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唐開元年間,唐玄宗病中夢見一小鬼盜走玉笛以及楊貴妃的繡香囊。玄宗大怒,忽見一大鬼奔進殿來。此鬼蓬髮虯髯,面目可怖,頭系角帶,身穿藍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個小鬼,剜出眼珠後一口吞了下去。
玄宗駭極,忙問是誰?大鬼向玄宗施禮,自稱是終南山鍾馗,高祖武德年間,因赴長安應武舉不第,羞歸故里,觸殿前階石而死。幸蒙高祖賜袍葬之,遂銘感在心,誓替大唐除盡妖魅。
唐玄宗醒後,病也霍然而愈。玄宗令畫家吳道子按其夢中所見畫一幅鍾馗圖。圖成,玄宗在畫上批曰:
「靈祇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乃告天下,悉令知委。」有司奉旨,將吳道子《鍾馗捉鬼圖》鏤板印刷,廣頒天下,讓世人皆知鍾馗的神威。
這段故事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鐘馗的來歷,版本來自明朝人所引的《唐逸史》。後來的《平鬼傳》等**,更是將鍾馗「相貌奇醜」這一標誌性特點發展為「鍾馗便因貌醜而被唐德宗嫌棄,未能高中狀元,憤而自殺」的情節。因此,唐代是否已有這個故事流傳並不一定。
但是皇帝賜給大臣鍾馗畫像作為新年禮物,的確是盛唐以來的慣例,如開元時的名人張說及其後的劉禹錫等,都有謝賜鍾馗圖的作品傳世。另外,人們還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除夕鍾馗驅儺文》,是為鍾馗已在大儺儀中扮演主角的實證。所以,也有人估計鍾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於唐代。
對於玄宗夢鍾馗的故事,北宋沈括已經提出質疑。他在《夢溪筆談》之《補筆談》中說,宋仁宗皇祐年間,金陵上元縣曾發現一處古冢,乃南朝宋徵西將軍宗愨母鄭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愨有妹名叫鍾馗。此外,後魏有李鍾馗,隋將有喬鍾馗、楊鍾馗。
因知「鍾馗之名從來亦遠矣,非起自開元之時」。
明人郎瑛、胡應麟等多從其說,但結論有別。郎瑛認為鍾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堯暄,其人本名鍾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訛傳,由於他表字「辟邪」,所以後人才附會出捉鬼的故事。胡應麟提出,鍾馗捉鬼的傳說「蓋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堯暄曾取名鍾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時名叫鍾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義於此。
明楊慎和清顧炎武、趙翼等根據《周禮·考工記》「大圭,長三尺,終葵首」、《方言》「齊人謂椎為終葵」等資料,認為所謂鍾馗系由「終葵」演變而來。「終葵」是一種利器――椎,「大圭」是古時天子的儀仗,上端形狀像椎,故云「大圭終葵首」。齊人說話遲緩,把「椎」的發音拖成了兩個音節,乃成「終葵」。
古人以椎為作戰的利器,故《後漢書·馬融傳》中有「翬終葵,揚關斧」的描繪。「蓋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儺之為耳」(《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南北朝時許多人取名鍾葵或鍾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終葵那樣,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這種意義到了唐代最終演變為人格化的「鍾馗」。
近年來隨著秦漢文書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擊鬼的事實已被證明。如秦簡《日書·詰篇》雲,人被哀鬼纏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則不來」;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也記有用鐵椎擊鬼治病的法術。故有人認為顧炎武對鍾馗起源的解釋是可信的。
關於鍾馗,今人也有不少獨到的研究。不過綜觀古今諸人的見解,應該說諸說並立,鍾馗之由來仍然還是中國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個大謎。
2樓:匿名使用者
鍾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賜福鎮宅聖君」。古書記載他系唐初長安終南山人(據古籍記載及考證,鍾馗故里為陝西省西安秦嶺中段終南山下戶縣石井鎮鍾馗故里歡樂谷),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異;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人物,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在唐玄宗(685~762年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廟號「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唐明皇」,後封「元聖文神武皇帝」)登基(唐先開元年八月初四,712年9月9日)那年,他赴長安應試,鍾馗作《瀛州待宴》五首,被主考官譽稱「奇才」,取為貢士之首。
可是殿試時(712年古歷10月1日),奸相盧杞竟以貌取人,迭進讒言,從而使其狀元落選。鍾馗抗辯無果,激憤難當,怒撞殿柱而亡,驚天動地,泣鬼慟神。皇用狀元官職殯葬於終南福壽嶺。
為正妒賢之罪,發配盧杞至嶺外。有一年春天,唐明皇講武驪山後久病不愈,一日睡夢中見一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上竄下跳,繞殿而奔。這時,一位相貌奇異,頭戴紗帽,身穿藍袍、角帶、足踏朝靴的豪傑壯士將小鬼撕扯一番,囫圇吞食,他對唐明皇說:
「吾乃終南山下阿福泉進士鍾馗也,貌異狀元落選憤亡,因念皇恩,今誓與陛下除盡天下之妖邪。」唐明皇夢醒後很快病癒,遂下詔畫師吳道子按照夢境繪成《鍾馗賜福鎮宅圖》封鍾馗為「賜福鎮宅聖君」,批告天下,一年四季遍懸鐘馗像,以祛邪魅佑平安。吳道子揮筆而就,原來吳道子也做了個同樣的夢,所以「恍若有睹」,一蹴而就。
民間盛傳:賜福鎮宅,唯真鍾馗;拜請鍾馗,中榜得馗;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
鍾魁的真實來歷?
3樓:匿名使用者
鍾 馗鍾馗是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最為人們熟悉的角色,貼於門戶是鎮鬼尅邪的門神,懸在中堂是禳災祛魅的靈符,出現於儺儀中是統鬼斬妖的猛將,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鐘馗戲、鍾馗圖。連《本草綱目》裡,也收錄用鍾馗像燒灰以水沖服或配和其他藥面成丸以**難產、瘧疾等症的「祕方」。據中國《民俗》雜誌報道,時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甚至還有人為治病延請巫師舉行所謂「鎮鍾馗」捉鬼驅妖、安宅保太平的儀式(施漢如、楊問春《「鎮鍾馗」儺儀記》)。
對普通百姓來說,「鍾馗打鬼」之類的故事幾乎人人熟知。鍾馗信仰在民間的影響既深且廣。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鍾馗這位神通廣大的神祗其身分來歷,恐怕就不是一般人能夠說得清了。事實上,這個問題自唐代以來就令許多學者爭論不休。近年來,隨著民俗文化熱的興起,鍾馗信仰的起源與流變等問題又被提出,眾多學人各抒己見,歧說紛見,迄今尚無定論。
目前所知最早記載鍾馗其人其事的是唐盧肇的《唐逸史》:開元年間(713—741),唐玄宗病中夢見一小鬼盜走玉笛以及楊貴妃的繡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驅鬼,忽見一大鬼奔進殿來。
此鬼蓬髮虯髯,面目可怖,頭系角帶,身穿藍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個小鬼,剜出眼珠後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駭極,忙問是誰?大鬼向玄宗施禮,自稱是終南山鍾馗,高祖武德年間,因赴長安應武舉不第,羞歸故里,觸殿前階石而死。
幸蒙高祖賜綠袍葬之,遂銘感在心,誓替大唐除盡妖魅。唐玄宗醒後,病也霍然而愈。玄宗令畫家吳道子按其夢中所見畫一幅鍾馗圖。
圖成,玄宗在畫上批曰:「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
」有司奉旨,將吳道子《鍾馗捉鬼圖》鏤板印刷,廣頒天下,讓世人皆知鍾馗的神威。
盧肇是唐武宗會昌三年(843)的進士,距開元時代已有一百多年,所敘未必是事實。但是皇帝賜給大臣鍾馗畫像作為新年禮物,的確是盛唐以來的慣例,如開元時的名人張說及其後的劉禹錫等,都有謝賜鍾馗圖和歷日表的作品傳世。另外,人們還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除夕鍾馗驅儺文》,是為鍾馗已在大儺儀中扮演主角的實證。
凡此,可見鍾馗信仰至晚從盛唐起已成為全社會的風尚。所以,也有人估計鍾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於唐代。
在鍾馗俗信興盛未艾的熱流中,北宋沈括首先對唐玄宗夢鍾馗的故事提出質疑:宋仁宗皇祜年間(1049—1054),金陵上元縣曾發現一處古冢,乃南朝宋徵西將軍宗愨母鄭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愨有妹名叫鍾馗。此外,後魏有李鍾馗,隋將有喬鍾馗、楊鍾馗。
因知「鍾馗之名從來亦遠矣,非起自開元之時」(《夢溪補筆談》卷三)。明人郎瑛、胡應麟等多從其說,但結論有別。郎瑛認為鍾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堯暄,其人本名鍾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訛傳,由於他表字 「辟邪」,所以後人才附會出捉鬼的故事。
胡應麟提出,鍾馗捉鬼的傳說「蓋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堯暄曾取名鍾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時名叫鍾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義於此。
明楊慎和清顧炎武、趙翼等根據《周禮·考工記》「大圭,長三尺,終葵首」、《方言》「齊人謂椎為終葵」等資料,認為所謂鍾馗系由「終葵」演變而來。「終葵」是一種利器——椎,「大圭」是古時天子的儀仗,上端形狀像椎,故云「大圭終葵首」。齊人說話遲緩,把「椎」的發音拖成了兩個音節,乃成「終葵」。
古人以椎為作戰的利器,故《後漢書·馬融傳》中有「翬終葵,揚關斧」的描繪。「蓋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儺之為耳」(《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南北朝時許多人取名鍾葵或鍾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終葵(即利椎)那樣,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這種意義到了唐代最終傳變為人格化的「鍾馗」。
近年來隨著秦漢文書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擊鬼的事實已被證明。如秦簡《日書·詰篇》雲,人被哀鬼纏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則不來」;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也記有用鐵椎擊鬼治病的法術。故有人認為顧炎武對鍾馗起源的解釋是可信的。
今人常任俠、馬雍均寫有鍾馗考,各抒己見,但立論大致不脫明清人士的窠臼。唯何新、王正書兩人別開新說。
何新認為鍾馗本來就是人名,與所謂「椎」或「終葵」者了不相關。鍾馗的原型,是商湯時的巫相仲傀,其名在《尚書》、《左傳》、《荀子》中又作「仲虺」、 「中歸」、「中壘」。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為巫相而兼驅鬼之方相。
傀者,面具也;驅鬼必戴面具,面具之形甚多,因而發生仲傀多首的傳說。仲傀以同音演變為仲虺,虺乃神話中的怪蛇,於是仲虺又演變為九首巨蛇之「雄虺」(《天問》)、食魅之「雄伯」(《後漢書·禮儀志》),連《山海經》佚文中閱領眾鬼的「鬱壘」(參見本書《貼神把門與度朔山神話》),實際上也是仲傀與雄虺傳說的又一變形,鬱壘即中壘的變稱。要之,由驅鬼之巫相的真人仲傀,變為食鬼怪獸鍾馗,變形愈繁,去真相愈遠,但也留下一絲痕跡:
古人命名常以字釋名,鍾馗之「馗」乃「九首」合文,《天問》:「雄虺九首」,則仲虺以「虺」作名,而 「馗」——九首,或即其人之本字也(《文史新考·鍾馗考》)。
此說既出,贊同者有之,但亦有人質疑,以為商人事鬼而不逐鬼,況且也沒聽說仲傀或仲虺有何逐鬼的業績。
王正書認為,鍾馗其人及歷代驅鬼辟邪的觀念,實起源於上古巫術,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號的重黎衍生而來。重黎在上古史中有重黎、重回、句芒等稱呼,句芒在傳說中又被描繪成介於天地、神人之間的負有特殊使命、生有特殊形貌的人物,其使命之一便是居巫職,有《史記·天官書》記載可證。到了商代,秉其職而取其名的是仲虺,實際上仲虺即重回(重黎)的音轉。
至於「終葵」,本指一種椎形體,由於重黎在從事神巫職能時所戴羽冠取自此形,故在商代約定俗成為從事巫職的標記。商代通行以職為氏,所以由仲虺形成的族系也被稱為「終葵氏」。到了周代,這個神職集團又改稱「方相氏」。
方相氏的得名與終葵氏相同,都從上古神巫頭部的裝束引申而來,區別在於「終葵」源自羽冠,「方相」源自面具。這種以方相氏為中心的驅鬼風俗,一直沿襲至唐代。要之,自上古時代的神巫重回,到商周時代的仲虺、終葵氏和方相氏,都是鍾馗的原型,無論在性質上或稱謂上都是一脈相承的(《鍾馗考實》)。
此說與何新的見解相比有一致之處,只是將鍾馗的**更往上溯自重黎。但亦有人以為重黎或句芒都是神話傳說中的形象,未必能印證實有其人。何況如果自重黎以至仲虺、終葵、方相為一脈相承的話,為何漢晉文獻中不見「終葵氏」的記載,而直到南北朝時才又突然冒出了許多「終葵」或「鍾葵」、「鍾馗」。
這個長達數百年的空白性中斷,實難解釋。
綜觀古人今賢的見解,應該說都有各自的道理,而質疑者也不乏持之有故的依據。諸說並立,鍾馗之由來仍然還是中國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個大謎。
金庸的生平簡歷金庸的生平
1944年考入重慶 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 大公報 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並被調往 大公報 香港分社。1952年調入 新晚報 編輯副刊,並寫出 絕代佳人 蘭花花 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 明報 回顧先生傳奇一生 1948年移居香港...
三百字林則徐生平簡歷,關於林則徐的生平簡介(一個事跡)
虎門銷煙在中國 點選頭像資料自取 林則徐的生平和事蹟500字左右 寒浪...
老舍的個人簡歷。。。。。。老舍的生平簡介
老舍 現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是他在 老張的哲學 中使用的筆名。他的筆名還有絜青 絜予 非我 鴻來等。中國現代 家 戲劇家 著名作家,曾任小學校長 中學教員 大學教授。老舍簡介 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