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總支出=總收入=總產出,總需求=總供給,前者是從會計角度來說,是事後的相等;後者是巨集觀經濟均衡的條件,是事前相等。
y=c+i+g+nx中得y可以說是總收入(總支出),可以理解為gdp、gnp、ndp、ni等各個層次,只要等式兩邊表示的概念協調一致就行。
下面是個人意見:從供給角度,y表示總產出或總收入,因為總收入是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從總需求角度,y表示總支出,因為需求要體現為購買和投資等支出。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2樓:匿名使用者
gdp的三種計算方法:工廠法。收入法。支出法。
收入法和支出法是互推出來的。
可以認為是總收入。
巨集觀經濟學的核心基本要素假設:市場是不斷出清的市場。也就是說。供需始終均衡。研究巨集觀經濟的任何一點中。必須承認總支出=總收入。
因此gdp也不例外。
3樓:匿名使用者
等式後面的c、i、g、nx均表示支出,因而y=c+i+g+nx中的y表示總支出
由國民收入中,明顯的是:總收入=總產出=總支出而總收入表示總需求,總支出表示總供給,供給也是相等的因而y也可以表示總產出,即國內生產總值;可以表示總收入;也可以表示總需求及總供給
如果從國民經濟恆等式的角度,y便是表示總收入,體現的是收支平衡
巨集觀經濟學中的y、i、c、g、s、d、x全稱及意義是什麼?
巨集觀經濟學三部門經濟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公式計算時 什麼時候用y=c+i+g 什麼時候用i+g=s+t ?
4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想問這個問題,試題只是寫三部門經濟均衡狀態,都是求is-lm曲線,到底用哪個?
巨集觀經濟學三部門經濟中 y=c+i+g 將c移到左邊不是得s=i+g嗎?怎麼書上說是s+t=i+g呢?=
5樓:麥麥麥子
y=c+i+g 支出法計算的gdp
y=c+s+t(稅收), (收入的支出用途的角度 )因此可見 c+s+t=c+i+g
推出 i+g=s+t.
6樓:i_love水果
可支配收入yd減去c才等於s,而yd=y-t
7樓:愛王璽悅
光伏發電系統是遊戲玩家將扮演一名男子因為
巨集觀經濟學裡兩部門經濟裡為什麼y=i+c?
8樓:匿名使用者
y=c+i中,消費c包括家庭購買的產品與服務,而投資i包括企業固定投資、住房固定投資以及存貨投資。
兩部門經濟體系是一個假想的經濟社會,其中只有消費者和企業。從支出的角度看,由於企業庫存作為存貨投資,因而y=c+i
巨集觀經濟學的知識: y= c + g + i + x-m i= s + t-g + m-x 為什麼 30
9樓:匿名使用者
y= c + g + i + x - m 是gdp核算恆等式,也即 accounting identity。 這個等式恆成立,沒有為什麼,因為會計上就是這麼核算的。各個國家的統計局每年就是統計一下 c, g, i, x, m 各是多少,然後加在一起就是國內生產總值。
由 y= c + g + i + x - m 這個 等式做等價變換,把 i 項 移到等式左邊,這個變形後的式子有什麼另外的經濟學含義?沒有
。這個式子還是這個會計恆等式,沒有另外的經濟學含義。
決定投資的 causal relationship 是 i = i (y, r), 即 投資 i 是 in***e y 和 實利率 r 的函式, 而且對 y 是 增函式,對 r 是 減函式。
reference: blanchard, macroeconomics, 7th ed.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指的是實際產出,是以商品表示的,不是以貨幣表示的。x是出口的商品屬於支出,m是進口的商品,屬於收入。
國民總產出=總收入=消費支出+投資支出+x-m
巨集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
3.財政政策主要有稅收和 支出,財政政策通過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均衡的國民產出。4.簡單的講,古典經濟模型認為供給創造需求,而凱恩斯模型重視了有效需求的作用。5.as曲線的斜率越大 絕對值 總需求變化的作用就越大 6.凱恩斯主義其實更主張通過財政政策來影響經濟體,因為他們認為貨幣政策的環節較多 週期較長...
巨集觀經濟學 乘數原理,巨集觀經濟學裡的乘數理論為什麼沒有消費乘數
凱恩斯的消費理論 c a by.收入恆等式 y c i g nx。增加收入,當然會增加消費 增加消費,當然會增加均衡收入 節約悖論 是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為 節儉悖論 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但根據儲蓄變動引...
巨集觀經濟學求求了,巨集觀經濟學求答案
假定某經濟的生產函式是柯布 道格拉斯生產函式 巨集觀經濟學 英文名稱 macroeconomics 是使用國民收入 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執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巨集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西方經濟學中研究一國經濟總量 總需求與總供給 國民收入總量及構成 貨幣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