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用佛語解釋 理雖頓悟 事須漸修 ,其意義何在

2021-05-17 10:32:32 字數 940 閱讀 6135

1樓:匿名使用者

理容易明白,事不容易照辦,習氣使然。修行既要修心,也要修身。修心自利,修身利他。

理無礙是修行的第一個里程碑,然後是事無礙,再後面就是理事無礙,最終達到事事無礙的佛境界。自利利他,自他不二。

2樓:匿名使用者

道理雖然明白,但是,要想實現目標還得腳踏實地,慢慢來。

3樓:匿名使用者

莫要bai裝!理雖頓悟,du事須漸修,源起南宗北宗之

zhi分,五祖弘忍dao傳衣缽時,神秀與六祖之爭回,傳因一首偈語詩答「菩提本無樹....」,五祖遂傳法於六祖,六祖承法在南方發源光大,稱南宗,神秀一枝在北方廣結佛緣,稱北宗。南宗認為佛法講究悟性,結佛在緣,你即使再修煉沒有悟性都白扯,修煉佛法形成一派「頓悟」,其實和六祖天性高不識字有些許關係。

而北宗認為接近佛法需要修身打坐勤為功課,追隨者一派「漸修」。自此南北宗各自認為自家才是接近佛法的正宗,爭論不休。然世間佛法八宗雖分,去向卻一路,佛法一味,淨空法師為平息南北宗分歧,提出了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你理解佛法需要有悟性,但日常功課不可省事。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更正我的答案。我之前那個酒氣的答案不對。

我朋友說,就像你已經明白一件事的原理了,但還是要親手一步一步去把事情圓滿完成。

這個解釋更適當

5樓:__老鼠吃貓

您好師來兄

佛教(梵語

源buddha-sasana)貴在解行並重,理通事修,理即是道理,孕育著人生宇宙廣說層面,學道著應該契悟,不能絲毫含糊,一一洞徹事理真理,使內心無惑,這是由理而頓悟,頓悟並非證悟,頓悟到證悟尚有一段距離,必須實踐事相以透理,事相的圓滿即是道理的圓滿;若僅是道理的內心通達,而不透過事相的修證,則永無證成菩提可言,頂多成為理悟或頓悟的一環,尚未成熟理事不二法門故,因此說,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誰能用比較通俗的例子解釋淨現值

理解淨現值需來要先理解現值的概自念。現值是bai指未來某一時點金額折現到 du當前時點的zhi金額。由於資金dao時間價值的存在,100元存在銀行,一年之後至少有一個最低的利息收入,大於100,比如1年後收到105。那麼現值就可以理解成1年後的今天又105塊錢,現在有多少錢。答案是100塊。只是如果...

誰能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解釋裝行為

你好,首先我想告訴你,這裡用本我,自我,超我來講是很不合適的哦應該是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這裡如果他們真的想要,反而說不要,可以說他們在用 反向 就是自己想的和自己表現出來的是相反的。還有,我說了你不要生氣哦 你也不知道你同事的心裡是不是這麼想的,倒是你自己是很想發月餅,呵呵,再聯想到同事的...

誰能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下什麼是主體間性關係

首先回顧一下哲學主體性的歷史演變。自古至今,哲學經歷了由前主體性到主體性再到主體間 性的歷史過程。古代哲學是本體論哲學,屬於前主體性哲學。近代哲學是認識論哲學,建立於主體 客體二分基礎之上,屬於主體性哲學。主體性哲學是近代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主體性哲學的歷史侷限性日益凸現出來 第 一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