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傭雕塑群 漢代霍去病墓石刻 唐三彩陶的藝術特點和成就

2021-03-30 12:36:35 字數 6160 閱讀 1919

1樓:漠塵·劍

秦傭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崇尚寫實,手法嚴謹;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在總的佈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複,造成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秦傭是秦代造型藝術取得劃時代成就的標誌。

漢代霍去病墓石刻:作者運用循石造型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會在一起,刻畫形象以恰到好處、足以表現客體特徵為度,決不作自然主義的過多的雕鏤,從而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感和力度感,堪稱「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的傑出代表。

唐三彩陶:唐代工藝美術作品中成就最為卓著的手推唐三彩,唐三彩傭的出現將陶塑藝術的發展推向頂峰。三彩的塑造以其豐富多采的變化、生動感人的形象成為唐代雕塑藝術及工藝美術中重要的一個類別。

三彩陶器燒胎後塗以黃綠、褐、藍、白等釉燒製而成,由於掌握了大量金屬釉的特點,使其成為絢麗奪目、鮮豔多彩的藝術品。

漢代的霍去病墓石雕和秦嶺兵馬俑在藝術風格上有什麼區別?

2樓:匿名使用者

秦俑的藝術特色 它不但是個豐富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也是一個雕塑藝術寶庫。數以千計的高大兵馬俑群,其規模的巨集偉和氣勢的磅礴,在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十分罕見;多彩多姿的藝術形象,又具有經久的感人魅力。顯示了七國古代雕塑藝術至秦代已達到了成熟的發展階段,是我國古代雕塑史上的一個奇峰。

它具有中國民族的獨特風格,表現了古代中國人民在藝術創造上的卓越才能,其成就如下: 第一,秦俑的寫實作風。大、多、真。

它是秦**隊的真實寫照,顯示了秦俑作者對生活洞察的深邃和寫實技藝的卓越。秦俑的寫實風格,具體來說就是模擬實物。它模擬軍陣的編列,創造了由左、中、右三軍和一個指揮部組成的軍陣體系這樣巨集大的構圖。

俑坑出土的各類武士俑,其身材的高矮、胖瘦,以及面型、鬚髮的樣式等,在刻劃上都十分嚴格認真。秦國的軍隊主要**於關中地區的秦人,同時也包括其他地區人的成份,這是歷史的真實。秦俑的服飾、甲衣等,從腰間繫的革帶和帶鉤、頭上束髮用的髮帶,以及髮髻、髮辮,腿部扎的行滕、脛繳,以及靴、履等細節,刻劃得都是一絲不苟。

追求逼肖實物成為塑造俑的指導思想,是它在藝術表現的一個突出特徵,同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的意志是分不開的。秦俑的寫實風格和當時時代風格是具有一致性的。除秦俑這個巨型群塑外,還發現秦代的一切塑雕藝術品,都以巨集偉、巨大為突出特徵。

第二,秦俑的形象塑造。秦俑具有肖像雕塑的特徵。在形象的塑造上,卻又不是自然主義的摹擬真人實物。

它是經過提煉概括後的藝術形象。例如對人物的塑造,手法洗煉,不作繁瑣的雕飾僅求其形似。它所注重的是精煉地表現大貌。

為了使形象生動、傳神都作了必要的藝術誇張和重點刻劃。秦俑的造型,不僅能比較成功把握整體,而且也注意到細節刻劃。在技法上是把園雕、浮雕、線刻有機地結合。

大的立體形象用堆、塑的方法作成園雕,以表現形象的體、量、形,至於塑像上的裝飾、細節、細部則用堆、捏、貼等方法作成浮雕效果;立體形象的細部,特別是面部則往往用刻、畫的線來表現,這對於表現細部和細節有很好的效果。 第三,秦俑的神態刻劃。秦俑比較突出的成就,是它塑造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多種人物典型。

為了表現不同身份,不僅從服飾上著力,而且更從神態、氣度上加以刻劃,對不同的人,又都有不同的表現重點。 第四,秦俑的彩繪。我們看到的陶俑,陶馬都呈青灰色,這是陶質的顏色,已非原色,原來秦俑全部經過彩繪的。

敷色的方法,是先塗一層明膠作底,然後彩繪、塗染。大部分部位是塗一層色,面、手、足等部位多為二層色。秦俑著色的特點一是色調明快、絢麗。

二是連用強烈的對比色。如紅色上衣,下配綠色或粉紫或粉藍色下衣;綠 衣,下配紅色或粉紫色褲;赭黑色甲片配著白色或硃紅色甲釘、硃紅色甲帶。這就更顯得色彩鮮明,使軍隊的陣容威武而雄壯。

繪彩一般平塗,彩色上顯不出濃淡、陰陽的變化,但一號坑陶馬上有塗棗紅色、深綠色區別。可見連用顏色來表明暗、凹凸層次變化的問題,它是暈染法的先驅。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 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 8米,高約25米。墓前石刻現存16件。

可辨識的象生14件,其中有 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體;不同物象12類。計有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臥象、 短口魚、長口魚、獺、 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手法簡練,個性突出,風格渾厚,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儲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藝術珍品。

其中「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凶猛,馬則表現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溫順,神態各異。

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虎等石刻,對以後中國曆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後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 現存石刻有馬踏匈奴、 石人、臥馬、躍馬、臥牛、伏虎、臥象、蟾、蛙、野豬、怪獸食羊、野人搏熊及二件魚等共16件,散置於封土上,以象徵祁連山的自然環境。

馬踏匈奴高, 表現肅立的戰馬踏倒仰臥在地、手持弓箭作垂死掙扎的敵人,象徵性地歌頌霍去病的戰功。這一構思成為這組石刻的主題。其餘石刻,以誇張的手法生動地表現出各種動物在活動中的不同神態,如躍馬(突然躍起的動作,臥馬即將起立的瞬間, 臥牛臥象)的安詳,臥虎的警覺等。

另一部分石刻,如怪獸食羊、野人搏熊,等則象徵祁連山上出沒的神異動物,從而烘托了將士遠征的艱辛。石刻採用巨石雕鑿,並施以浮雕與線刻的手法。一部分則是利用天然石塊的自然形態稍事加工,突出表現動物形體的主要特徵,富於生命力。

風格古樸稚拙,氣魄深沉雄大,為漢代大型石刻的優秀代表作。石刻群中,有兩件分別刻有「左司空」官署與「平原樂陵□伯□造」的題銘,說明為當時官罕工匠所雕造。參考資料:

《戰國秦漢考古》《中國大百科全書》

《秦兵馬傭》與《霍去病墓石》的藝術風格有什麼不同 20

3樓:偶爾若魚

簡單的說,前者崇尚寫實,手法嚴謹,是秦代藝術劃時代的成就。後者採用循石造型,因材施藝。刻畫形象恰到好處,絕不做自然主義的過多雕鏤,體現了漢人石刻,氣魄巨集大。

《秦兵馬傭》與《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藝術風格有什麼不同

4樓:6沉默

呵呵,兵馬俑是以真人比例塑造而成,是陶製品;而《霍去病墓石雕群》是以天然石材為基礎,經過簡單雕刻而成,有其天然美。

**秦始皇兵馬俑和漢代霍去病墓前石刻藝術的異同

5樓:圓點點的小幸福

秦始皇兵馬俑和漢代霍去病墓前石刻藝術 異處 年代不同 一個是秦朝 一個是漢代 同處 都是屬於雕刻藝術 屬於人像 秦漢屬於封建**集權 宣誓功業和王權的顯示 秦代以軍事為主 西漢屬於佛教藝術 美術書籍把這兩個朝代的雕刻藝術風格歸為一類可見它們有著相同之處 秦代屬於寫實藝術 而西漢霍去病石雕是誇張變形 前者精細 後者大氣 與前朝風格迥異卻不乏有著自己的傳奇色彩 天津通寶財富 玉石珠寶 應有盡有

秦兵馬俑與霍去病墓石雕群與漢說唱俑的藝術風格有何不同

6樓:潭悠雅

秦漢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期,就文化傳承來說,秦朝仍舊體現出戰國時期秦國關隴一帶平樸寫實的特色,而漢代則多承楚風,更具有浪漫、誇張的成分。體現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寫實逼真、漢講究寫實生動。雕塑在建築裝飾、陵墓裝飾和「明器」中發展...

9159

霍去病墓石雕藝術特徵

7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特色:

石雕簡練、誇張,在形體大的轉折處進行了大膽而簡潔的削鑿,並在細節表現上採用了浮雕和線刻的手法,使得整個雕塑更加雄渾大氣,充滿生命力。

例如,《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戰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敵人蜷縮於馬下,垂死掙扎,與整個馬的輪廓渾然一體,暗示匈奴必敗的命運。馬下的匈奴人的特徵處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雖然整個人物形象造型簡練,但在髮式和鬍鬚等面部特徵的處理上進行了誇張的刻畫,體現出了當時漢人對胡人形象特徵的理解和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馬上並沒有將軍的形象,而這一點卻恰恰體現出了漢代雕塑之美的內涵,意至而形不至。

時代背景:

公元前2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強大的西漢王朝繼承和發揚前代優秀藝術傳統,大膽地吸收和借鑑外來藝術,從而使漢代的雕塑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漢代雕塑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強大王朝的藝術,以深沉雄大的氣魄體現出充滿自信和創造活力的時代精神。

8樓:新

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認為,秦統一後,將六國能工巧匠聚集於咸陽,人才雄厚、技藝高超,所做出的作品嚴謹、精緻是理所當然的,工程完工後,大半匠人被坑殺,這必然造成秦、漢之間的師承上的斷代,漢代的雕塑水平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這就會或多或少的成為以霍去病墓石雕為代表的漢代雕塑在寫實層面上要遠不及秦代雕塑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種說法認為,秦主要繼承的是中原的周文化,崇尚樸實無華,在藝術表現上更傾向於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漢主要發展了楚文化,充滿對宇宙人生的奇**想,富有濃厚的浪滿主義色彩[2],造型簡約抽象(如圖

一、圖二),這就形成了秦、漢之間在藝術表現上一個趨向於寫實,一個趨向於寫意的又一個原因。但筆者認為,從當時的歷史來看,還有可能存在一種更為重要的原因--民族心理因素。

圖二 臥馬

3.2.新的觀點

匈奴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匈奴主要活動於燕、趙、秦北部地區,秦漢之際匈奴各部統一,逐漸強大起來,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漢初不斷南下擾漢,成為威脅當時漢朝統治的最大疾患。長年的戰爭使得漢朝和匈奴之間的積怨很深,並且,長期以來,漢朝對匈奴在戰爭上一直都處於劣勢,直至漢武帝時期這種勢態才得以扭轉,而霍去病就是扭轉這一勢態的重要功臣之一。戰爭格局的變化使得漢朝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面對匈奴,在這種前提下,霍去病這一影響漢、匈戰爭格局的重要功臣必然會受到漢武帝的極大賞識,而他的陵墓也必然是漢朝對匈奴彰顯其國力的重要紀念性符號。

因此,漢朝在當時勢必會認真選擇表述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而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無外乎兩種選擇,一種是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另一種便是匈奴族(胡人)的藝術語言。讓我們回味一下霍去病墓石雕所運用的藝術語言,比較一下它與前代各朝或同朝代在藝術特色上的差異,我們會看出,無論是秦兵馬俑的嚴謹細緻,還是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的纖巧靈動,我們真的是很難找到霍去病墓石雕與前後二者的共通之處,一個民族的藝術語言的發展在短短百年之內發生這樣大的變化是極為罕見的。

那麼,我們能否假設這樣一種情況:霍去病墓石雕所採用的藝術語言並非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而是採用了當時胡人的藝術語言,面對胡人炫耀青年將領的赫赫戰功,昭示大漢王朝所向披靡的軍事實力。我們來看下面的**:

圖三 透雕雙駝紋銅帶飾

圖四 武士形石人

圖三是匈奴人的革帶裝飾物,主要運用了浮雕和線刻的表現手法,影象中的兩個駱駝造型誇張大膽,充滿野性與動感之美。特徵最為明顯的是圖四《武士形石人》雕塑,這是新疆草原上的很多石雕中的一件,在中國古代,新疆草原地區長期都被認為是胡人居住區,無論是漢代的匈奴,還是唐代的突厥,這一地區一直以來都處於胡人的勢力範圍。那麼,這裡的古代藝術作品,無論從造型特徵上,還是表現手法上都應體現古代胡人的藝術水平和特色。

讓我們解讀一下這件作品,質樸簡約的圓雕造型與洗煉粗獷的浮雕、線刻方法的結合,與《馬踏匈奴》相比較,兩件作品彷彿出自一人之手。尤其在人物手臂的刻畫上,無論是手臂的造型還是線刻與浮雕相結合的運用,都體現出一種極為接近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如此驚人相似的藝術表現力的兩件作品,竟然出自兩個不同民族,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藝術匠人之手,簡直是令人不可思議的,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合?

我們回過頭,看一看漢代以前中國美術圖形語言的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從商周莊重渾厚的青銅工藝到春秋戰國色彩紛呈的漆器造型、裝飾[3],再到秦代嚴謹、巨集大的陵墓雕塑,都很難找到漢代霍去病墓石雕造型語言形成的藝術根源。那麼,一種更大的可能便是這種藝術語言不屬於傳統的華夏族文化,而是**於外族文化--胡人文化。當時的漢王朝正是以這樣一種屬於胡人的藝術語言來向胡人宣告自身的勝利、炫耀其偉大的歷史功績。

而這種藝術語言的使用根源於當時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民族心理,正是這種民族心理的作用,才使其藝術語言在功能表述上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從而最終形成了霍去病墓石雕群不同以往的藝術特色。

4.結語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出現雖然只是美術史上一瞬間的片斷,但通過對其藝術風格形成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一種美術現象,如果不通過歷史學、文化人類學和影象學等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斷,是很難找到其藝術語言產生的根源的。同時,我們也能看出,藝術的發展和演變往往不是其自身單線的延續與成長,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之間、不同藝術種類之間的相互交叉和影響作用的結果。漢代雕塑的造型語言在引入外來藝術的同時,必然也對自身的藝術風格產生影響。

在漢朝幾百年的統治期間,通過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一,以及藝術風格與形式上的吸收、綜合與演變,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漢文化。而漢文化在其後兩千年的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仍延續了這樣的一種發展變化的趨勢,無論是內部的少數民族文化還是外來文化,都被一點點地吸收、同化、綜合,最終在世界領域形成了今天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

參考文獻:

西安到秦始皇兵馬俑自駕怎麼走,到西安秦兵馬俑怎麼走

駕車路線 全程約40.6公里 起點 西安市 1.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沿西華門大街回 行駛答30米,調頭進入西華門大街 2.沿西華門大街行駛320米,進入北大街 3.沿北大街行駛1.0公里,過左側的錦苑富潤大飯店 商務中心約170米後,右轉進入北門盤道 4.沿北門盤道行駛230米,右轉進入環城北路5...

秦兵俑在我國歷史上有哪些意義秦始皇陵兵馬俑在我國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秦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獨具魅力的。它開啟了觀察它所產生的那個時代的視窗,大大地改變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看法。秦兵馬俑震撼世人的首推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幾千件魁偉英武的大型陶塑藝術作品,以整體形象排列在將近兩萬平方米的空間裡,其磅礴的氣勢幾乎使所有不同膚色的參觀者都從心靈深處產生強烈震顫,體現出藝術家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