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5000字

2021-03-26 21:37:46 字數 4749 閱讀 2537

1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很久以前就有機會讀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但是以前我都只是隨便翻看了幾下便放下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

。今天我認真看了下去,感覺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安德烈的年齡也是十八歲,和我的年齡一樣。他在書中向母親訴說了自己的很多不滿於困惑,這些都是我所感覺到的。同樣是十八歲,同樣不知道自己未來到底想幹什麼,同樣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確認識自己。

我來了兩個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麼呢?我是為什麼來到這裡,直到今天我依然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像很多十八歲的孩子一樣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著同樣的煩惱,每天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兒煩惱,

就像我買了一個髮夾,但是它很不合適,於是我耿耿於懷了好幾天,一直到我看到書上的故事。就在剛才我打卡時發現只有八十多塊錢,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掛著在花錢,(雖然我不太確認是不是一直在花錢)於是我又為這個事開始煩惱,雖然我的意識一再提醒我剛剛才看過一本書,我應該從中得到應有的啟發,但我還是在煩惱。其實那不過是幾塊錢而已,我並不需要這麼煩惱。

不過這會兒寫著部落格,我漸漸的沒有了那種煩惱。真的,人就是這樣,很多時候為小事而惱很久,真有點不值得。因為就算是煩惱了,也不會彌補回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3500字

2樓:陽光的大帥哥

篇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今年暑假在媽媽的推薦下,我選擇了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來閱讀,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

《親愛的安德烈》是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兩個人之間的 36 封家書。我和媽媽一起認真地閱讀了這本書,讀完後,我們還互相交流了感想,讓彼此更加了解了對方的想法。就如同龍應臺所說的:

「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讀了這本書,我第一次站在媽媽的角度理解了媽媽的良苦用心,媽媽也開始站在我的立場上認識了我的世界。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這句話是龍應臺寫給她兒子的,我跑去廚房問正在做飯的媽媽:「如果我以後沒有你們所期望的那麼優秀,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學,長大後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過著平庸的生活,你們會不會對我很失望,很討厭我?

」媽媽聽了我的話之後很驚訝,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對我說:「孩子,你是我們的女兒,無論以後你選擇了哪條路,我們都會支援你。你不用與別人比,而是應該與自己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爭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會無怨無悔了,我們就會很開心,失望可能會有一些,但你永遠都會是父母的寶貝父母的驕傲啊!

」爸爸媽媽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愛自己的人啊!其實媽媽說的話與大作家龍應臺所寫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物件,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

」讀到這裡,我似乎更加理了媽媽的內心。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經常與媽媽談心,但經常不歡而散,總是聊兩句就吵了起來,因為媽媽總是不自覺地把話題轉向了學習或中考,我聽多了就很不耐煩,就與媽媽爭辯,媽媽的脾氣也很急躁,所以我乾脆就不聊了,然後誰也不理誰。其實我也能理解媽媽,因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現在的社會風氣決定的,爸爸曾給我說過:「其實不是我們想逼你,而是現在的社會就是如此。

如果你不學習,而別人在學,你就會在這場競爭中被別人淘汰,被這個社會拋棄,將來你就不會有好的工作,爸爸媽媽陪不了你一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離開了你,我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長,不需要依賴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樂的生活下去。」同樣的,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類似的一段話:「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在讀完這本書以後,我和媽媽心平氣和的進行了一次心靈溝通,我發現媽媽的觀點,幾乎和龍應臺的觀點如出一轍,通過龍應臺寫給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媽媽也向我道了歉,檢討了自己,因為她通過安德烈寫給龍應臺的回信,第一次進入了我的世界,原諒了我的叛逆。

我又帶著一顆感恩的心,重溫了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也正是這本心靈雞湯般的家書,讓我和媽媽又一次認識了彼此!

篇二:《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很早就聽說《親愛的安德烈》值得一看。昨天開始到今天,兩天時間把它看完。他不太像一本書,他是一封封信的合集。

原本我是以一個母親的角度去讀,可最終結果是我有點人格**,我家寶寶才一歲,我無法將他代入到安德烈的角色。而更加本能的是,我輕而易舉的將自己的18歲代入了。一方面我是母親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在閱讀安德烈的部分時,我又是18歲時候的我。

甚至找出了18歲時候的日記來看,瞧,我都忘了18歲的我在想什麼了。

我很羨慕安德烈,他有小王子一樣的家庭背景。他可以大談政治、愛好、休閒的生活方式,他去過了半個世界,他的家庭讓他會三種語言。在他的18歲,他已經做了大多數人50歲都做不到的。

即便如此,他覺得自己很平庸。

我的18歲在做什麼?我出生在典型的內陸的農村家庭,家裡重男輕女。我學習成績特別優異,可是我沒想過要考大學,因為我知道我沒錢去,能讀高中在我們那個村子我已經是特例了。

那個時候的我,留著男孩頭,每天都是穿校服,現在的我想回過頭看看那時候的我長什麼樣子,可是卻沒有**。我從來不知道政治跟我有關係,也沒去過除了縣城以外的地方。英語課文和試題我答得比誰都好,對於我而言,它就是是一門功課,我從沒想過別的國家的文化,天哪,那是多麼遙不可及的體驗。

我的18歲,幾乎裸考,考上了一個還行的學校。好在有國家的助學貸款政策,我上了大學。人生因此變得不同。

原來自由、政治、生活方式,這些我都可以開始追求。我的18歲,一個人去了遙遠的南京,開始從一個封閉無知的環境,進入了一個花花綠綠的城市,開始追求我的夢想和自由。那個時候我並不清楚自由的真正含義。

以為旅遊是自由,以為恣意瀟灑是自由。

很羨慕安德烈擁有可以交流的母親,除了要有對孩子的尊重與用心之外,我認為其中的必要條件是母親的文化、包容。我的母親是典型的中國式傳統母親,她每天任勞任怨、全心為這個家付出,可是我們確是無法溝通的,學習、世界、情感,沒有一樣她能理解,她只能木訥的聽著、聽著,就這樣了。

大學四年,很少回家,都是在打工賺生活費。偶爾按賴不住回家一聚,完全沒有共同語言、日復一日的枯燥,很快就讓我厭倦逃離。

對父母,我沒有責怪,他們非常勤勞但沒有情感上的溝通和追求,這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共同特徵。相反,我很感謝,至少我不用和村裡的同齡人一樣做底層的流水線工人、到年齡隨便找個人嫁了、然後生孩子、帶孩子、過上和他們的上一輩一樣重複的日子。我可以有更輕鬆但賺更多錢的工作、我可以有思想來思考我的現狀和未來、我可以有時間來休閒來發展愛好,這些是與我的父母輩不同的,因為我的改變,我的後代也會更加的不同。

雖然與安德烈相比,相隔了天差與地別的。但這就是每個人的命運。正如龍應臺所講,即使是安德烈,會不會有另一個方面的貧窮呢。

讀到你是哪國人,講述幼兒園、小學、中學畢業的鏡頭,一開始的捨不得,到後來奔向前方的果斷。我想起我自己第一次住校,哭哭啼啼了很久,而到後來,每次回家呆的厭煩了巴不得腳踩個風火輪離開。也設想了,現在每天全身心依賴我的小寶寶,以後長大了也會成為一個迫不及待離開撒歡的臭小子。

我的眼淚就那麼的流下來。

關於他們說的香港、臺灣、德國的文化和政治,我理解度很低,畢竟離我很遠,沒有體會。我只知道我們那時候,同一個種族同一個地方還會分你來自哪個學校我來自哪個學校的小團體,很正常。我對政治的敏感度尤其低,確實也跟我沒有關係,誰上臺不都是共產黨當政。

只要我黨保佑有生之年不打仗就好。我覺得中國人是很幸福的。雖然會有一輩子也不一定能買一套房子、家人一生大病就回到解放前、教育資源貧富不平等、社會傾向於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但至少我們可以自食其力,餓不著凍不著,也不用擔心隨時有生命危險。

貧窮使我缺少對於物質的敏感和賞玩能力,但卻加深了我對於弱者的同情和理解。我永遠記不住那些英文品牌的名字,老公說我沒有品味。我都承認。

我不敢大膽搭配,嘗試新的風格,所謂的極簡主義就是我的擋箭牌。但是對於弱者,我有超過常人的同情和理解。我希望地下通道不再有常住的流浪漢,希望醫院門口、車站廣場那些斷手斷腳的人可以得到安置。

我很早就知道我不適合做商人,我做不到榨取員工剩餘價值,我做不到爭取利益最大化,我做不到要犧牲一些環境或者付出一些代價。

讀完這本書,其實我沒有找到舒解我迷茫的方法,其實我的問題也不是這本書能解決的。但至少,在書中、包括讀者來信中,我看到了跟我一樣迷茫的人。原來我並不孤單。

注:來自網路,僅供參考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 5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每封信一篇,要六篇,每篇300字,有三篇以上能用的採納

3樓:匿名使用者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兒子成長了,本來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對這個世界的抱負,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越進去的圈子.於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就漸漸平淡. 龍應臺慌了,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絡.

於是,她邀兒子安德烈以通訊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一方面她可以透過書信來了解兒子的想法、內心到底在做什麼打算,以及為人母親最渴求知道的——過的好還是不好?這36封信就是如此產生出來的. 龍應臺出生於臺灣上世紀50年代,來自一個漁村.

她的兒子80後,臺灣和德國混血,生活在德國.龍應臺的18歲,1969、2023年,住在人車雜踏、雞鴨爭道,只有一條窄馬路的海邊漁村(當時臺灣也屬「第三世界」).白衣黑裙,準備考大學,對阿波羅登月、中國文革一知半解,外邊的世界不存在.

安德烈的18歲,踢足球,和朋友酒吧聊天、討論《華氏911》和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正義問題,準備考駕照、去旅遊和學中文.**和美術對龍應臺來說是知識,不屬於內在涵養,自覺有美的貧乏和對生活藝術的笨拙.而安德烈一代人,在舒適、有教養的家庭長大(龍應臺和安父親都是博士),網路使其擁有廣泛的知識,藝術和美的薰陶唾手可得.

根據親愛的安德烈的閱讀感受寫生活隨筆

有人說,老師是天上最亮的北斗星,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有人說,老師是山間最清涼的山泉,用清香的甘露汁澆灌著我們這些小樹苗 有人說,老師是茂盛的葉子,用他那強有力的身軀和護著我們這些未來的花骨朵兒。老師,我崇拜您,我也說不自己為何有這種崇拜之情,看著您在黑板上留下的一行行整齊而漂亮的字跡,我卻不能掂...

《目送親愛的安德烈》主題及感受。每個以上。急用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兒子成長了,本來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對這個世界的抱負,有他的朋友圈 那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越進去的圈子。於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就漸漸平淡。龍應臺慌了,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絡。於是,她邀兒子安德烈以通訊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一方面她可以透過書信來了解...

親愛的安德烈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在哪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解答 請發圖,我沒有書,給我圖,我幫你。分析 希望能幫到你 求採納謝謝 這段話出自龍應臺的哪本書裡嗎?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 出自 親愛的安德烈 第二十八封 給河馬刷牙 的最後。親愛的安德烈 是當代作家龍應臺和其子安德烈互通書信的結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