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長平_遺恨
是無價之寶。是中日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物。
2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日本向中國進貢,稱臣,中日友好
3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是我們的奴隸、屬國
4樓:名月光洋
在天明四年 ( 1784 ) 的一天,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農,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現一顆金印,金印印面正方形,邊長2.3釐米,印臺高約0.9釐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
2釐米,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金印出土以後輾轉百年,直至2023年一個家族的後人把它捐獻給了福岡市博物館。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和《後漢書·東夷傳》中記有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緩。」這一枚金印作為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成了日本國寶。但是,一直以來日本的中國史專家對此存有疑惑。
他們首先懷疑的是這枚金印的真偽,在金印發現的那個時代,已經有偽造這一枚小小金印的技術,因此,金印到底是不是中國之物讓人懷疑,或者這印章本就是時人為了某種目的而故意偽造。
然而,在2023年,雲南一座滇王墓中出土的一枚金印「滇王之印」讓「漢委奴國王」有了一名「兄弟」,彷彿佐證了這枚金印的真實。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09年賜給滇王嘗羌的金印亦為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長寬各2.3釐米,高2.
2釐米,蛇紐,陰刻篆體字。除上刻「滇王之印」四字與日本出上的「漢委奴國王」不同外,其它無論從外觀、尺寸、字型形狀等以及質地均同於日本的那一枚。
此後,在中國*****期間,江蘇揚州市的漢墓附近又出土了一顆金印,這就是「廣陵王璽」。「廣陵王璽」與「漢委奴國王」金印形制相似,字型以及文字的雕主法與光武帝賜與日本委奴國工的金印幾乎同出一轍,稍微有點不同的是「漢委奴國王」是蛇紐,而廣陵王璽是龜紐,不過,兩印的高度、邊長和重量都差不多。因為玄武神就是一條蛇纏繞著龜,人們推測這兩顆金印有親戚關係。
兩枚金印的出土大大的增加了「漢委奴國王」印的真實度。因為經專家考證,漢制賜給太子及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龜紐,賜給臣服國國王的印紐則多用蛇、芋、駱駝等造型,中日兩國出士的這三枚金印均符合漢制,而且中國發現的兩個金印均被考證為真。
持懷疑態度的學者認為這並不夠,理由是金印上所刻的是「委」而不是「倭」字。在《後漢書》關於委奴國,除光武帝賜委奴國王印緩,及「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侵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的記載而外,再沒有其他記載。學者認為「委」字作委任解,即將印上文字解釋為漢朝委任的奴國國王。
反駁這一說法的學者表示,從漢代及之後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王朝對外派送的印信中從未有作委任解的「委」字先例。多數學者認為「委」和「倭」相通,「委奴國」即「倭奴國」。但是,「倭奴國」究竟是一個國家的名稱,還是「倭」之「奴國」的意思呢,這又存在較大分歧。
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魏明帝時曾封邪馬臺國王卑彌呼「親魏委王,假金印紫緩」。然而,中國王朝對外賜予封號一般都採用二斷的稱呼,如「漢·匈奴·左賢王」,由此,「倭奴國」便成為一個不能完全等同於《魏志·倭人傳》中「奴國」的名字。
無論如何,由這枚金印引起的爭論仍在繼續,關於這枚金印的傳說也變得神乎其神。據說有一次廣陵王璽被借到日本福岡參展,名古屋的攝影專家前往拍照。當把兩顆印擺得很近的時候,兩印之間出現了在北極和南極常見的那種極光,此後極光慢慢消失。
由人說這是研究家的熱情給了出土文物以新的生命。
辭曹歸漢,棄印封金,坐服於禁,水淹七軍分別指哪些事件
這些事件都是發生在關羽的身上。徐州之戰後,劉關張失散,關羽保護劉備的家小被曹軍包圍。經張遼說服,這才有了關羽屯土山約三誓,投降了曹操。曹操厚待關羽,希望能留住他。待關羽替曹操斬顏良株文丑,解了白馬之圍後,獲知劉備在河北,於是關羽便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去投奔劉皇叔。也成就了關羽的一世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