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靈渠的歷史意義,秦始皇修建靈渠的歷史意義

2021-03-04 00:23:40 字數 5423 閱讀 7217

1樓:白土知道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靈渠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佈華東華南的水運網。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靈渠雖經歷代修整,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靈渠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佈華東華南的水運網。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靈渠雖經歷代修整,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秦始皇修建靈渠的歷史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靈渠全長37公里,建成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洩水天平和陡門組成。靈渠設計科學,建造精巧。

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灕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又與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

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於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蹟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線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

4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

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5樓:匿名使用者

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秦朝時主要是起軍事作用,為平定南夷叛亂的軍隊提供後方軍糧;平定叛亂後主要是加固對南方的統治。靈渠還灌溉了數萬畝的農田,是交通方便了,至今還有交通運輸和農業灌溉的作用.

靈渠水利工程建設的歷史意義

6樓:南瓜蘋果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靈渠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佈華東華南的水運網。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靈渠雖經歷代修整,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擴充套件資料

水文特徵

靈渠渠首海拔高程為212.08米,靈河口海拔高程181.8米,平均縱坡1.

09‰,多年年平均水位184.10米,多年平均最高水位186.97米,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83.

76米,極端最高水位是2023年5月27日為188.52米,極端最低水位是2023年12月30日為183.57米。

多年平均流量11.3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大流量343.38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小流量1.

26立方米每秒,極端最大流量是2023年5月15日為662立方米每秒,極端最小流量是2023年12月20日為0.35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論蘊藏量3570千瓦,可開發利用630千瓦。

文物古蹟

四賢祠位於距南陡下游約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築,內有對靈渠有過貢獻的秦監御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魚孟威半身塑像。四賢祠又名靈濟祠、靈濟廟,始建於何時,史說不一。

飛來石在四賢祠西約半里的靈渠北岸邊,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約4米,周約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級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題詠石刻很多。

7樓:匿名使用者

「秦皇畢竟是雄才,北築長城南嶺開。鏵嘴劈湘分半壁,靈渠通粵上三臺。江山一統泯畛域,工匠三人疊主裁。

傳說豬籠深作孽,英雄偉績費疑猜。」這是郭沫若先生在參觀靈渠之後題寫的一首詩,對秦始皇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大加讚賞。這就充分說明了靈渠在統一嶺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如果說都江堰的修建解決了川西平原的灌溉問題,那麼靈渠的修建首先是應用於軍事。

靈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距今已2023年,仍然發揮著功用。因此,才有了「北有長城,南有靈渠」之說。

靈渠也叫興安運河或湘桂運河,由於是在秦朝開鑿的,又叫秦鑿河。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進一步完成統一局面,在北擊匈奴的同時,又南征嶺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他根據當時需要解決南征部隊的糧餉**運輸問題,作出了使監(御史)祿(人名,一名史祿)鑿渠運糧 (《史記·主父偃傳》)的決定。

在傑出的水利家史祿的領導下,秦朝軍士和當地人民一起,付出了艱苦勞動,劈山削崖,築堤開渠,把湘水引入灕江,終於修成了這條運河。這條運河成了開啟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中國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之間,隔著巍巍的五嶺山脈,陸路往來已很難,水運更是無路可通。但是,長江支流的湘江上源與珠江支流的上源,恰好同出於廣西興安縣境內,而且近處相距只1。5公里許,中間的低矮山樑,也高不過30米,寬不過500米。

靈渠的設計者就是利用這個地理條件,硬是鑿出一條水道,引湘入漓,婉蜒行進於起伏的丘陵間,聯結起分流南北的湘江、灕江,勾通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

靈渠長約30多公里,寬約5米,開鑿靈渠,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築成分水鏵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斷。在鏵嘴前開南北兩條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靈渠,和灕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陽河流來的水被鏵嘴一分為二,分別流入南渠和北渠,這樣就連線了湘江和灕江。

鏵嘴類似都江堰的魚嘴.當海陽河流來的水大時,靈渠可以通過大小 天平等溢洪通,把洪水排洩到湘江故道去,保證了運河的安全。靈渠選擇在湘江和灕江相距很近的地段,這裡水位相差不大,並且使運河路線迂迴,來降低河床比降,平緩水勢,便於行船。

靈渠的設計和佈局都很科學。在世界航運史上佔有光輝的地位。

靈渠的渠道工程非常艱鉅複雜。南渠一路,都是傍山而流,途中要破掉幾座攔路的山崖。尤其是在跨越分水嶺,即太史廟山時,更要從幾十米高的石山身上,劈開一條河道。

這樣的工程,在一無先進機械,二無炸藥的條件下,全憑雙手和簡單工具,充分表現了當時人的智慧。

靈渠工程體系完整,設計巧妙,在技術上利用了都江堰的先進經驗,充分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才能。靈渠修成後,在歷史上起過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就在渠成的當年(公元前214年),平服嶺南。

漢武帝在平定呂嘉的叛亂中,也曾利用這條交通線。靈渠的暢通,還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

靈渠工程主體包括鏵堤、南北渠、秦堤、陡門等,完整精巧,設計巧妙,通三江、貫五嶺,溝通南北水路運輸,靈渠與長城南北呼應,同為世界奇觀。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秦軍在百越戰場上兵鋒凌厲、勢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閩中郡,使秦朝郡級建置達到40個,形成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集權制的國家。

靈渠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佈華東華南的水運網。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靈渠雖經歷代修整,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六王畢,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平定中原後,立即派出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接著,又揮師五十萬南下,平定「百越」。為儘速征服嶺南,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

此項艱鉅的任務,交由監御史史祿和3位石匠擔綱。古人感佩於史祿開鑿靈渠居功至偉,稱讚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氣卷波瀾。」興安縣也留下了為紀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將軍墓」。

歷4年艱辛,這條體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科學技術偉大成就的人工運河,終於鑿成通航。其後,漢代馬援,唐代李渤、魚孟威又繼續主持修築靈渠。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至今還供奉著史祿和他們的塑像。

靈渠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刻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也展示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

靈渠能夠儲存到現在,除了它自身的堅固之外,顯然還與一代代人對它的精心保護分不開。靈渠上的陡門,或稱為斗門,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閘,是靈渠上又一箇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驚世之作,它對世界水利航運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無論在歷朝歷代管理靈渠的**眼裡,還是在世代生活於靈渠邊的平常百姓心中,都清楚它不可替代的價值,知道它對於中國國家政治和個人生活的重要意義,不管是於公於私,還是出於責任或良心,大家都把竭心盡力地管理和愛護靈渠,當成天經地義的事情。

有人用「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的說法來證明它的歷史地位,但兩者的氣質是不同的。在長城的雄壯和險峻中,透露出拒敵千里的冷漠;在靈渠的寧靜與從容裡,洋溢著溝通心靈的溫情。如果長城會令人想到金戈鐵馬的征戰,想到烽火連天的歲月,靈渠則會使人更加嚮往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青山綠水間守持天地,擁有價值。

鏵嘴將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開,三分入漓,七分歸湘。天平石堤頂部低於兩側河岸,枯水季節可以攔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過堤頂,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開鑿的運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興安城中,經始安水、靈河注入大榕江入漓。

因海洋河已築壩斷流,又在湘江故道北開鑿北渠,使湘漓通航。

南渠、北渠是靈渠主體工程,總長34公里(包括始安水-靈河段)陡門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設施,船閘,主要建於河道較淺水流較急的地方。明、清兩代仍有陡門30多處。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終點至興安縣城上水門東岸,長2公里。

靈渠的修建,聯結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嶺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過很大促進作用。湘、桂間鐵路和公路建成後,靈渠已被改造為以灌溉為主的渠道。

靈渠的魅力絕不需要依靠熱鬧來體現,靈渠的價值和吸引力也並不以遊客多少來衡量。它在經過了兩千多年的風雨歲月,經歷了眾多的朝代更迭之後,仍在沉靜中釋放令人無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變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那種進入聖地般虔誠的心態。

作為世界最早的人工運河,靈渠曾經導引過無數南來北往的舟船,也曾有過無限的風光;它灌溉土地,濟世濟人、澤及天下達兩千多年而不怠,也在無數人的心裡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今天,它安詳得就像一位飽經風雨變化已無憂,見慣世道興衰而不驚,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隱者化身,從容淡泊於海陽山下,終日以清清流水為伴,任天上流雲往來舒捲,歲月匆匆流逝一去不還。

秦始皇修建靈渠和長城的作用和意義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看歷史的電視劇,秦始皇的形象 惡毒,焚書坑儒,對他的印象非常不好。後來從歷史書上學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原,統一了貨幣,修建了兵馬俑 靈渠 修築長城。秦始皇修長城,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抵禦匈奴的防禦設施,也就是遠征大漠後勤的基地。有句話說的好不到長城非好漢,在那個年...

名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 集權的國家。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這也與他的領導 統治能力是分不開的。秦始皇的功垂青史。政治方面,他...

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歷史意義

意義重大。文字不統一,文化就不會統一,文化不統一,還會有今天的中華民族嗎?所以這是一個偉大的舉措。當時秦始皇下令統一文字 貨幣 度量衡等強了 集權,有利於古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