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戰車一乘配多少兵將,古代打仗出三百車什麼的,一車代表什麼意思?有多少人?

2021-03-30 15:22:14 字數 5302 閱讀 3343

1樓:9點說史

中國古代用於戰鬥的馬車。一般為獨輈(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車上有甲士三人,中間一人為驅車手,左右兩人負責搏殺。

其種類很多,有輕車、衝車和戊車等。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

2023年陝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彩繪銅車。前面的一號車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126釐米,進深70釐米,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

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釐米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

擴充套件資料

基本結構

戰車為木質結構,一般在重要部位裝有青銅件,通稱車器,用以加固和裝飾。

在車戰的起始階段,使用戰車的數量較少。據《呂氏春秋》記載,夏朝末年,商湯與夏人戰於戉邑,僅使用了戰車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達到一次動用 300乘的規模。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兼併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有了明顯增加。

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諸侯國,如晉國和楚國,擁有戰車的數量已達4000乘以上。到春秋戰國之交,由於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擁有大量步兵的新型軍隊開始組成。而鐵兵器的採用和弩的改進,又使步兵得以在寬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齊的車陣進攻。

戰車車體笨重,駕馭困難,其機動性受地形和道路條件的限制,遂逐漸被步兵、騎兵取代。

但是,這一作戰方式的演變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直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戰車數量仍相當可觀,大規模的車戰仍然時有發生,如《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當時秦軍的組成是「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但這時的戰車已不再擔負主要的作戰任務,車戰也不再是軍隊作戰的主要方式。

2樓:匿名使用者

戰車每車載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御者,只隨身佩帶衛體兵器短劍。這種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車馬坑中,3名甲士分佈兩處,車後2人,輿側1人;3套兵器,第一套華貴精美,餘兩套僅為一般的銅質,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兵器的品種也明顯地有射御之分。據《左傳》等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乘法也與此相同。此外,還有4人共乘之法,稱為「駟乘」,但這是臨時搭載性質,並非通例。

除3名甲士隨身佩持的兵器外,車上還備有若干有柄格鬥兵器。據《考工記·廬人》記載,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稱「車之五兵」,這些兵器插放在戰車輿側,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中有「」,這是較早的一個車字,可以看出輿上高插兵器的形狀。

但是在實際出土的戰車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種卻往往不象記載的這樣齊全。

3樓:匿名使用者

戰車每車載甲士 3名,據《呂氏春秋》記載,夏朝末年,商湯與夏人戰於戉邑,僅使用了戰車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達到一次動用 300乘的規模。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兼併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有了明顯增加。

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諸侯國,如晉國和楚國,擁有戰車的數量已達4000乘以上。

4樓:匿名使用者

車上一個開車的。 一個戈手 一個弓箭手 後面再跟70-120人不等的士兵

古代打仗出三百車什麼的,一車代表什麼意思?有多少人?

5樓:後窗電影

1、這裡的「車」應bai該是指戰車du。戰車是zhi中國古代在戰dao爭中用於攻

守的車輛,攻車專直接屬對敵作戰,守車用於屯守並載運輜重。一般文獻中習慣將攻車稱為戰車,或稱兵車、革車、武車、輕車和長轂。夏朝已有戰車和小規模的車戰。

從商經西周至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車戰是主要作戰方式。

2、一乘戰車上應該有三名乘員,主將的位置居左,用精美的戟、戈和防護裝具;右側位置是主將手下的武士,為「右」(或「戎右」),是戰時的主力;在主將和戎右的中間是「御」,即駕馭馬車的馭手。這樣的位置,恰好和文獻中戰車乘員配備及戰時情形相吻合。再從已經發掘出的商周車子的車廂寬度考查,一般寬在130-160釐米,進深80-100釐米之間,並乘三人是完全可能的。

3、總結一下,這裡的一車代表一輛戰車,每車有3人。要確定還需要翻閱古代相關典籍記錄來驗證。

6樓:

車即車兵,一輛戰車大概能裝3-5人

當時列**隊的主力兵種,還表現為:第一,當時在 中原地區進行的重大戰爭,一般都是以戰車來決定最終勝負的。一 些具有代表性的戰例,如繻葛之戰、崤之戰、城濮之戰、艾陵之 戰等等,概莫能外。

第二,各國擴軍的重點,是增加戰車數量,加 強車兵的建設。春秋時期各國大規模擴軍乃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以後**會具體介紹。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其所擴充的軍隊同樣以車兵為主體。

如晉軍由城濮之戰時的七百乘遞增至春秋後期的五六千乘,楚軍全盛時發展到近萬乘,齊軍由桓公時的於乘增加到春秋末的「

二、三幹乘」,等等,就是顯例。由 於各國把發展車兵作為軍隊建設的重點之一,所以,到了春秋末年,連苫這樣的小國都擁有了「幹乘」的車兵部隊,可證《論 語·先進篇》所言「幹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之不虛。第三,當 時各國對戰果或損失的統計,也往往以戰車數量為尺度。

如崤之 戰中秦師全軍覆沒,史稱其「匹馬隻輪無返」;晉大敗齊軍, 其所取戰果之標誌就是「得車二幹,得屍三萬」。另,齊伐冠氏, 「喪車五百」,吳齊艾陵之戰中,齊喪失「革車八百乘,甲首三 幹」,說明軍力損失也以兵車為統計依據。所以著名兵學家孫武在 總結當時戰爭的情況時即說:

「凡用兵之法,馳車幹駟,革車幹乘, 帶甲十萬」,把各種兵車置放在軍隊兵種的首要位置。 當然,這種情況自春秋晚期起發生了重要的化。

7樓:☆☆想飛

在古代 四人二馬 的戰車為一車[音:jū],

三百車 就相當於 1200人 600匹馬

8樓:令狐一心

古代打仗主bai要靠陣型,du

上古時代沒有騎兵,都是戰車,zhi戰車的配備是這樣的

dao,每內輛車上3人,一人駕車容,一人執戈(近距離攻擊)一人持弓(遠距離攻擊),每輛車後邊跟著72個手執普通**的人(只要是木頭棒子)外加25個後勤人員。這樣1乘戰車總共100人!

9樓:飄雪紅梅

古代時車讀(ju),象棋中具有車,一車一般是兩匹馬一個駕駛者、兩個士兵,三百車大概有600匹馬,900士兵。

10樓:手機使用者

一車有七十五人,是當時儀仗隊和戰爭的計量單位

11樓:匿名使用者

應是bai

出車三百乘。

一乘du

車上有御(駕車的)、射zhi(攻擊dao

敵人的)、車右(版防禦的)權三人,另有75步兵配合作戰,車上的人有損失就從步兵裡補充上去以保持戰鬥力。

這樣算來,車一乘標準編制是78人,300乘就是23400人。

12樓:匿名使用者

眾說紛紜,年代久遠的事,無從考證,樓主可以多看資料查詢參考。

13樓:

千乘之國:乘bai,音shè

dung,意為輛,戰車.這裡指古代軍隊的基zhi層單位.每乘擁dao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版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權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

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一乘即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

三百乘即車上甲士900人,車下步卒21600人,後勤人員7500人,共計30000人

常有根據諸侯國的兵力將各國稱為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皇帝也因此而常被稱為「萬乘至尊」

14樓:

車是戰車,人數在2-6人之間

15樓:三江**

一車一般是一駕駛、兩戈

春秋戰國時期一乘和一卒分別多少人

16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的一種作戰單位,一乘攻車包括:四匹馬、一輛戰車、三名車上甲士、側翼保護100人左右。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

「廣有一卒,卒偏之兩」。一卒,《司馬法》說:「百人為卒。

」就是說楚軍一乘攻車(廣)配備一百名步卒,比中原七十五人的編制要多。一卒,包括三名甲士在內。另外,據說一輛守車有二十五名役徒,從屬於攻車。

這樣,楚軍一乘兵力總計就為一百二十五人了。二十五人為一兩,二兩一偏,二偏一卒。兩下有伍,五人為伍。

卒、偏、兩、伍即楚軍年戰兵的結構層次。

我國古代的作戰單位,一般一乘為:四匹馬,一輛戰車,配屬甲士三人(乘車),步卒七十二人。也就是說古代所謂的一乘共有75名士兵。

如牧野之戰中,武王「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即可知當時周武王伐紂的聯軍超過4000乘,總兵力可能超過30萬人。

常有根據諸侯國的兵力將各國稱為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皇帝也因此而常被稱為「萬乘至尊」(即掌握著近百萬軍隊的人)。

「千乘之國」到底是一個擁有多少軍隊的國家?

17樓:喬治國王

「千乘bai之國」這個只是一個du指帶用法,借zhi指稱霸一dao方的國家。「乘」為古代衡回量一答個國家軍事實力的單位,至於一「乘」為多少人我印象中不是一樓所指的整100,而是108人。這樣來說一個「標準」的「千乘之國」擁有軍隊是108000人,但是不是說真的有這麼多人,古時國家多數情況會採用「號稱***」的說法「千乘之國」大都是小諸侯國。

至於yangshu12345的說法我不贊同,我國古代戰車都是3人一車,一射手一戈手一馭手,而且單純的戰車部隊很少多數都是和步卒一起作戰,"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之中的「萬乘之國」是帶指大諸侯國,再說春秋大諸侯國兵力很大,趙國長平一戰前期戰死加上後來被活埋的兵力遠超30萬,雖元氣大傷但仍堅持很久,說明大諸侯的兵力十分多,按你的比例換算30萬人要乘多少戰車?

18樓:三隻腳的大烏鴉

正規戰車部隊是每輛戰車配馬四匹,

武士4人,外加步卒20名。樓主72個步卒太誇專張了。千乘之屬國,就是正規武士4000人,戰車千乘,外加臨時召集的步卒2萬,在春秋時期也就是一中等國家水平。

周武王伐商的時候都有4萬虎賁,戰車萬乘,可見周國實力之強。春秋時代,晉楚秦都屬於萬乘之國。

19樓:匿名使用者

4000匹戰馬!

1000戰車的國家!

每車4人!

對於1輛戰車72步卒不敢苟同!

資治通鑑"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

照你這麼說燕國和齊國都有72萬以上的軍隊?

古代戰車在不同時期的車速是多少,古代戰車的資料

古代沒有輪胎,沒有發動機,大部分都是由馬拉動的,所以從戰國到明清,古代戰車的速度都不會很高,估計最高為每小時四十或者五十公里。古代戰車的資料 中國古代軍事技術,不但在兵器製造和使用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且在戰車 戰船和城防技術方面,也有許多傑出的創造,成為中國古代軍事技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戰車技...

中國古代戰車一製作方法,古代戰車的製作方法

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在 考工記 中有較詳細的記述。193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車馬坑中,首次出土一輛商朝戰車。坑中南端並排著器具 馬骨,車內外分佈著3套兵器。從出土於商 西周 春秋和戰國時期古墓中的戰車可以看出,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 獨轅 輈 兩輪,長轂 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 輿 車廂...

古代鍛造刀劍的步驟是什麼古代打造一柄刀劍需要經過什麼工序

步驟為 1.制範 2.調劑 3.熔鍊 4.澆鑄 5.鑄後加工 其中,詳細步驟為 制範即製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範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乾,再加修整,質地似陶,故稱泥範或陶範。制範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 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制範是否精細。制範還要為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