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詞在我國古代指的是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教化 禮樂典章制度的總稱,而我們今天所常用的文化一詞其

2021-03-23 22:56:15 字數 4798 閱讀 9680

1樓:戢運潔高斌

搜一下:文化一詞在我國古代指的是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禮樂典章制度的總稱,而我們今天所常用的文化一詞其

中國古代"文化"一詞是指什麼

2樓:燦燦

漢語「文化」一詞,當今可謂耳熟能詳.其出現頻率之高,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之密,其他詞彙難有其匹.但其最早出處安在,其所指為何,卻關注者寡.

筆者最近偶來雅興,一番考釋之後,撰成小文一篇,現冒昧奉上,以饗讀者.

搜檢我國古籍《十三經》,亦未見「文化」一詞現身.但《易經・賁卦》之《彖傳》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語.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當今用語詮釋,則是指用禮儀、風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蒼生.

此處文與化雖未連結成詞,但已有當今「文化」所指之意.

在西漢時劉向之《說苑・指武》中,有「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這裡的「文化」是指文治為法,以禮樂典章制度為依據而教化臣民.

已與當今「文化」之所指十分接近,這也是當今學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詞最早出處.

細究文化一詞衍變軌跡和含義所指,亦頗有興味.《舊唐書・**志》三有云:「經緯兩儀文化洽,削平萬域武功成.

」「既薦羽旌文化啟,還呈幹鏚武威揚.」《舊唐書・李紓傳》:詔曰:

「帝德廣運,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禮教敬,國章孔明.自今宜上將軍以下充獻官,餘依紓所奏.」 此處其與武功、武威相對,皆是「以文化之」之意.

《清史稿》乃**初年成書,文化影響急劇擴大,故而此詞出現頻率明顯增加.筆者經窮搜細檢,於《清史稿》中共尋到文化之出處9條,現舉例三四,列於下:

《清史稿・曾國藩傳》:禮聘名儒為書院山長,其幕府亦極一時之選,江南文化遂比隆盛時.

《清史稿・饒應祺傳》:又規復豐登書院,創修府志,文化蔚興,士民為立生祠.

以上二條,文化皆與學校、書院和考試相聯絡,足見其與教育建立起密切聯絡,相輔相成.

《清史稿・屬國傳一・朝鮮傳》:琉球自入清代以來,受中國文化頗深,故慕效華風如此.

《清史稿・文苑傳三・林紓傳附嚴復傳》:窮無所之,日人聘講東方文化,留東數年,歸.

以上4條出現之文化,均出現於與外國交流領域,其中關於「文化大開,交際日盛」、「數千年文化之古國」、「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等提法,已完全與當今文化之定義相互吻合.

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詞,是19世紀末.當時學界先賢在翻譯英文culture時,運用了「文化」一詞與之對應,堪稱巧思絕對,頗具匠心.查《美國傳統詞典》,【culture】字源意義為:

「廣泛傳承的行為規範,信仰,制度和所有其他人類勞動及思想產品的總和.廣義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是指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意識形態等人類精神產品的社會意識形式.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其有歷史繼承性;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其反映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水準.

」因對譯關係,上述定義也就是當今漢文「文化」一詞之定義.

綜上所述,「文化」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漢時著名學者劉向所撰之《說苑・指武》,但其意旨在《易經》中即已存在;後應用日廣,並與教育發生聯絡;清代時逐漸用於國際交流領域;19世紀末葉,學界先賢在翻譯英文culture時,運用了「文化」一詞與之對應,雖是典型的古詞新用,但十分貼切自然.其後便被普遍應用於諸多領域,成為當今最強勢的名詞之一.

飲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內容?

3樓:胡蘿炒香菜

:一、飲食文化的內涵及現階段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現狀二、文化人類學與飲食文化研究的關係

三、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品質與飲食文化研究的特點四、用文化人類學理論研究飲食文化可豐富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內容從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絡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

「文化」一詞出自**

4樓:黑澀靚仔

「文化」一詞出自西漢的」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

據專家考證,「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繫辭下》載:

「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

」《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干引申義。

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尚書· 序》所載伏曦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論語· 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其例項。其二,由倫理之說匯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匯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而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尚書·大禹謨》所謂「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遊》:「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繫辭下》: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

《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裡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係,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複雜網路,具有紋理表象。

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瞭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裡,「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絡,「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

這裡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樸」、「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範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文化」逐漸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闡發、爭鳴的物件。

5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文化」一詞,當今可謂耳熟能詳。其出現頻率之高,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之密,其他詞彙難有其匹。但其最早出處安在,其所指為何,卻關注者寡。

筆者最近偶來雅興,一番考釋之後,撰成小文一篇,現冒昧奉上,以饗讀者。 搜檢我國古籍《十三經》,亦未見「文化」一詞現身。但《易經・賁卦》之《彖傳》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語。

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當今用語詮釋,則是指用禮儀、風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蒼生。此處文與化雖未連結成詞,但已有當今「文化」所指之意。 在西漢時劉向之《說苑・指武》中,有「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

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這裡的「文化」是指文治為法,以禮樂典章制度為依據而教化臣民。已與當今「文化」之所指十分接近,這也是當今學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詞最早出處。

細究文化一詞衍變軌跡和含義所指,亦頗有興味。《舊唐書・**志》三有云:「經緯兩儀文化洽,削平萬域武功成。

」「既薦羽旌文化啟,還呈幹鏚武威揚。」《舊唐書・李紓傳》:詔曰:

「帝德廣運,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禮教敬,國章孔明。自今宜上將軍以下充獻官,餘依紓所奏。」 此處其與武功、武威相對,皆是「以文化之」之意。

《清史稿》乃**初年成書,文化影響急劇擴大,故而此詞出現頻率明顯增加。筆者經窮搜細檢,於《清史稿》中共尋到文化之出處9條,現舉例三四,列於下: 《清史稿・曾國藩傳》:

禮聘名儒為書院山長,其幕府亦極一時之選,江南文化遂比隆盛時。 《清史稿・饒應祺傳》:又規復豐登書院,創修府志,文化蔚興,士民為立生祠。

以上二條,文化皆與學校、書院和考試相聯絡,足見其與教育建立起密切聯絡,相輔相成。 《清史稿・屬國傳一・朝鮮傳》:琉球自入清代以來,受中國文化頗深,故慕效華風如此。

《清史稿・文苑傳三・林紓傳附嚴復傳》:窮無所之,日人聘講東方文化,留東數年,歸。 以上4條出現之文化,均出現於與外國交流領域,其中關於「文化大開,交際日盛」、「數千年文化之古國」、「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等提法,已完全與當今文化之定義相互吻合。

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詞,是19世紀末。當時學界先賢在翻譯英文culture時,運用了「文化」一詞與之對應,堪稱巧思絕對,頗具匠心。查《美國傳統詞典》,【culture】字源意義為:

「廣泛傳承的行為規範,信仰,制度和所有其他人類勞動及思想產品的總和。廣義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是指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意識形態等人類精神產品的社會意識形式。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其有歷史繼承性;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其反映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水準。

」因對譯關係,上述定義也就是當今漢文「文化」一詞之定義。 綜上所述,「文化」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漢時著名學者劉向所撰之《說苑・指武》,但其意旨在《易經》中即已存在;後應用日廣,並與教育發生聯絡;清代時逐漸用於國際交流領域;19世紀末葉,學界先賢在翻譯英文culture時,運用了「文化」一詞與之對應,雖是典型的古詞新用,但十分貼切自然。其後便被普遍應用於諸多領域,成為當今最強勢的名詞之一。

圖騰一詞在古代叫什麼所謂的圖騰一詞具體代表了什麼?又有什麼象徵意義?

1.含義 圖騰是指古代的群體的標誌。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誌。2.引進 將 圖騰 一詞引進我國的是清代學者嚴復,他於1903年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的 社會通詮 一書時,首次把 totem 一詞譯成 圖騰 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通用譯名。嚴復在按語中指出,...

“權衡”一詞在古代是指什麼

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秤錘 衡,秤桿。禮記 深衣 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 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宋 蘇軾 徐州蓮華漏銘 人之所以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識多寡,手知輕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計者,必付之於度量與權衡。嚴復 闢韓 今又使之操其刑焉以鋤,主其鬥斛 權衡焉以信...

丫頭一詞在古代的意思,丫頭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丫頭bai,是指女孩子的意思,舊du時女孩常梳丫zhi形髮髻,也指奴婢 dao,還指長輩對小輩婦女的愛內稱。出自唐代劉禹容錫 寄贈小樊 詩云 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近義詞有丫鬟 妹妹 女孩等,丫頭可作主語 賓語 狀語,如 小紅這丫頭竟敢隻身鬥小偷,不得不讓我對她另眼相看。丫頭一詞,出於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