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的意義是什麼,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對現代人的作用是什麼

2021-05-21 02:11:10 字數 4598 閱讀 3092

1樓:漫閱科技

隨著我國社會的工業化,隨著商業經濟意識的普遍滲透,隨著文化全球化迅速

內,中國藝術也發生了容根本性的轉化,流行文化之潮的湧動,工具理性、技術主義的擴張,功利主義的泛濫,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衝擊,在藝術的領域中產生了許多負面的效應。因此,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對於現代社會審美文化的改良與矯枉,具有重大的意義。

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對現代人的作用是什麼?

2樓:漫閱科技

研究中國古代藝術表現中國古代普遍的藝術審美標準,走出將目光僅僅局內

限於文學、**容

、舞蹈等經典藝術的狹隘藝術觀念,恢復生活中處處充滿生靈活趣之美的普遍審美意識,以美感點醒生活在被物化、被技術異化的思想,恢復人性的全面生動性和創造力,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中國古典藝術的現代意義

3樓:為聊友伸冤

中國古典藝術包括很多種類,比如:古典園林、美術、戲曲、舞蹈、美學、詩歌、等等。就拿《中國古代藝術教育方式的現代意義》來說吧。

傳統的即是永恆的,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亦具有特別的意義。隨著中國社會在工業化途中的行進,隨著商業經濟意識的普遍滲透,隨著文化全球化迅速,中國現代的藝術精神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化,流行文化之潮的湧動,工具理性、技術主義的擴張,功利主義的泛濫,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流毒,在藝術的領域中產生了許多負面的效應。因此,發掘中國古代藝術教育的經驗教訓對於現代社會的審美文化的改良與矯枉,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具體來說,它的意義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生活的藝術改造現代技術化的生活。

毋庸置疑,在現代社會,技術主義、工具理性滲入人心,充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消解了傳統中國文化的迷信與愚昧,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而且推動中國走向了工業化的通途。但是它也驅散了中國古代文化朦朧的美的光暈,使其藝術化的生活變得技術化和物化,於是充滿審美情感的語文課變成了死板的肢解剖析的屠宰場,美麗的花朵變成了植物的***,演奏美妙**的人變成了樂器演奏的質地性物質,人們按著《性知識手冊》《性知識大全》上的方法去按部就班......整個社會生活失去了美感,沒有了激情,而變成了一架沒有靈性的機器。因此開展中國古代普泛的審美生活態度的教育,走出將目光僅僅侷限於文學、**、舞蹈等經典藝術的狹隘的藝術觀念,恢復生活中處處充滿生靈活趣之美的普泛審美意識,以美感來點醒生活在被物化、被技術異化之夢中酣睡者,以撕破單面的人性,恢復人性的全面生動性和創造力,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2.以善統美,以美啟善。

道德的教育即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內容,又是各種藝術的立足之點,這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優秀傳統。實際上現代教育將「德」放在首位也是對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但不幸的是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德育課、政治課似乎已成了教育中的功利主義的點綴、附屬和累贅,已完全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

因此,在這個充斥坑蒙拐騙、喪信失德、黃毒流蕩、慾望氾濫的時期,在沒有上帝,上帝管不著的民族中,我們只有自我救恕,道德的說教雖然鮮能激起靈魂的震動,但「自明誠」仍然是有效的途徑。因此,在藝術的教育中,我們一方面要繼承以善統美的傳統,相反我們還可以通過藝術來打通通向德行的道路,即以美啟善,只有在美的陶冶中,美中之善才能轉識入情,才能使主體悟覺本體的善性。這實際上亦是中國古代藝術的題中應有之義,因為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善是一種自我克服以遵守社會規範的自覺意志,而美則是善的本體的自我確證之感,因此,內外結合的雙向教育對道德的培養即能達到道德主體自誠而明的目的。

3.實現功利與審美、肉體與精神的統一。

功利與審美在西方美學史上自中世紀托馬斯提出審美無關慾念的命題而濫觴以後,一直是一個聚訟不休的焦點問題。實際上,功利與審美的關係既有對立的一面,又有其相統一的一面。作為兩個有相反傾向的意念活動,它們是對立的,而在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中,它們又統一在了一起。

庖丁解牛即有藝術創作中直接的美感經驗,同時又完成一件日常的事務,審美與功利在這裡並不矛盾,因為美感即在動態的行為過程之中。因此,當我們放眼生活,一切都視為充滿情趣的藝術時,生活的日常用行中到處都有審美的感受,審美的感受又都在日常的用行當中。

此外,在現代的藝術教育中只重視經典藝術如文學、繪畫、**等的傾向普遍存在,而這些藝術無不是以鍛鍊人的敏感的審美觸覺、豐富細膩的內在精神為目的,這就導致了對人的精神的偏面培養,而忽視了對身體的藝術化的訓練,特別是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大自然的疏離,人的身體中許多的活力都在喪失,退化,而使人自身直接的生存能力在大幅下降。因此,吸收古代藝術動身動手的前工業時代的勞動藝術的資養,發展手工勞動與體育事業,對於整合人的精神與肉體在藝術中的裂隙是極其重要的,這亦應該是培養全面的人性的重要內容。

4.實現欣賞與創造在審美中的統一。

在現代的社會中,藝術的欣賞與創作基本上是脫節的,看**的大都是不寫**的;對繪畫評頭論足的大多數人都不會繪畫;藝術家罵批評家是隔靴搔癢,是對其作品的糟蹋;批評家自我解嘲說是「藝術家未必然,批評家未必不然」,正是冰炭不容,而藝術理論的極端化發展,使批評家們完全地拋開了作家作品,只去研究讀者,叫做接受美學。這實在是藝術欣賞與批評發展的悲境。筆者認為,要實現創作者與批評家的握手言和,那麼批評家必須是藝術家,或者是半個藝術家。

中國古代的藝術欣賞即是以藝術家為核心的,以創作者的直接美感體驗為欣賞目的的,它最重視在實踐中的生動的感覺體驗。我們問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是誰真正地體驗到審美意味了呢?毫無疑問,不是文惠君,而是庖丁,「接受美學」實際上是「文惠君」拋棄「庖丁審美」事實的自我研究。

所以,真正的欣賞就在創造之中。只有在創造過程之中,理論家與藝術家才能合成一體。因此,沒有創作體驗的欣賞是先天不足的,恢復古代的實踐工夫是通向審美之途的必由路徑。

總之,中國古代藝術教育對現代藝術教育的啟示還有很多,我們只有不斷從中汲取營養,才能有效地救時之偏,從而推動現代審美文化的健康發展。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典美學提煉出了「以和為美」的原則**,將其確立為審美和藝術活動中的普遍準則和最高要求。早在《尚書》所記載的遠古時代,就有「八音克諧」、「神人以和」的思想萌芽(3),在春秋時期,「和」已是非常流行的說法,見於典籍的季札、醫和、晏子、子產、單穆公、伶州鳩、史伯、伍舉等人的言論中,幾乎是言必談「和」。孔子也贊同這樣的說法: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4)董仲舒更是將「中和」之美擢拔到了「天地之道」的高度:「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地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於和。

」(5)具體到藝術,如古人普遍認為檔次較高的藝術樣式「樂」,亦復如此,《國語·鄭語》曰:「和樂如一」,《荀子·樂論》曰:「樂也者,和之不可變也」,《樂記·樂論》曰:

「樂者,天地之和也」,如此等等。那麼,「和」所指何謂呢?古人也有說明,《國語·鄭語》曰:

「以他平他謂之和。」《左傳》就說得更具體了:「和如羹焉」,羹是用水火醯醢鹽梅與魚肉調和烹製而成,**亦然:

「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6)這就是說,「和」是由多種不同的要素相融相濟而成。

在中國古典美學的表述方式中總是有一個「此猶如彼」的通用格式,其中「此」與「彼」是指兩種極端情況,它們相互對立,但偏離中心則完全相同。在中國人看來,這兩者都不可取,可取的是它們的中間狀態。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和思維方式。

如孔子闡述的「過猶不及」、「欲速不達」以及「必也狂狷」等命題,採用的都是這種表述格式。就說後者,孔子的原話為:「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7)《禮記·中庸》雲:「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過也,愚者不及也。狂近知,狷近愚。彼言道不行,即謂中庸之道。

」就是說,「狂」與「狷」的形成,都是背離中庸之道所致,要避免這兩種偏致,只有返歸中庸之道。一個能夠說明問題的現象是,上述命題後來一直為中國古典美學所沿用。

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關於藝術的本質和起源的論述多嗎?

5樓:翰林學庫

中國古代藝術歷史悠久,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從世界範圍來說,中國古代藝術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其本身的特異性為世界藝術花園增色,併成為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二是以其特有的思想價值和技巧技法對世界文化藝術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古代藝術不僅以鮮明的民族特色立身於世界藝術之林,而且對世界其他民族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中國古代藝術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不僅深深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的藝術發展和特色形成,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藝術也受到中國藝術的啟發。早在秦漢時代,中國古代藝術就同其他文化一道,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向外傳播。

在東方國家中,日本受到的影響最大。彌生時代的日本在吸收中國技術的同時,其造型藝術也深受中國造型藝術的影響,銅鐸就是這方面的傑作。在西方,由於中國絲綢傳到羅馬,也使西方人的造型與服飾藝術有了明顯的改變。

至隋唐,由於中國出現了太平盛世.國力強大、藝術輝煌,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其中與日本的交流尤為密切,中國使者東渡,日本留學生西進,雙向交流極為頻繁。

在這一過程中,唐代的建築、書法、工藝瓷器、繪畫對日本古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築上,日本的藤城京、平城京、平安京與唐長安城極為相似,其總體設計思想是體現**集權的加強,強調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平面佈局呈棋盤式格局;書法方面,唐朝人喜愛的王羲之書體在日本風行,日本書法史上三大名家之一的空海和尚的作品,因極具王羲之韻致,被列為日本的國寶;工藝瓷器方面,日本的「奈良三彩」即是模仿著名的唐三彩而燒製的;繪畫方面,奈良前期的代表作法隆寺金堂壁畫與盛唐壁畫如出一轍。除此之外,唐代的**、舞蹈、雕塑等對日本也極具影響力。當時日本社會各階層深受唐代藝術的影響,人們吟哦唐詩,雅好唐樂,發展「唐繪」,可以說日本對中國唐代藝術進行了全面、充分的汲取。

中國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中國古代的法和現代意義上的法有何區別

如果指整部法律,當然沒有 如果指法律原則 法律精神等,當然有 一 中國的現代法律,並非憑空而來,離不開法的繼承與法的移植。1 法的繼承 法的繼承是不同歷史型別的法律制度之間的延續和繼受,一般表現為舊法對新法的影響和新法對舊法的承接和繼受。中國的現代法律當然離不開中國古代的法律的繼承,只是這種繼承是一...

中國古代經濟,中國古代經濟結構是什麼

1 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 1 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主要工具有石斧 石鏟 木耒 骨耜 石鐮等。2 商周時期出現少量青銅農具 3 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期鐵鋤範戰國鐵雙鐮範戰國時期的鐵農具鑄造鐵農具示...

中國古代藝術成就中國古代燦爛文化成就有哪些?

聞名中外的繪畫珍品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古代的大部分圖畫是畫在牆壁或屏風上。漢 唐時代,就曾經在宮殿上畫元勳像,以表彰他們開國奠基的汗馬功勳。這些宮殿畫今天早已無存了。但從大量的漢代畫像石 畫像磚,以及漢 唐等時代的墓室壁畫上,還可以看到那時的壁畫風格。它們多方面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不但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