻又難於讓出黔中土地給秦國,想要答應張儀的建議。屈原反對說:「前次大王被張儀欺騙,張儀來到楚國,我認為大王會用鼎鑊(古代兩種烹飪器鼎和鑊)煮死他,如今釋放了他,不忍殺死他,還聽信他的邪妄之言,這可不行。
」楚懷王說:「答應張儀的建議可以保住黔中土地,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經答應了而又背棄他,這可不行。」
楚懷王最終答應了張儀的建議,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親善。
古代名人讀書事例,古代名人讀書事例
三味書屋 的來歷 宋濂的讀書經歷 蔡元培六十年讀書如一日 書不離身 曹禺在澡盆裡讀書 愛迪生以書為枕 富蘭克林和書 撲在書的高爾基 求4到5個名人讀書的故事,20 30字左右就夠了。古今中外名人事例20個,每個200字左右 給我20個古代名人小故事!比如說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年紀不...
古代名人貪圖安逸的事例,古代名人才能出眾到道德敗壞的事例
1 吳王夫差,他繼父登位之初,勵精圖治,大敗勾踐,使吳國達到鼎盛。在位後期,生活奢華無度,貪圖安逸,吳國被越王勾踐滅掉,夫差自縊。2 後唐莊宗 李存勖 並且建立了 唐 國,史稱 後唐 但他建國之後,就開始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昏昧無知,冤殺大將,寵幸伶人到無可復加的程度,最終被叛軍所殺。歐陽修的 伶...
古代名人成語故事,關於古代名人的成語故事
一,問題的提出 有一天我閒來無事,便拿了一本成語故事來看,看了幾篇,我發現了我讀的幾篇文章裡的成語都是從名人身上的故事改編而來的。對此我產生了一點疑問,是不是絕大多數的成語故事都是從名人的故事改編而來的呢?對此我了祕密的調查。二,調查方法 1.翻閱成語故事書,查詢成語中的名人故事。2.上網查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