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藏戲的關於藏戲的資料

2021-05-26 06:05:37 字數 6006 閱讀 3108

1樓:天使的水仙花

藏 戲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

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麵具戲、藍面具戲之分。

每年的「雪頓節」是藏戲班子紛紛演出的日子,故雪頓節有「藏戲節」之稱。

2樓:風琳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

3樓:傲血蒼狼

希望是你要找的,呵呵呵呵!

1.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2.起 源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絡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1.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裡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

「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週,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2.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

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

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

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3.**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佈景和臺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常常是圍的水洩不通。

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餘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

現在,藏戲業餘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几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餘藏戲隊。

1.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及地方**的**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餘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麵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麵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麵具,所以叫做白麵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2.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臺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複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

後臺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鬥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

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後臺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臺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淨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淨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臺,給觀眾帶來福澤。

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裡,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3.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

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5樓:匿名使用者

藏戲的開山鼻祖是唐東傑布。藏戲的特點是:帶著面具演出,演個三五天才結束,舞蹈動作很多。

劇種:戲劇的種類。

開山鼻祖:一個學術流派,記憶的開創者。

活佛:別人神通廣大的樣子。

我國的劇種還有京劇,評劇,川劇和豫劇等。

6樓:匿名使用者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

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藏戲有白麵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7樓:匿名使用者

藏戲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起 源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絡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裡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週,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

從此沿襲至今。這是**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

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

「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佈景和臺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常常是圍的水洩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餘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

解放前**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餘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几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餘藏戲隊。

流 派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及地方**的**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餘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麵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麵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麵具,所以叫做白麵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臺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複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

後臺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鬥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

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後臺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臺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淨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淨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臺,給觀眾帶來福澤。

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裡,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

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

藏戲的原文藏戲課文主要內容

藏戲 課文原文閱讀 人教版課標本第十二冊課文 不同的地方不僅有不同的節日風俗,還有獨具特色的藝術樣式,比如,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 劇,浙江的.藏戲課文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先用三個排比句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 戴著面具演出 演出時沒有舞臺 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

怎樣的民居,怎樣的藏戲,藏戲是怎樣形成的

今天我預習了copy 各具特色的民居 這一課,瞭解到了民居是人類生活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側面。在我們中國960萬平方公理的土地上,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受各種文化 習俗以及自然條件的影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它們絢麗多姿,異彩紛呈。我走進民居的奇妙世界,感受了一下那浪漫的旅行吧!留下...

藏戲的面具的顏色都代表著什麼,藏戲裡顏色的象徵意義

白色代表純潔,紅色代表威嚴,綠色帶表柔順,黃色代表吉祥,半黑半白代表兩面三刀的性格,青面獠牙代表壓抑和恐怖 藏戲的面具多種多樣,各有特殊含義。紅色是國王帶的,它象徵威嚴和剛猛 綠色是王妃帶的,寓意平和柔順 活佛和神仙帶黃色面具表示吉祥 告密者與女巫的面具則半黑半白,意為兩面三刀顛倒黑白 另外還有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