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地處山東北部的背靠大海的齊國作為一個長期強盛的國家,最後非但沒有統一中國,卻亡於人手,這是什麼緣故呢?我以為至少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缺乏戰略眼光,沒有連續的國策,政策搖擺不定。無論是春秋時期的姜氏齊國還是戰國時期的陳氏齊國都缺乏戰略眼光,政策沒有連續性。比如小白用管仲,就不重視禮儀法制,到晏嬰時期又放棄了管子那一套搞晏子。
戰國時期表現得更差,今天合縱,明天連橫,堂堂大國卻被張儀、蘇秦玩弄於股掌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麼。
反觀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堅持以法治國的信念,痴心不改。在國策上,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逐步並西蜀吞巴郡,遠交近攻,連橫諸國,各個擊破。
二,沒有統一天下的壯志。所以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國策。國君的所謂雄心壯志只滿足於稱霸,即使後世君主亦不過想恢復桓公的功業。
這跟秦國橫掃六合的壯志不可同日而語。齊國可以統一的時期只有兩個時期一個是,齊桓公時期,一個是齊威王時期,但由於戰略不清晰都失之交臂。齊桓公只想尊王,不想自己當王。
而齊威王當個霸主就滿足了。
三,光富國不強兵,不重視兵家。著名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齊國人,在齊國卻得不到重用,最後只好到吳國去求官。在最強的齊桓公時期,面對對咄咄逼人的楚國居然不敢一戰!
也許這是對的,戰則必敗。齊國最常攻打的國家是魯國,卻一敗再敗。當時還是管仲執政期。
齊桓公任鮑叔牙為將,在長勺卻沒打過曹劌。而齊威王打敗魏國就滿足了,可惜了名將孫臏。齊國作為赫赫有名的大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除了跟魏國的戰爭和以後的火牛陣外,幾乎乏善可陳。
四,任由大國崛起,沒有采用遏制大國的戰略。齊桓公時,楚國已經有崛起的苗頭,對於這樣的強國不加以遏制,任由強大,不利於國家利益。以後還有晉國、秦國,翻開春秋歷史,象吳國、越國這樣的小國都能稱霸,作為傳統強國,齊國難辭其咎。
五,排外。外國人很難在齊國當大官。這也導致真正的賢明之士得不到任用。反觀秦國,幾朝相國都是外國人。所以造就了強秦。在齊威王死後,秦國的國力就超過了齊國。
六,聲色犬馬,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思想。前輩們打下的基礎這麼好,所以齊國很富裕,也所以齊國人都不想打仗,沒有尚武精神。齊國一直在吃老本,而對其於五國根本就不關心。
秦國遠交近攻,交的是誰呢——齊國。反正秦國那麼遠,他打誰也打不到我,他跟我**,我樂得賺錢。至於你們的死活跟我有什麼關係。
正是這樣的心態斷送了齊人的前程。
七,驕傲自大,自毀前程。齊威王的積蓄敗在蘇秦手裡。齊國滅燕國惹下了禍胎,此後齊閔王狂妄自大自稱東帝,齊又在蘇秦的慫恿下打這個打那個(還是沒有清晰的國策),把六國都得罪了,合縱本來是為了對付秦國。
最後秦國加入了合縱,矛頭一轉對付齊國,釀成五國聯軍攻擊齊國的慘劇。幾乎被滅了國,國力從此不復昔日盛況。另外,齊國跟秦國不同。
秦國地勢險要,聯軍最強大的時候不過攻下了一個函谷關。齊國就不同了,全是平原,無險可守,五國一攻就跨了。
齊文化本來不下於楚文化。後來卻遠不如楚文化的影響。正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尚武精神,國策搖擺不定最終滅於人手。嗚呼哀哉!後世治國當以齊國為戒!
隋文帝為什麼統一全國隋文帝統一全國是怎麼回事?
一,隋朝建立,隋文帝勵精圖治,隋朝經濟高速發展,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二,隋文帝注重軍事發展,軍隊實力大幅提高,為統一準備了實力。三,陳朝 腐化,軍隊戰鬥力低下。四,從魏晉南北朝開始,長時間的 和戰爭使人民渴望統一。隋文帝的統一事業符合歷史發展。五,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經濟的發展也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自考本科是全國統一考試嗎自考是全國統一的嗎?
不是全國統一考試,各個省稍微有差別的,具體諮詢當地自考辦!全國自學考試時間一般是 各省時間可能有微調,部分專業在5月 11月安排證書課程考試,建議考生考前諮詢當地自考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self taught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s 簡稱自考,1981年經 批准...
為什麼高考不是全國統一命題並統一分數線呢
我15歲之前連電腦都不會開機,如果考電腦我怎麼辦?拿0分嗎?有些地方的孩子還沒出生家裡啥都有了,有些地方或許到高考了家裡都沒有電腦 貧窮地區沒辦法,家裡就是個種地生活的 偏遠地區師資力量薄弱 優秀教師都不願意去苦寒之地,薪資低,待遇差,生活條件也差 和北上廣沒法比的。記得以前有個考試題目是說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