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詠懷古蹟》,杜甫《詠懷古蹟》情感是什麼

2021-05-18 09:18:26 字數 5053 閱讀 8021

1樓:匿名使用者

《詠懷古蹟五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這五首詩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長江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蹟,讚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勳,並對這些歷史人物淒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作品原文

其一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其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其四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其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杜甫《詠懷古蹟》情感是什麼

2樓:蘭若

杜甫在夔州東下途中所寫的《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詩有云:「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提到昭君宅。

昭君宅當在昭君村。《杜詩詳註》引《太平寰宇記》:「歸州巴東有王昭君宅。

」這兩句詩也可幫助證《詠懷古蹟》第三首當為途經歸州後所作。

再說第二首。此篇懷宋玉。第五句之「江山故宅」,指宋玉宅。

第六句之「雲雨荒臺」,指宋玉《高唐賦》所賦之臺。關於宋玉宅,《杜詩詳註》引宋趙彥材曰:「歸州、荊州皆有宋玉宅,此言歸州宅也。

」按宋玉《高唐賦序》載:「昔先王嘗遊高唐,夢見一婦人,王因幸之。去而辭曰:

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節錄)宋玉所賦本為寓言,但後世形成傳說。《太平寰宇記》(卷一四八)夔州巫山縣記載:

「楚宮,在縣西北二百步,在陽臺古城內。即襄王所遊之地。」又載:

「陽雲臺,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長江。宋玉賦雲,遊陽雲之臺,望高唐之觀,即此。

」如上所說,假如宋玉宅在歸州,荒臺(陽臺)、楚宮均在巫山縣,那此篇當為杜甫舟行途經巫山、歸州時所作。杜甫《夔州歌》有云:「巫峽曾經寶屏見,楚宮猶對碧峰疑。

」楚宮也指巫山一帶之楚宮。但此篇所詠古蹟之地址,也可作另一種理解。江山故宅,指荊州之宋玉宅。

雲雨荒臺,指雲夢澤之臺。按宋玉《高唐賦序》:「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

」李善注引張揖曰:「雲夢,楚藪也,在南郡華容縣,其中有臺觀。」(華容縣在江陵東南)。

蓋巫山神女住在陽臺,而楚王作夢,則在雲夢澤之臺。又楚宮,也可指江陵一帶的楚宮。江陵為楚國都城(即郢都),其地當時有規模頗大的楚國宮殿。

假如這樣理解,那此篇當為杜甫到達江陵以後所作。杜甫舟近江陵,舟人指點楚宮遺址,已疑不能明。(按詩云「最是楚宮俱泯滅」,著一「俱」字,似是指龐大的宮殿群,則以指江陵之楚宮更為確切。

)其後到江陵城,目睹宋玉宅(即後來的庾信宅),有感於宋玉所賦雲夢澤高唐觀之事,因而寫作此篇。以上兩種解釋,不管是哪一種更準確,但當為杜甫離開夔州以後所作,這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

最後說第一首。如上所述,江陵有庾信宅,此篇詠庾信,當作於江陵。《杜臆》認為此篇所詠古蹟是庾信宅,有曰:

「宅在荊州,公未到荊,而將有江陵之行,流寓等於庾信,故詠懷而先及之。」以為這是杜甫在將到江陵前預為之作,恐非是。又此篇第

三、四句雲:「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按《水經注·沅水》:

「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樠溪、沅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夾溪悉是蠻左所居,故謂此蠻五溪蠻也。」其地在今湖南西部。

此詩以五溪與三峽對稱,用以指兩湖地區。我認為這兩句杜甫除敘述寫此詩時的生活環境外,還點明瞭全詩五首所詠古蹟的地域。劉備、諸葛亮祠廟、昭君村在三峽地區,荊州的宋玉宅、庾信宅則在兩湖地區。

從這方面看,把此篇置於五章之首,也是比較合適的。

總之,《詠懷古蹟》五首,當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寫成,最後寫定則在到達江陵以後。如果說五首出於一時手筆,那揆之情理,應當出自寓居江陵時刻,前面數章是追憶所見所聞古蹟;而不可能是在夔州為昭君村、江陵宋玉庾信宅預先落筆。

3樓:最後一次的明天

是其三嗎?

詠懷古蹟(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詩人運用借古詠懷的寫作手法,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怨恨。

賞析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

4樓:匿名使用者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

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是《詠懷古蹟五首》中的第三首,杜甫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廣大抱負。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

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裡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這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

「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從這兩句詩的構思和詞語說,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賦》裡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

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但是,仔細地對照一下之後,我們應該承認,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

「『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說得很對。但是,有神的並不止這兩個字。

只看上句的紫臺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成的詞彙,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在日常的語言裡,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裡,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想到這裡,這句詩自然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佩句承前第四句。

畫圖句是說,由於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佈。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帝從圖畫裡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

環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裡曾經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

昭君不慣胡沙遠,

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月夜歸來,

化作此花幽獨。

這裡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據漢劉熙的《釋名》說:

「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晉石崇《明君詞序》說:

「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後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於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裡就密切難分了。

前面已經反覆說明,昭君的「怨恨」儘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話又回到本詩開頭兩句上了。胡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於「生長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正是因為他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昭君,沒有體會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吳瞻泰意識到杜甫要把昭君寫得「驚天動地」,楊倫體會到杜甫下筆「鄭重」的態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驚天動地」,何以值得「鄭重」的道理說透。

昭君雖然是一個女子,但她身行萬里,冢留千秋,心與祖國同在,名隨詩樂長存,為什麼不值得用「群山萬壑赴荊門」這樣壯麗的詩句來鄭重地寫呢?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我們更可以從清人李子德的「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後來諸家,總不能及。」這個評語來賞析這首詩的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佩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賞析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 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首詩是 詠懷古蹟五首 中的第三首,杜甫借詠昭君村 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廣大抱負。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 一統志 說...

結合《詠懷古蹟其三》具體詩句談談詩人杜甫怎樣在詩中融合自己的情懷

詩人借詠昭君村 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讚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 詠懷古蹟其三的詩詞鑑賞 詠懷古蹟 其三 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

用散文化的語言翻譯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和《登高》。謝謝

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裡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後,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心的怨恨之情。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