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農業推廣體系的型別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2021-05-20 18:32:40 字數 5767 閱讀 7153

1樓:小薇薇

農業推廣與農業科研、農業教育並稱為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 是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農業推廣體系(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作為促進農業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是農業推廣工作的基礎和組織保證, 也是我國農業支援和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為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和農產品產量提高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1 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現狀、特點和取得的成績

1.1 現狀 我國農業推廣體系是**對農業進行支援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後, 黨和**在積極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 非常重視加強農業推廣體系的建設, 歷經半個世紀的不斷髮展和改革, 已建成種植業、林業、畜牧、水產、水利、農機化、經營管理七大專業技術推廣網路, 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我國農業推廣體系[1](圖1略) 。

1.2 特點 從歷史發展可以看出, 由於我國農業推廣體系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 農業推廣主要是以行政手段為主, 教育及其他方法為輔, 其特點主要有:

( 1) 由**部門領導, 農業行政部門主管, 農業推廣機構與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一一對應。以**建立的各級農業推廣機構為主體, 組織、協調、實施各種農業推廣工作。**制定有關農業推廣的政策, 直接負責農業推廣專案計劃並組織實施, 對農業推廣機構的人、財、物進行管理, 推廣經費依賴於國家財政。

( 2) 組織管理上具有雙重性。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既受農業行政部門的直接領導, 同時又受上級推廣機構的業務指導, 而且由於行政部門的直接領導權大於上級推廣機構的業務指導權, 使得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組織領導功能較弱。農業技術推广部門的工作較多地是圍繞農業行政部門的工作來開展, 向行政領導部門負責。

( 3)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 其組織結構、執行方式取決於計劃經濟的要求, 因此難以適應當前的市場化程序。

( 4) 我國的農業推廣屬於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 一般包括試驗、示範、培訓指導以及諮詢服務等, 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於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過程。過於注重實用技術的推廣, 而忽略了農民整體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1.3 取得的成績

1.3.1 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我國現行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包括農業技術推廣、農業良種繁育、農業技術監督檢測3 個系統。除專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外, 還包括群眾性農技推廣組織。全國初步形成了從**到省、地、縣、鄉、村多層次、多功能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1.3.2 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農作物、畜、禽、漁品種的更新換代, 新技術、新機具的試驗、示範和推廣, 使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過渡。以豐收計劃為例, 自2023年實施以來, 每年安排推廣全國農、牧、漁、機等業先進、適用、成熟的科學技術100 項左右。通過該計劃的實施, 將一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組裝配套, 在全國大範圍推廣應用, 促進了我國農牧漁業的全面增產、增收。

1.3.3 開展技術培訓, 為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

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通過廣播電視講座、現場講授示範、科技宣傳欄、技術諮詢點、科技大集、「電波入戶」等活動, 把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另外, 通過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等, 開展了對農民的系統培訓。

1.3.4 積極參與農業執法和監督管理, 有效地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

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在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與農業執法和監督管理, 包括動植物檢疫、種子質量檢驗、動物防疫及其監督、農資質量監督、農業機械監督、農民負擔監督、農業承包合同管理等, 有效地預防了動植物病蟲害傳播和假種子坑農害農等事件的發生, 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2 目前我國農業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

2.1 推廣體系內部和外部的組織管理與推廣體系的任務和目標不相適應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基本任務和目標就是促使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儘快應用於農業生產, 保障農業的發展, 實現農業現代化。但現行農技推廣體系在內部和外部組織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卻使其無法實現預定目標。

由於政策和體制等方面的制約, 推廣工作在業務上受上一級機構的指導, 行政上往往又隸屬於地方行政主管部門, 這種管理上的不順表現在推廣體系內部和推廣體系與外部有關部門的協調上, 推廣體系內部以學科專業設定組織機構, 實行以專業技術為主的推廣專案, 由於專業側重點不同, 財務上亦「分灶吃飯」, 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機構之間甚至人員之間難以協調一致的狀況。從推廣體系同外部有關部門的關係來看, 推廣機構往往只是作為具體專案的執行單位, 在資金的使用以及最終成果的評定、獎勵上, 推廣人員往往處於次要地位, 嚴重挫傷了推廣人員的積極性, 也造成了重複立項、推廣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等弊端。由於多頭推廣, 對推廣的技術缺乏嚴格有效的管理, 導致一些不成熟或缺乏科學基礎的技術應用後給農民造成了較大的損失, 同時也使推廣體系和推廣人員處於極為被動的狀況。

2.2 科研、教育、推廣、生產嚴重脫節 由於當前的農業技術推廣處於**直接領導之下, 行政傾向過強, 市場導向性差, 致使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成果轉化率低。我國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率只有30%~40%, 轉化成果普及率僅為30%, 遠遠低於英美等發達國家。

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為35%~40%, 而發達國家已達70%~80%。科技成果能轉化的前提條件是存在潛在的市場需求, 但由於當前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和固有觀念的制約, 往往使得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等院校的科研行為與市場需求和農民需要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從而導致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不足。此外, 農業教育的主體應是農民, 但現有的正規農業教育體系產生更多的是「蒸發效應」, 使大批人才從農村脫穎而出, 離鄉進城, 而**教育和農民教育體系則缺乏長遠規劃及科學的培訓計劃, 在具體實施中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如「綠色證書」工程僅安排了由農業院校負責培訓學員, 而**對學員的後期培養和創業則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導致培訓流於形式, 收效甚微。

2.3 推廣人員的素質和知識結構與推廣體系的現代化不適應 首先, 推廣人員的素質偏低。由於長期以來缺少參加培訓的機會, 部分推廣人員知識面狹窄, 知識結構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推廣體系內部缺乏嚴格的人員管理制度, 包括聘用制度、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以及個人工作計劃、人員監督與考評等, 使推廣人員素質的提高未能納入推廣工作的議事日程。其次, 推廣人員及管理者的觀念陳舊。推廣人員普遍缺少適應市場變化的創新精神, 不熟悉市場, 資訊不靈制約著許多推廣活動, 工作上易受某種短期行為的驅使, 推廣工作的重點頻繁變動, 普遍存在只重專案設立而輕專案管理的現象。

推廣人員的上述狀況顯然與農技推廣體系的現代化不適應。

2.4 推廣經費和手段與日益豐富的農村物質文化生活不適應[2] 首先, 推廣經費嚴重不足。目前經費**主要是地方財政撥款和國家設立的推廣專案所給予的經費支援, 這種有限的經費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許多推廣機構( 尤其是縣、鄉2 級) 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經費不足致使推廣人員待遇極低, 與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不相適應, 進而導致推廣隊伍不穩定乃至人員流失。儘管有些單位結合推廣開展了各項經營服務活動, 但其收益多是杯水車薪, 於事無補。其次, 推廣手段落後。

由於經費不足, 基層推廣站普遍缺乏有效的交通工具, 缺少對農民進行有效培訓的設施以及加強同外界取得聯絡的裝置。推廣中仍以傳統的「 一張嘴兩張紙」為主, 缺少測試、化驗裝置, 許多問題因不能及時確診而錯過了解決時機。

2.5 農民素質偏低, 技術推廣難普及 由於農業比較效益低, 致使一些有文化、懂技術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棄耕外出打工, 向第

二、三產業大批轉移, 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整體素質明顯偏低, 與接受農業科技所要求的水平相距較大, 成為農技推廣的巨大障礙。多數農民只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 加大對農業生產尤其是對農業新技術應用的資金投入能力有限, 承受不了市場因素與自然因素帶來的雙重風險。因而寧願按照傳統的生產方式獲取穩定的低效益, 也不願投入大筆資金並承擔風險, 造成了新技術推廣應用的滯後。

2.6 相關政策有待完善[3] 《農業技術推廣法》是1993 年7月頒佈實施的, 10 多年來, 該法案的一些條款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情況: 內容空泛、可操作性差; 執法主體不明確, 違法處罰沒有規定; 很多需要用法律條文來規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內容都沒有制訂; 對農技推廣的定位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 導致對推廣職能和推廣體系範疇界定不全面、不科學。

2.7 加入wto 後面臨的嚴峻挑戰 加入wto 後, 農業進口關稅進一步削減, 關稅配額不斷擴大, 國際**的約束更多, 如出口補貼問題、國內補貼和「藍箱」政策問題、規範和提高「綠箱」政策標準、特別保障條款問題、衛生檢疫標準問題、生物技術產品問題等都會蜂湧而至, 我國農業形勢將更加嚴峻。與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農業科技儲備不足, 基礎研究薄弱, 農業科技隊伍不穩, 高技術人才奇缺, 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導致了我國農業整體水平低下。

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 入世後我國農業推廣體系將面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多方面的挑戰[4]。

3 完善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發展對策

3.1 明確農業推廣體系的創新目標 改革創新農業推廣體系, 是為了使我國農業推廣工作更好地向前發展, 必須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 明確創新的目標, 以便把握髮展的方向。具體的創新目標應是:

建設壯大農技推廣隊伍,鞏固健全各級農技推廣機構, 培育多元化的推廣服務組織, 創新推廣體制和機制, 逐步形成新型的國有和民辦、有償服務和無償服務相結合的農技推廣體系, 為中國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3.2 改革和完善中國現階段的農業推廣體系 **主導的農業推廣體系是中國現階段以及未來一段時期內農業推廣體系的主體, 擔負著重要的農業推廣工作, 對其進行改革和完善對於創新我國農業推廣體系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強化**農業推廣機構的公益性, 為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應採取有效措施, 確保社會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不斷加大。

其次要改進農業技術推廣方式與機制[5]。「產學研」聯合的模式, 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有效模式[6], 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業科研、教育同步發展是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必然趨勢, 也是拓寬農業科技推广部門職能範圍的有效途徑。要發揮農業技術推廣、科研、教學部門協作的優勢, 縮短科研成果的推廣路徑, 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普及率, 加快科技資訊的整合和傳播速度, 使之成為我國**推廣體制的必要補充, 以適應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需要。

此外, 還應增加農業推廣的投入, 公共技術推廣的投入是實施農業推廣的物質保障。由於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是一項國家、消費者均會受益的公共事業, 為此, **除建立相應的制度外, 還應在經費上提供充分保障。

3.3 多形式、多渠道提高農技推廣隊伍及農民素質[7] 加強對現有農業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 提高他們的素質, 特別是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在農民技術教育的形式上, 採取集中、分散、遠端、間接、示範等多種形式, 實事求是, 講究實效。

在教育內容上, 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 與市場結合, 要進行農業現代意識教育、技術常識教育、綠色證書教育, 提高廣大農民駕馭市場的能力和整體素質。

3.4 建立資訊「 雙向傳輸」機制, 創新農技推廣方式、方法 農技推廣方式、方法的創新要積極引入人性化思維, 體現農民至上, 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 及時深入地瞭解農民的需求。農技服務轉變為「農民需要什麼推廣什麼」, 實行雙向的技術資訊交流和思想觀念溝通, 達到農技人員與農民間雙向互動; 繼續發揮搞講座、辦培訓班等傳統方法和固定**、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傳統傳媒的作用, 講給農民聽、教給農民學, 使農民「活腦子、有點子、得金子」; 大力興辦農業科技示範場, 做給農民看, 帶著農民幹, 讓農民看到樣子、摸到路子;積極應用無線電尋呼、移動**、計算機、網際網路等現代化的資訊處理、傳播手段, 實施遠距離廣域即時服務, 建立農業和農村資訊資料庫, 根據需要隨時提供各方面資訊; 逐步把廣泛培訓、非常規教育作為今後農技推廣的主要方式。

3.5 強化**調控和政策、法律的保障[8] 農業科技的有效推廣離不開巨集觀調控, 而法律手段又是巨集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 必須加強法制建設, 充分發揮法律制度在農業推廣中的作用。

根據加入wto 後農業及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國家要儘快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條款, 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條例》, 指導和規範農業科技推廣事業的健康發展。同時要儘快制訂加強農業科技產業發展的具體規定, 與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相配套, 使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

我國植被型別有哪些,我國主要的植被型別有哪些它們分佈在祖國的什麼位置

1.我國主要的植被bai類du型 一個地區內生長zhi的所有植物叫做這個地dao區的植被回。我國主要的答植被型別有以下幾種 1 草原 組成草原的植物大多是適應半乾旱氣候條件的草本植物。2 荒漠 荒漠的生態條件極為嚴酷,夏季炎熱乾燥,土壤貧瘠。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種類貧乏,這裡生長的植物十分耐旱。3 ...

我國的農業生產基地有哪些,我國的農業生產基地有哪些

我國的農業生來產基地主要是九大商品糧自基地 bai有東三省的三du江平原 鬆嫩平原 四zhi川盆地的成都dao平原 珠江三角洲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另外有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的綠洲都是我國的糧食生產基地。河南安徽江蘇等省是我國的糧食大省。東北三省 ...

我國宗教的型別及影響,我國的主要宗教有哪些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應該就是這個主意。主要的宗教吧 宗教的傳播和發展對我國有何影響 宗教的傳播和發展對我國有人心善良 團結一致的影響 我國宗教旅遊資源有什麼特點?我國宗教旅遊資源有六個特點,詳解如下 一 簡介宗教旅遊資源 宗教旅遊資源是指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有一定旅遊價值和旅遊功能,並能產生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