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三線建設的背景有哪些

2021-05-26 19:34:10 字數 5747 閱讀 4870

1樓:王王王小六

當時,我國的工業、國防工業等絕大部分都分佈在東北、華北一帶。

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我國周邊局勢越發嚴峻。2023年之後,中蘇由於在意識形態等方面發生了很大分歧,引起了蘇聯極大不滿,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逼還抗美援朝時期購買軍備所欠下的債務,並且蘇聯還策動新疆**分子舉行武裝叛亂。

隨著中蘇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兩國長達7300公里的邊境線,出現了空前的緊張局勢。美國第七艦隊公然進入我臺灣海峽,他又挾迫我周邊國家簽訂條約,結成反華聯盟,並在這些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對我國東、南部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對我國也持敵對態度。

2023年後,美國在臺灣海峽多次舉行以入侵中國大陸為目標的軍事演習。2023年,美國製定了絕密報告——《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試圖出動空軍襲擊中國即將進行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的核基地。

2023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挑起並誇大與北越的武裝衝突。美國出動第七艦隊125艘**和600餘架飛機,5日,美國悍然對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轟炸,開始全面介入越南戰爭,導致越戰全面升級,並將戰火延燒到包括北部灣和海南島在內的中國南部地區。

2023年,中蘇邊境陳兵54個師、近百萬人,在珍寶島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蘇共**政治局討論了要用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消滅中國核基地的計劃,並打算聯合美國進行。

2023年8月,國家建委召開

一、二線搬遷會議,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數國防尖端專案要「靠山、分散、隱蔽」(簡稱山、散、洞)。有的還要進洞。三線建設宣告拉開帷幕。

擴充套件資料

三線建設是一種發展封閉的內向型經濟。國家是惟一的投資主體,所有制結構是單一的國有經濟,調節機構是國家計劃和行政命令,動力是單一的精神動員,格局是依靠國內自有資金、自有資源。

黨和**一聲令下,幾百萬建設大軍就浩浩蕩蕩地向西部轉移,一大批工廠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就紛紛內遷,一批批建設物資就源源不斷地調往三線,三線建設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

三線建設是出於國家戰備國防考慮的。正面意義是除了國防外,拉動落後地區經濟和人才提高,同時集中一批產業發展。反面意義是強行推動經濟並不因地制宜,導致大量破產和關停並轉,造成極大損失。

2樓:理想1戒了

|2011-11-03 | 祁連山976 | 轉藏(3)

2023年,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新中國剛剛走出「糧荒」困境,又面臨沉重的國際壓力。中蘇已經分道揚鑣,意識形態互相攻擊掩蓋下的國家利益對立日趨暴露,並且有演變為敵對關係的趨勢。

8月,美國第七艦隊125艘**、600餘架飛機開進北部灣,全面介入越南戰爭。美軍的炸彈丟到了中國的北部灣沿岸和海南島海岸,白宮揚言要教訓中國。形勢一度非常緊張。

2023年8月召開的**工作會議,在中國的工業化、國民經濟和國家戰略發展史上具有「遵義會議」的深遠意義。會議中***發表講話指出:「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我們不曉得他什麼時候會發動戰爭」。

***進一步提出的:以****為前提,以國家長遠發展為指導的「戰略經濟學」思想得到了絕大多數與會人員的強烈支援,扭轉了近幾年的「吃穿用」經濟導向,確定了「三線」建設方案。

為保證建設方針的高效實施和改變建國以來經濟工作忽冷忽熱的不穩定狀況,會後***主導了必要的分工調整---確立了以***為全面決斷、***為主要策劃的國民經濟執行管理體制----這標誌著新中國的國民經濟管理臻於成熟;從此,開創了執行長達14年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這個模式的特點是:黨政軍統領,高度集權,高效穩定,深入地方,計劃周密,雷厲風行。

「大三線」建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拉開帷幕。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當時中國70%以上的工業分佈於東北和東南沿海地區,從****的角度看,這種工業佈局顯得非常脆弱。東北的重工業完全處於蘇聯的轟炸機和中短程導彈的覆蓋之內;而在東南沿海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工業區則完全暴露在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範圍中。

一旦戰爭開始,中國的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將很快陷入癱瘓。按照***的「戰略經濟學」思想,這種被動、脆弱的現狀必須改變。

8月30日中共**和***做出了將一部分對國家經濟及國防建設有重大影響的電子、能源、航空、兵器等相關工業相繼內遷西南、西北等戰略縱深地區的決定。這場工業「大搬家」,定名為「大三線建設」。

60年代全國三線建設的總體情況

3樓:匿名使用者

「三線建設」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它是在當時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為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佈局的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建設的重點在西南、西北。

在2023年至2023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佔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多的2052.68億元巨資;

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揹包,跋山涉水,

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20世紀60年代中國各方面狀況

4樓:青少年的紅星

下面就將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民的生活面貌描述一下:

衣著:那個時候,服裝的功能是遮體禦寒。到2023年時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得到了解決,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夠穿暖。

但是服裝**還是比較緊張的,新衣服只有年節才穿。人們講究樸素。農村人們日常的衣服上會打補丁。

城鄉人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憑布票購買衣物,而且補票是限量的。衣著的色調以藍、灰、綠、黑、白為主。服裝樣式比較簡單。

人們的著裝比較傳統。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裝、工裝、軍裝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襯衣,藍綠灰色的長褲為主。

女性夏季一般著碎花襯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為主,七十年代化纖衣物逐漸流行。五十年代,列寧服、連衣裙等具有蘇聯特點的服飾盛行。

文革時期,綠軍裝風行全國。

飲食:新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決了九億多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在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完成的。食物種類較少,人們的食譜中主糧所佔的比例較大,平時人們以蔬菜和副食產品為下飯食物。

肉類和水產品人們吃的較少,基本上過年過節才集中吃魚吃肉。平時肉類和水產品定量**。東北和內蒙新疆牧區吃肉情況要好一些。

農村居民直到70年代,還以粗糧為主,公社生產隊到年終才會分肉。蔬菜**受季節和地域限制,種類比今天要少。肉類和水產品的**比較緊張。

南北東西地域之間的食物種類差異較大。總的來看建國以來的第一個三十年人們飲食的營養狀況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經濟困難的1959-62年的經濟困難時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動盪年代,人們的食物**緊張,品種單調匱乏。

從2023年之後,食品**依靠國營商店。那時居民區裡有糧店、菜店、副食店、菸酒糕點店等。1965-2023年,自由市場基本絕跡。

城鄉之間是找不到公開經營糧食、蔬菜、禽蛋和水產品的小商販的。改革開放之前,實行供給制,票證幾乎和貨幣一樣重要,有錢沒有糧票是吃不上飯的。此外油票、糕點票、糧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票證。

住宅:新中國成立後,黨和**高度重視居民住宅建設,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樓,但是由於受國際國內政治大環境的影響,主要精力用於建設和國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設的資金很緊張,再加上以前的基礎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居住的條件普遍較差。

2023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住宅淨面積3.7平方米。大約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裡面。

天津、上海、北京、武漢、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積平房區。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舊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孫三代居住在十幾平米的平房裡。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興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樓和工人新村,這些樓房多為三至六層的簡易樓房,這些住宅樓解決了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居住問題。

住筒子樓、夥單是不會不少市民那是所經歷的。七十年代起,七層以上的高層樓房和綜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區出現,如北京的前三門居住區。2023年唐山**後,城市建築的抗震效能提到相當的高度。

居民樓的抗震性和質量有了鮮明的提高。改革開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單位分配,住房供給極為緊張,分房得按照規定排隊,夠條件也得往往等相當長的時間。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約8平方米。

大多數農民住平房,磚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農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頭房。西北地區大量農民住窯洞。

蒙古新疆**的牧民住帳篷,東北林區木屋較常見。南方民族地區竹樓、土樓、木屋比較多,南方農村不少農民住在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民居里。但大城市周邊新建的的農村磚瓦房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國成立後,交通建設迅速發展。到2023年我國約有5萬公里鐵路和94萬公里公路。除**外,全國通鐵路。

除**墨脫外全國各縣通公路。改革開放前民航建立了國際國內航空網。2023年北京有了地鐵,2023年我國有了長距離的管道運輸。

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有了立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中國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載重汽車、電氣化鐵路、電力機車、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城市道路建設不斷加強。

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發展,但是趕不上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那時坐車難,公共汽車比較擁擠。道路上,沒有私家車,計程車數量極少,坐計程車要憑介紹信提前預約。

那時小汽車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賓士。大街上還能市場看到馬車。人們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車。

一到下班自行車如海洋一樣,十分壯觀。人們出遠途一般乘坐火車,改革開放前我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機車是蒸汽機車,客車是國產電力機車或者柴油車。當時從天津到北京坐快車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

民航歸空軍管理,只有夠級別的幹部才可以坐飛機。從祖國的邊遠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幾天時間。那時中國沒有高速公路,公路客運長途客車也比較少。

農村居民出門仍靠步行、乘畜力車。七十年代拖拉機增多。也成為農民代步的工具。

78年中國的**普及率是0.4%,那時只有單位才有**,用的是數字碼盤撥號**,特別重要的事情才接打**。中國人大事靠電報、日常寫信聯絡。

2023年全國電子計算機才6000臺,沒有網際網路,更沒有手機。

文化生活;

看電影、聽收音機、下棋、打牌。各個廠組織職工文體活動,如五一和國慶節的文藝演出,職工運動會、籃球賽足球賽等等。青少年愛打乒乓球、踢足球。

教育:建立了許多中小學,中小學學雜費很低,學生課業負擔輕,注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學校文體活動開展得較好。

但是辦學條件差,不少學校夏季沒有電扇,冬天沒有暖氣,五六十人一個大教室,點爐子取暖。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很少。文革期間,教育質量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差。

就業:畢業生國家包分配,在國營單位工作,鐵飯碗端一輩子。人們工作壓力小,但是在大鍋飯體制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成為問題。主席時代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幹勁和熱情還是高漲的。

社會保障:

***時代,中國人民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個時代福利水平雖然較低,但是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免費的醫療,看病三聯單報銷。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資。

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後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學學費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長時間。

農民享受合作醫療,看病比較便宜。縣鄉級衛生院建立起來。但是改革開放前,國家財力緊張,農民比較窮困,農民養老依舊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傢俱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鄉居民電器較為簡單。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是城市人們生活的四大件。俗稱「三轉一響」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電視機開始走入百姓家。

農村逐步實現電氣化、電燈普及,每個公社都通上了**、每個村都有廣播站大喇叭。但是邊遠山區還難以通電。

人際關係:

文革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同志式的真誠關係,人們彼此互助,人們很淳樸。但是那個時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關係,人們的**會讓你無地自容,組織上也會嚴厲批判的。組織像家長,無處不在。

你困難組織真管你。你不聽話時,組織會揍你的。

文革發生後,起先人整人,人們之間的關係起了變化了,後來,人們都防著別人,怕被人打小報告。七十年代之後,人與人的關係不是那麼熱和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現在的春節的家庭消費飲

相信大家都看過動畫片吧?看動畫片不能為了看裡面的情景而看,在看的同時還應該細細的去品味,這樣的話,普通的動畫片也能讓我們受到教育,從而改變我們的生活。我最愛看 喜羊羊與灰太狼 有一集講的是慢羊羊教育喜羊羊他們要有恆心,不然的話,將會一事無成,可是喜羊羊他們對慢羊羊的教導不屑一顧。於是,慢羊羊為了鍛鍊...

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典紅歌

東方的太陽東方的月亮 親愛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 世界是你們的 我們的田野 的光輝 救 歌 游擊隊歌 畢業歌 祖國啊慈祥的母親 遵義會議放光芒 解放區的天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苗嶺的早晨 紅梅贊 的話兒記心上 跟著 走 派來的人 歌唱祖國 打起手鼓唱起歌 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 賣報歌 滿懷深情望北京...

五六十年代的三不變。是指的什麼

即中國堅持中古友好的方針不變,支援古巴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不變,推動中古務實合作的方向不變。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四件是指什麼 50 70年代百元級 老四件 自行車 手錶 縫紉機 收音機 80年代,出現了 新三件 彩電 冰箱 洗衣機 90年代 新三件 電腦,汽車,商品房 老四件是指 自行車 手錶 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