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黃芪在補中益氣湯 補陽還五湯 當歸補血湯 玉屏風散 當歸

2021-03-20 05:57:40 字數 6928 閱讀 1342

1樓:匿名使用者

黃芪在補中益氣湯中的作用是:益氣補中,昇陽固表;

在玉屏風散中的作用是益氣健脾,固表止汗;

在當歸補血湯中的作用是:大補脾肺元氣,以資生血之源;

在桂枝五物湯中的作用是:甘溫益氣,以補在表之衛氣;

在歸脾湯中的作用是:益氣健脾,以治脾氣之虛,也能益氣生血、益氣攝血。

2樓:流喦灰雨

這個問題還是找專業人士吧。這上邊兒能說出個啥,個人估計學生黨找期末***呢?

從黃芪的基本作用上說吧。個人學的是製藥工程,中藥理不精通

當歸補血湯的組成分析具配伍意義

3樓:你嗎弄那麼複雜

黃芪30g,當歸6g.

方中重用黃芪,其用量五倍於當歸,用意有二:一是滋陰補血固裡不及,陽氣外亡,故重用黃芪補氣而專固肌表;一是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故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配以少量當歸養血和營,則浮陽祕斂,陽生陰長,氣旺血生,虛熱自退。

至於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取其益氣養血而退熱。瘡瘍潰後,久不癒合,用本方補氣養血,扶正託毒,有利於生肌收口。

配伍特點:

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應當急固,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補氣生血,故黃芪用量倍於當歸(黃芪與當歸用量5:1);黃芪大補肺脾之氣,以滋生化之源;當歸養血合營

黃芪霜幹嘛的?

4樓:匿名使用者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內蒙黃耆、膜莢黃耆或其他同屬相近種植物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脾、肺經。

【功效】補氣昇陽,固表止汗,託瘡生肌,利水退腫。

【臨床應用】

1.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等症。黃耆健脾益氣,且具昇陽舉陷的功效,故可用於氣虛乏力及中氣下陷等症。

在臨床上用於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症。黃耆功能固護衛陽、實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朮同用。

3.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黃耆能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元氣而託瘡,故一般稱為瘡癰要藥,臨床上多用於氣血不足、瘡癰內陷、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等症。

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銀花、白芷、穿山甲、皁角刺等同用。

4.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等症。黃耆能益氣而健脾,運陽而利水,故可用於水腫而兼有氣虛症狀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與活血祛瘀通絡藥如當歸、川芍、桃仁、紅花、地龍等配伍,用於中風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氣活血、通絡利痺的功效。對於消渴病症,也可應用,常與生地、麥冬、天花粉、山藥等配伍。

【處方用名】生黃耆、綿黃耆、北口耆(生用,多用於固表、託瘡、利水、利痺等。)炙黃耆(蜜炙用,用於補氣健脾。)清炙黃耆(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用於補氣。)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

1.黃耆一藥,原名黃耆,始載於《本經》是一味臨床常用藥物。黃耆具有下列的特點,它不僅常與補養藥同用以益氣補虛;且常與祛邪藥同用以扶正祛邪。

在益氣補虛方面,如配人蔘,則大補元氣;配附子,則補氣助陽;配白朮,則益氣補脾;配當歸,則補氣生血;配參、術、升、柴,則補氣昇陽。在扶正祛邪方面,如在玉屏風散中配白朮、防風,則補散兼施、固表止汗,治衛虛自汗,易感風寒;在四妙湯中配當歸、銀花、甘草,則內補託毒,治體虛癰瘡癤腫難愈者;在防己茯苓湯中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則益氣運陽而利水,治皮水肢腫;在補陽還五湯中配歸、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則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治半身不遂。諸如此類,可見它臨床應用的範圍至為廣泛。

2.本品與人蔘、黨蔘相比較,人蔘的補氣作用較強,且能生津、安神;黨蔘功專補肺脾而益氣;黃耆的補氣作用不及人蔘,但益氣昇陽,固表內託,且能利水退腫的作用則為人蔘、黨蔘所不具。黃耆為補氣扶陽的藥物,故凡氣滯溼阻、食滯胸悶、熱毒瘡瘍、表實邪盛及陰虛陽亢等症,不宜應用。

【方劑舉例】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耆、人蔘、白朮、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甘草治中氣不足、清陽下陷、子宮下垂、脫肛,以及肢倦氣短、氣虛發熱等。【文獻搞錄】《本經》:

「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

5樓:匿名使用者

你可以上網買啊,我就是在**買的,用了半年,感覺急救痘痘的效果還行吧,就是***挺大的,因為鼻翼兩側的毛孔粗了許多……

當歸六黃湯的方義

6樓:明明

本證多由陰虛火旺所致,**以滋陰瀉火,固表止汗為主。腎陰虧虛不能於心火,虛火伏於陰分,助長陰分伏火,迫使陰液失守而盜汗;虛火上炎,故見面赤心煩;火耗陰津,乃見口乾脣燥;舌紅苔黃,脈數皆內熱之象。方中當歸養血增液,血充則心火可制;生地、熟地入肝腎而滋腎陰。

三藥合用,使陰血充則水能制火,共為君藥。盜汗因於水不濟火,火熱燻蒸,故臣以黃連清瀉心火,合以黃芩、黃柏瀉火以除煩,清熱以堅陰。君臣相合,熱清則火不內擾,陰堅則汗不外洩。

汗出過多,導致衛虛不固,故倍用黃芪為佐,一以益氣實衛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陰,且可合當歸、熟地益氣養血。諸藥合用,共奏滋陰瀉火,固表止汗之效。

當歸六黃湯的重要文獻摘要

7樓:溫柔_056塜挻

吳謙,等《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卷1:「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盜汗。陰盛則陽虛不能外固,故自汗;陽盛則陰虛不能中守,故盜汗。

若陰陽平和之人,衛氣晝則行陽而寤,夜則行陰而寐,陰陽既濟,病安從來?惟陰虛有火之人,寐則衛氣行陰,陰虛不能濟陽,陰火因盛而爭於陰,故陰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則衛氣復行出於表,陰得以靜,故汗止矣。用當歸以養液,二地以滋陰,令陰液得其養也。

用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黃柏瀉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於諸寒藥中加黃芪,庸者不知,以為贅品,且謂陽盛者不宜,抑知其妙義正在於斯耶!蓋陽爭於陰,汗出營虛,則衛亦隨之而虛。

故倍加黃芪者,一以完已虛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陰。」

黃芪有何醫用價值?如何服用?

8樓:秋勃珺

黃芪《本經》

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生用或蜜炙用。產于山西綿山者,稱「綿黃芪」,為道地藥材。

【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與應用】

1.補氣昇陽,用於脾胃氣虛、中氣下陷及肺氣虛證。黃芪為補氣昇陽要藥,擅補脾、肺之氣,又善升舉陽氣。合白朮或人蔘,治脾胃氣虛,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

合當歸補氣生血,治氣虛血虧,即當歸補血湯。合附子補氣助陽,治氣虛陽衰,畏寒多汗;合人蔘、白朮、升麻等同用,可治中氣下陷,久瀉脫肛,臟器下垂,如補中益氣湯。合人蔘、龍眼肉等,治氣不攝血的便血、崩漏,如歸脾湯。

合人蔘、五味子等,又治肺氣虛弱,短氣喘咳。

2.益衛固表,用於表虛衛外不固之自汗,易感冒者。本品既補肺氣,又益衛氣,能固表止汗。治表虛自汗常配白朮、防風同用,如玉屏風散。

此外,亦可用於陰虛盜汗,但須與生地、黃柏等滋陰降火藥同用,如當歸六黃湯。

3.託毒生肌,用於氣血不足之癰疽不潰或久潰不斂。常與當歸、穿山甲等同用,治癰疽膿成不潰,如透膿散。與當歸、人蔘、肉桂等同用,可生肌斂瘡,治癰疽久潰不斂,如十全大補湯。

4.利水消腫,用於浮腫尿少。黃芪為補氣利水要藥,常用治氣虛脾弱,脾失健運而致的水腫、腳氣、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等,多配伍防己、白朮等同用,如防己黃芪湯。現代以之配伍茯苓、白朮等**慢性腎炎蛋白尿久不消除者,有一定療效。

此外,還可用於氣虛血滯之肢體麻木,關節痺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氣虛津虧的消渴等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劑量可用30~60g。補氣昇陽炙用,餘皆生用。

【使用注意】表實邪盛,內有積滯,陰虛陽亢,瘡瘍陽證實證均不宜用。

【現代研究】本品主含多種黃芪多糖及皁苷。能提高免疫機能和應激能力,延緩衰老,有強心、擴張血管、改善微迴圈、降低血壓、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骨髓造血及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補中益氣湯配伍組成,歸納其配伍特點 誰知道?

9樓:匿名使用者

黃芪,人蔘,白朮,甘草,升麻,柴胡,當歸,陳皮主要是:溫補脾胃,益氣昇陽

主要**脾胃氣虛(神疲乏力,動則心慌氣短),中氣下陷(胃下垂,子宮下垂,久痢脫肛)

10樓:匿名使用者

組成:黃耆、人蔘、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

方中黃耆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人蔘、白朮、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同參、耆升舉清陽為使。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後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自可痊癒;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自復其位。

11樓:匿名使用者

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 甘草 人蔘 當歸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朮功能:補中益氣 生養舉陷

主治:脾虛氣陷症 氣虛發熱症

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

配伍人蔘、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共用,增強補益中氣之功。

當歸養血和營,協人蔘/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同為佐。

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共為佐使。

炙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

諸藥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症自愈。氣虛發熱者,亦借甘溫益氣而除之。

12樓:匿名使用者

中藥配伍講究君,臣,佐,使。本方中。人蔘,為君。陳皮白朮為臣。當歸,柴胡,升麻為佐。甘草為使。

補中益氣湯是如何體現甘溫除熱的

13樓:念滄桑

中醫認為機體陰陽失調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這是說明陰陽與寒熱之間相互關係的一個普遍適用理論原則,**上當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之法。

但亦有氣虛發熱、陽虛發熱之說,實熱可瀉,虛熱宜補。此因虛致熱。需用甘溫之品治其氣虛、陽虛之本而達到除其標熱。

此法即為甘溫除熱法。補中益氣湯為「甘溫除大熱」之代表方劑。「甘溫除大熱」是用甘溫之劑**發熱的一種方法。

甘溫之劑**發熱主要指「氣虛發熱」和或「陽虛發熱」,其代表方為補中益氣湯。

甘溫除熱法由金元名醫李杲最早創立,其受《素問·調經論篇》「陰虛生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薰胸中,故內熱」,《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等啟發,並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在《脾胃論)中首次提出。

補中益氣湯由黃芪、黨蔘、白朮、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組成,方中用藥以甘溫之品為主,具有甘溫益氣退熱之效,故謂本方為「甘溫除大熱」的代表方劑。本方所治之熱乃屬低熱,此類發熱歷代醫家對其病機見解不一,大概分為以下幾種:

1)脾陽虛弱,氣血虛損而發熱。《脾胃論》日:「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

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洩瀉」。認為是飲食勞役,損傷脾胃,氣血化源不足,至氣血虛損而發熱。

2)中氣下陷而發熱。柯韻伯曰:「惟東垣知其為勞倦傷脾,谷氣不盛,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制補中益氣之法。」

3)素體陽虛,感受外邪而發熱。張景嶽日:「補中益氣湯,允為東垣獨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氣,以參術歸芪助陽氣,此意誠盡善矣。

然補陽之義亦有宜否,如治勞倦內傷發熱為助陽也,非發汗也,然有不散而散之意,故於勞倦感寒或陽虛痃瘧及脾氣下陷等證最宜。若全無表邪寒熱而中氣虧甚者,則升柴大非所宜。蓋升柴之昧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唯有邪者,可升而散之。

無邪大虛者,即純用培補,猶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

4)勞役傷氣,氣不內斂而發熱。蒲輔周根據《內經》「勞則氣耗」、「陽氣者,煩勞則張」的理論,認為是勞役過甚,元氣虛餒,氣不內斂,浮越於外而致的發熱。

5)中陽外越而發熱。認為中焦虛寒,陽氣浮越於外所致。

對於以上觀點,筆者認為第2種「中氣下陷而發熱」符合本方證。此證發熱是由於勞倦傷脾,清陽下陷,則脾溼下流鬱遏下焦陽氣所致。本方根據「勞者溫之」、「虛者補之」、「陷者舉之」的法則,選用參、芪、術、草等益氣補中,升麻、柴胡助黃芪升舉下陷之陽氣,併除肌熱。

李東垣日:「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中氣下陷的原因主要歸咎於脾胃氣虛,可以說人體氣機升降是以脾胃之升降的正常為前提,脾胃構成了氣機升降之樞紐。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之間協調平衡,心腎相交,必須藉助脾升胃降的轉樞作用。脾旺則心腎相交,如若飲食勞倦。

或七情所傷導致脾胃受損,元氣不足,其升降樞機功能失職。則心腎之水火,不能依此得以正常的升降交泰,陰精水氣不能承製君相之火,君相之火則過於亢盛化為「陰火」而出現發熱之證。另外,脾氣不足,可以導致衛氣虛弱;脾氣虛,升發清陽的功能下降,亦可引起衛氣虛。

衛氣不足,虛陽外越,陽以其熱獨行於外,而出現發熱。

在補中益氣湯中,選用黃芪為君藥。利用其長於走肌表的特性,補氣昇陽固表,與人蔘、自術、甘草等同用,共同達到益氣健脾,**發熱之源的作用。補血方中一般都加入補氣藥,而補氣方中一般不加入補血藥。

但本方卻應用了當歸,其目的是使浮陽迴歸之後,使其依附在陰血當中。陳皮的特性是補而不滯,能夠理氣醒脾,助脾胃之運化。濁陰向下,清陽向上,氣虛則陽陷,氣旺則陽升,故藉助升麻

和柴胡升提的特性,可升舉下陷之清陽。以助全方陽氣之升發。諸甘溫之藥配合共同達到**氣虛發熱的目的。

由此可稍**出發熱之證,總的還是由脾胃氣虛所引起,**上《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又云:『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

而《補中益氣湯》中用味辛甘性溫的藥物,補益脾胃之氣,調理脾胃之升降,而達到**發熱的目的。

補中益氣湯所體現的甘溫除熱之宗義為後世的內傷發熱**提供了廣闊的分析思路,在此理論基礎之上。現已推衍出補脾胃清溼熱法**脾虛溼熱證;益中氣祛餘熱**脾胃氣虛。餘熱未清證;健脾清肝法**脾虛肝鬱之熱證等等,使發熱的病機理論發展更趨完善與實用。

故只要抓住補脾胃益氣血,調臟腑之本則熱象自除。

現代本方常運用於**肌弛緩性疾病,如子宮脫垂、胃肝脾腎等內臟下垂,還常用於原發性低血壓,神經衰弱之失眠、健忘,鼓膜內陷,慢性咽炎等屬於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的多種疾病。「甘溫除大熱」之理論在現代實踐的證明下顯示了無限的生命力,其深入研究與發展必將助益世人,對指導臨床更有幫助。

生脈飲和補中益氣丸區別在哪裡

生脈飲和補中益氣丸可以合用,知柏地黃丸就不要合用,因為生脈飲和補中益氣合用具有補氣陰虛作用,而知柏地黃丸主要作用是滋陰降火,上面2劑 的疾病一般都沒有火盛症狀。總的來說,中醫 疾病是要辨證論治,虛者補之,實者洩之,要 請到具有中醫醫師資格證得醫師那裡先辯證屬虛屬實屬表屬裡屬陰屬陽後再用藥 要不如果你...

理中丸,歸脾丸還有補中益氣丸有什麼區別

理中丸用來健胃的,歸脾丸用來養血安神的,補中益氣丸用來健脾補氣,偏於 中氣不足,全身乏力,氣虛症狀 都是調理脾胃調理氣虛的。理中丸又叫人蔘湯,主溫中健脾補虛 中陽不足虛寒證。補中益氣 脾胃氣虛清陽下陷不舉,不過這個方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歸脾丸是補中益氣湯加減而來的,主治心脾兩虛。請問歸脾丸和補中益氣...

附子理中丸和補中益氣丸可以一起吃嗎

個人覺得你的症狀來看,脾有溼熱,而且脾氣虛。舌苔黃膩,大便不爽,是溼熱蘊脾的症狀。苔厚黃,胃氣溼熱。熱邪傷氣,我覺得你就只用補中益氣丸好些。附子理中丸祛胃寒,彷彿不適合你的症狀哦。中醫辨證寒熱虛實表裡都要清晰才能用藥,不能只看一種症狀,實在疑惑還是找醫生諮詢最穩妥。附子有微毒 不建議長期使用 這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