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天壇在北京市東南部,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當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穀耕地之所。
在整個北京城裡,
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2023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這是天壇內最巨集偉、最華麗的建築,也是想象中離天最近的地方。祈年殿的上下三層屋頂,均用深蘭色琉璃瓦鋪蓋,象徵天色。
壇面除中心的太極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象徵九重天,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極石上,象徵著天帝高居九重天之上。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迴音壁。如果說天安門城樓已成為中國的象徵,那麼,天壇祈年殿就是北京這座不朽名城的象徵。
的確,這座無與倫比的建築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在通高38米、直徑30米的體積內,容納了 如此豐富的學問。
同時,她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頂峰,僅憑木榫交結,斗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這一驚世傑作。天壇另一美妙絕倫之處,是奇妙的回聲。站在圜丘壇的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迴響,這聲音彷彿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名字:
「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牆,你站在一端貼著牆小聲說話,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貼牆面就能聽得異常清晰,並且還有立體聲效果,這就是「迴音壁」。
這證明500年前的中國人已經能夠運用聲學原理。
2樓:馬來送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
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2023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2023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2023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併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2023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2023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3樓:匿名使用者
北京天壇的歷史???
4樓:霓脦那些
北京天壇最初為明永樂十八年(2023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壇,嘉靖九年(2023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谷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改擴建,但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築而無改建除外。
2023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甚至還把司令部設在這裡,並在圜丘壇上架設大炮,攻擊正陽門和紫禁城,聯軍們將幾乎所有的陳設和祭器都席捲而去。
2023年中華**成立後,除了中華**大**袁世凱在2023年冬至祭天外,天壇不再進行任何祭祀活動。2023年起闢為公園,正式對民眾開放。目前園內古柏蔥鬱,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園林。
天壇佔地約273萬平方米,是故宮面積的四倍。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築群,它的佈局嚴謹,建築結構獨特,裝飾瑰麗,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和幾何學等原理,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擴充套件資料:
一、佈局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俗稱「天地牆」。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闢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2023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闢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幹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
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線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二、建築特色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佈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臺基和屋簷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此外,在天壇中的大片柏樹林在創造肅穆、靜謐的環境方面也起很大作用,利用姿態挺拔和色調沉靜的常綠樹所具有的莊嚴肅穆的性格,襯托祠祀的有效手法;人們感到大片蒼翠濃郁的柏樹林,在祭祀時候增加人們的肅穆感。
三、世界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天壇:天壇是建築和景觀設計之傑作,樸素而鮮明地體現出對世界偉大文明之一。
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天壇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天壇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寶貴的科學藝術價值及優美的園林景觀獲得了世人更廣泛的認識和關注。
天壇是中國古代皇帝的祭壇,也是中國悠久祭天文化的結晶,其巨集偉的建築、蒼翠的古樹、豐富的文物收藏既記載了中國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記錄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5樓:活寶大海
嘉靖九年(2023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
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
6樓:婭薇_暫退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2023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后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2023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
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2023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
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2023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2023年)改名祈年殿。
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求天壇的歷史
7樓:玉靈瓏
天壇居諸壇之首,是一座典型壇廟,佔地273公頃,比故宮大兩倍,略小於頤和園.
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 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地方.每年"三孟"祭祀,即孟春(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夏至)祈雨,孟冬(冬至)祀天.
該壇有外壇牆和內壇牆.北面外壇牆呈圓弧形,南牆與東、西牆為直角相交,取其天圓地方之意.因為天壇建成初期,不僅祭天而且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地壇後,才天、地分別祭祀.兩道壇牆最初均為土坯砌成,曾稱天壇土城.清乾隆十二年(1747),將土城用磚包砌.兩道牆之間稱外壇.外壇牆一週11華里,只有兩個門,與先農壇相對者叫圜丘門,與太歲壇相對者叫祈谷壇門.
皇家祭天聖地,2023年曾遭英法聯軍洗劫,2023年又遭八國聯軍的蹂躪.當時,齋宮曾設聯軍司令部,圜丘壇上架設了轟擊前門和紫禁城的大炮.侵略軍為了掠奪物資,曾在圜丘壇門外設火車站(天壇外站)和祈谷壇門火車站(天壇內站).內站運兵員,外站運軍火.**五年(1916)袁世凱登基,也在天壇演出了一場祭天的醜劇.軍閥混戰期間,辮帥張勳曾在祈年殿設司令部,與段琪瑞巷戰時,天壇內成為戰場.2023年,天壇闢為公園開放. 解放後,在外壇牆上新闢了東門、北門,有計劃地修葺了內部建築,增加了設施.外壇部分保留了北半部,原來的圜丘門已不存在,這裡建成了居民區,即現在的復康裡和天壇南里一帶.現在的南門是原來的內壇南門.經過改造之後,使原來的皇家壇廟,變成了一處北京市區富有特色的旅遊公園.
天壇 天壇於202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2023年),是明清時期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禱豐年的專用祭壇。天壇壇域近方形,南側兩角為直角,北側呈圓弧狀,體現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天圓地方」。天壇壇域由兩重壇牆環護,外壇牆南北相距1650米,東西相距1725米。
內壇牆南北相距1243米,東西相距l046米。中心稱「內壇」,兩壇牆之間的地段,稱「外壇」,主要入口設在外壇西側。
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圜丘壇」,北部是「祈谷壇」。南北兩壇由一條長360米高出地面的磚砌甬道-----丹陛橋相連,組成長1200米的天壇建築軸線。圜丘壇佔地44.66公頃,由圓丘、櫺星門、皇宮宇、神庫神廚、宰牲亭組成,每年冬至日,在此舉行「祭天大典」。
祈谷壇佔地72.34公頃,主體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神廚、宰牲亭、長廊,每年春季在這裡舉行「祈谷大典」,祈禱豐年。
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祀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內有無樑殿、寢殿、鐘樓等建築,佔地4公頃。外壇西部偏南有附屬建築「神樂署」(管理祭祀樂舞)和「犧牲所」 (圈養牲只)。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是一座三重簷攢尖頂圓型大殿。該殿是按所謂「敬天禮神」的「天數」而建的。
殿高九丈,取「九九」陽極數之意。殿頂周長三十丈,表示一個月有30天。大殿中部有四根通天柱,又稱龍井柱(高18.
5米,大頭直徑1.2米),古鏡式柱礎,海水寶相花柱身,瀝粉堆金,美觀壯麗,是一年有四季的象徵。中層金柱十二根,象徵一年12個月,外層有簷柱十二根,象徵一日12個時辰。
中、外層柱數相加為二十四柱,是一年中有24節令的象徵。三層相加有柱二十八根,象徵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頂部的八根童子柱(短柱),則為三十六柱,象徵36天罡。
大殿寶頂有一短柱,叫雷公柱,是皇帝「一統天下」的象徵。
遺產價值
古代祭壇建築組群,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天壇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集明、清建築技術、藝術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製構件、圓形平面、形體巨大、工藝精製、構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國古建中罕見的例項。天壇又以大面積樹林和豐富的植被創造了「天人協和」的生態環境,是研究古代建築藝術和生態環境的實物,極具科學價值,是皇家祭壇建築群中傑出的範例。
另一方面,天壇深刻的文化內涵,使之更具特色。天壇從選址、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祀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係」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至。例如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覆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徵「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絡。
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徵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徵天上的星座-----恆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制建築,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築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北京天壇的簡介
下面我試圖用最簡單的語言給您介紹天壇 位於北京崇文區,始建於明朝初年。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天壇是北京最大的園林景觀,壇內 祈年殿 成為古都北京的象徵。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天壇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佈局特點 天壇由南部的 圜丘壇 和北部的 祈谷壇 組成。天壇的建築可以總結為 一條中軸線...
北京天壇公園的公園簡介,天壇公園有什麼景觀 詳細介紹
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 清乾隆 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 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 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 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
北京天壇公園長什麼樣,北京天壇公園有什麼特點
北京天壇公園,最早是明 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場所,佔地面積約272公頃。天壇的古建築大多集中在一條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排列。1.祈年殿。2.圜丘 迴音壁。3.祭壇。由祈年殿通往圜丘的高臺大道叫 丹陛橋 丹陛橋的西面是 齋宮 是皇帝祭天時的齋戒住處。齋宮外的西南面是 神樂署 祈年殿外以東設有宰牲亭 供祭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