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月似當時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分為四大階段: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期
原始社會時期:從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國文化已有200萬年的歷史。大約在距今2023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製陶、石器的磨製與鑽孔,是新石器時代三大文明成就。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雛形期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的總特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荀子是最傑出的思想家。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定型期
總特徵:制度化、模式化、程式化。元明時期至清朝中期,中國傳統文化走向衰落,暮氣沉沉,又孕育新生。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以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為代表,西方人帶來了近代的世界觀念與自然科技成就。但到雍正年間,傳教士被逐出國門,西學東漸幾近中斷。
四、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期
從2023年鴉片戰爭爆發到2023年中華**建立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期。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總特點是新舊雜陳,外來的西方近代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既衝突又交融,兩種文化較量,「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要突破舊的」,但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轉變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2樓:一槓青年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4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文化特徵分別是: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裡,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準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4.老子像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絡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二是相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儘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相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3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文化特徵分別都有很多不一樣。
4樓:百度使用者
henhaohenqiangda
列舉西方文論在不同階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5樓:流夢無殤
第一、結構主義文論
一、 概況
1、西方結構主義文論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於西方的結構主義思潮的一個組成部分。
2、20世紀60年代結構主義思潮在法國走向鼎盛,法國文學研究由於受這一思潮的影響,形成了以羅蘭·巴爾特的符號理論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文論,在60年代,結構主義文學理論以法國為中心,逐步開始在文學理論界取得統治地位。到7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進入深入發展時期。結構主義的文學研究分化為結構主義的詩學研究,敘述學研究和符號學研究。
3、結構主義文學理論的一般特點:
(1)、結構語言學為結構主義文學理論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前提和論證基礎;
(2)、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是對文字意義的生成而不是對意義本身的研究;
(3)、作作家主體身份消失;
(4)、結構主義認為文學研究的中心任務在於,「文學研究與具體作品的閱讀和討論不同,它應該致力於理解那些使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程式。」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主義之父):《野性的思維》
2、羅蘭·巴特:《寫作零度》、《符號學原理》、《神話學》、《批評與真實》、《敘事作品分析結構導論》
3、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
4、託多洛夫:《散文中的詩學》、《詩學》、《象徵理論》、《批評的批評》
第二、 解構主義文論
一、 概況
1、解構主義文學理論的產生和興起是在結構主義陣營內部發生並以對結構主義的批判和拆解開始的。
2、解構主義的原產地是法國,卻在美國得到了響應並迅速發展,2023年德里達《人文科學話語中結構、符號和遊戲》的演講可以當作解構主義到來的宣言,該演講提出:「結構是沒有等級的,不存在固有的中心;語言是自由嬉戲的領域;結構是對自由嬉戲的壓抑和封閉。」
3、2023年,德里達出版了《聲音與現象》、《**字學》、《書寫與差異》、正式宣告瞭解構主義的誕生。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德里達:《聲音與現象》、《**字學》、《書寫與差異》
2、保羅•德曼:《盲視與偏見》、《閱讀的寓言》、《浪漫主義修辭學》、《對理論的抵制》
3、希利斯·米勒:《傳統與差異》、《作為寄主的批評家》
4、傑弗裡·哈特曼:《超越形式主義》、《閱讀的命運》、《荒原上的批評》
第三、 闡釋-接受文論
一、 闡釋學理論
(一) 概況
1、闡釋學源於古希臘。近代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施萊爾馬赫使解釋學成為一門哲學。現代闡釋學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於20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醞釀,而在60年代正式形成的,其誕生地在德國。
2、哲學基礎:胡塞爾現象學,追求恆定不變的抽象本質的柏拉圖式唯心主義。
(二)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威廉·狄爾泰:《施萊爾馬赫傳》、《歷史理性批判》、《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立》
2、赫斯:《解釋的有效性》、《解釋的目的》
3、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二、 文學接受理論
(一) 概況
1、20世紀60年代中期,產生於德國。
2、這一派理論直接繼承了後期現象文學理論和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現代哲學闡釋學。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伊賽爾:《文字的召喚結構》、《閱讀行為:審美反應理論》、《讀者:現實主義**的組成部分》
2、堯斯:《文學是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
第四、 新歷史主義文論
一、概況
1、新歷史主義作為一種批評傾向出現於70年代的美國,獲得正式命名是在80年代初。
2、新歷史主義深受福柯的影響,它吧過去發生的時間當做待破解的文字,認為各種形式的話語都與其他話語和實踐相互影響並由他們決定。通過把文學的文字理論與歷史客體的構成和文字解讀相聯絡,新歷史主義強調修辭,提出「文字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字性」,即文字體現歷史或隱含歷史,而歷史具有文學寫作的文字特徵。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文藝復興時期的自我塑造:從莫爾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的協商》、《學會詛咒》
2.、海登·懷特:《元歷史: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話語轉喻論》
第五、 後殖民主義文論
一、 概況
後殖民主義批評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全盛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初期,是一種影響廣泛的學術思想。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薩義德:《開始:意圖與方法》、《康拉德和自傳**》、《東方學》、《文化與帝國主義》
2、斯皮瓦克:《在他者的世界》、《在教學機器之外》
3、霍米·巴巴:《文化定位》
第六、女性主義文論
一、 概況
女性主義源於女權主義運動。20世紀60年代,隨著民權也能動的高漲,出現了爭取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二次高潮。此後,學術界開始從文化上思考男尊女卑的文化傳統,女性主義的已形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爭論的焦點是身體的物質性,對於身體作為一種文化建構發生了廣泛的爭論。
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朱蒂斯·菲特利:《抵抗的讀者》
2、瑪麗·艾爾瑪:《思考婦女》
3、弗吉尼婭·沃爾夫:《一間自己的屋子》;
4、西蒙·德·波娃:《第二性》;
5、米勒特的:《性政治》;
6、卡普蘭:《現代英國**中的女性意識》;
7、莫爾斯的:《文學婦女》;
8、吉爾伯特和格巴:《閣樓上的瘋女人—女作家與19世紀的文學想象》
9、肖瓦爾特:《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家》
10、克莉絲蒂娃:《關於中國婦女》。
結構主義文論
20世紀60年代結構主義思潮在法國走向鼎盛,形成了以羅蘭·巴爾特的符號理論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文論,在60年代,結構主義文學理論以法國為中心,逐步開始在文學理論界取得統治地位。到7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進入深入發展時期。結構主義的文學研究分化為結構主義的詩學研究,敘述學研究和符號學研究。
1、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主義之父):《野性的思維》2、羅蘭·巴特:《寫作零度》、《符號學原理》、《神話學》、《批評與真實》、《敘事作品分析結構導論》3、格雷馬斯:
《結構語義學》4、託多洛夫:《散文中的詩學》、《詩學》、《象徵理論》、《批評的批評》
解構主義文論
解構主義的原產地是法國,卻在美國得到了響應並迅速發展,「結構是沒有等級的,不存在固有的中心;語言是自由嬉戲的領域;結構是對自由嬉戲的壓抑和封閉。」 2023年,德里達出版了《聲音與現象》、《**字學》、《書寫與差異》、正式宣告瞭解構主義的誕生。
1、德里達:《聲音與現象》、《**字學》、《書寫與差異》2、保羅•德曼:《盲視與偏見》、《閱讀的寓言》、《浪漫主義修辭學》、《對理論的抵制》3、希利斯·米勒:
《傳統與差異》、《作為寄主的批評家》4、傑弗裡·哈特曼:《超越形式主義》、《閱讀的命運》、《荒原上的批評》
闡釋-接受文論
闡釋學理論
闡釋學源於古希臘。近代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施萊爾馬赫使解釋學成為一門哲學。現代闡釋學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於20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醞釀,而在60年代正式形成的,其誕生地在德國。
1、威廉·狄爾泰:《施萊爾馬赫傳》、《歷史理性批判》、《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立》
2、赫斯:《解釋的有效性》、《解釋的目的》
3、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1、狄爾泰:闡釋與迴圈
2、赫斯:解釋有效性
3、加爾默爾:闡釋——現在與過去的對話
(1)、貢獻:闡釋學重視讀者的態度和作用,促進了讀者反應批評的發展。(2)、侷限:
只承認單一的主流傳統,忽視歷史本身的矛盾和鬥爭。
文學接受理論
20世紀60年代中期,產生於德國。
2、這一派理論直接繼承了後期現象文學理論和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現代哲學闡釋學。
1、伊賽爾:《文字的召喚結構》、《閱讀行為:審美反應理論》、《讀者:現實主義**的組成部分》
2、堯斯:《文學是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
新歷史主義文論
1、新歷史主義作為一種批評傾向出現於70年代的美國,獲得正式命名是在80年代初。
2、新歷史主義深受福柯的影響,它吧過去發生的時間當做待破解的文字,認為各種形式的話語都與其他話語和實踐相互影響並由他們決定。通過把文學的文字理論與歷史客體的構成和文字解讀相聯絡,新歷史主義強調修辭,提出「文字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字性」,即文字體現歷史或隱含歷史,而歷史具有文學寫作的文字特徵。
1、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文藝復興時期的自我塑造:從莫爾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的協商》、《學會詛咒》
2.、海登·懷特:《元歷史: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話語轉喻論》
後殖民主義文論
後殖民主義批評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全盛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初期,是一種影響廣泛的學術思想。
1、薩義德:《開始:意圖與方法》、《康拉德和自傳**》、《東方學》、《文化與帝國主義》
2、斯皮瓦克:《在他者的世界》、《在教學機器之外》
3、霍米·巴巴:《文化定位》
女性主義文論
女性主義源於女權主義運動。20世紀60年代,隨著民權也能動的高漲,出現了爭取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二次高潮。此後,學術界開始從文化上思考男尊女卑的文化傳統,女性主義的已形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爭論的焦點是身體的物質性,對於身體作為一種文化建構發生了廣泛的爭論。
1、朱蒂斯·菲特利:《抵抗的讀者》
2、瑪麗·艾爾瑪:《思考婦女》
3、弗吉尼婭·沃爾夫:《一間自己的屋子》;
4、西蒙·德·波娃:《第二性》;
5、米勒特的:《性政治》;6、卡普蘭:《現代英國**中的女性意識》;7、莫爾斯的:
《文學婦女》;8、吉爾伯特和格巴:《閣樓上的瘋女人—女作家與19世紀的文學想象》9、肖瓦爾特:《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家》
10、克莉絲蒂娃:《關於中國婦女》。
在戚繼光抗倭的過程中,有哪些主要的戰役
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東,戚繼光率軍在龍山大敗倭寇。繼之在臺州地 九戰九捷 掃平浙東。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 今寧德東北 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總兵官,與劉顯 俞大猷分三路進攻平海衛 興化城東 斬級二千二百 次年春,相繼敗倭於仙遊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與俞大...
在形成雲帶的過程中主要的物態變化是什麼
雲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結造成的。從地面向上十幾公里這層大氣中,越靠近地面,溫度越高,空氣也越稠密 越往高空,溫度越低,空氣也越稀薄。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動 植物的水分,隨時蒸發到空中變成水汽。水汽進入大氣後,成雲致雨,或凝聚為霜露,然後又返回地面,滲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後又再蒸發...
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有什麼作用
負責吸收土壤裡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無機鹽,並且具有支援 繁殖 貯存合成有機物質的作用。植物的根可以分為主根,側根,不定根。當種子萌發時,首先突破種皮向外生長,不斷垂直向下生長的部分即是主根。如大家所熟悉的蠶豆,當它發芽時,突破種皮向外伸出呈白色條狀的就是根,以後不斷向下生長即形成主根。同樣,作蔬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