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詩句意思

2021-05-14 20:08:38 字數 5723 閱讀 7128

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高山流水琴音流淌,趁著明月就著清風與知己飲酒。

出自唐·牟融《寫意二首》。

原文選段:

寂寥荒館閉閒門,苔徑陰陰屐少痕。白髮顛狂塵夢斷,青氈泠落客心存。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醉後曲肱林下臥,此生榮辱不須論。

蕭蕭華髮滿頭生,深遠蓬門倦送迎。獨喜冥心無外慕,自憐知命不求榮。

閒情慾賦思陶令,臥病何人問馬卿。林下貧居甘困守,儘教城市不知名。

釋義:冷清的酒館關著大門,小道上覆蓋的青苔沒有人走過的痕跡。到老了已經沒有狂野之心,冷清的

青氈還散落著遊子的思情。

高山流水琴音流淌,趁著明月就著清風與知己飲酒。喝醉了癱睡在樹底下,這輩子的光榮與恥辱就沒必要再提了。

花白的頭髮稀稀疏疏地在頭上長滿了,偏僻的貧寒之家已經疲於接待了。還竊喜自己泯滅俗念,使心境寧靜,自己知道自己這輩子已經不會再貪求榮華富貴了。

閒著想作詩的時候會想到陶淵明,生病躺下的時候誰又能想到自己曾有司馬相如一般的文學才華呢?在林中獨自居住甘願貧苦的生活,把自己的學識都奉獻出來了卻也落不下什麼名聲。

賞析:《寫意二首》一文描繪了作者自知天命清心寡慾的人生態度,有知己,有美酒,縱使「荒館閉閒門」也照樣悠然自得。

「閒情慾賦思陶令」,作者想到了「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和自己都有著同樣的經歷,不追求榮華富貴,於知音飲酒,悠然自得,「臥病何人問馬卿」,作者又把自己比作司馬相如,即使才高八斗,卻也無人問津,詩句裡灑脫中又透漏著一絲絲的無奈,奈何白髮滿頭生,有心無力求功名!

高山流水的典故: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象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

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象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

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2樓:塵香一縷遠芳華

在山林間靠近水源的地方(一般指溪)彈琴,在月光下晚風中斟杯飲酒。

此句出自唐代牟融的《寫意二首》,詩文如下:

寂寥荒館閉閒門,苔徑陰陰屐少痕。白髮顛狂塵夢斷,青氈泠落客心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

醉後曲肱林下臥,此生榮辱不須論。

蕭蕭華髮滿頭生,深遠蓬門倦送迎。獨喜冥心無外慕,自憐知命不求榮。閒情慾賦思陶令。臥病何人問馬卿。

林下貧居甘困守,儘教城市不知名。

3樓:三酉月

在與琴相關的故事中,「高山流水」可說是傳之最久而又最廣的一則佳話。

《列子•湯問》曰:「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堂奧,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這就十分難得了。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是「知音」一詞的雙關含義。朋友之間或男女之間,相得知己,殊為不易,「欲解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嘆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元•金仁杰《蕭何月夜追韓信》)。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囿於政治、地域、交通、資訊等條件的侷限,人們要找到真正靈犀相通、意趣相投的「知音」,談何容易!一旦覓得,倍加珍惜便是情理中事了。

然而前面的故事,還只講到「喜劇」式的前半部。它的結局,卻充滿了悲壯的色彩:「……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

」(《列子•湯問》)而《呂氏春秋》則說:「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二說大體一致,只是後者強調了「終身不復鼓琴」,更為悽絕。

我們聽到那一聲「破琴絕弦」的砰然巨響,美妙的琴聲自此岑寂。主人公很悲觀,理由也很簡單:「世無知音者」,難道還值得「復為鼓琴」乎?

它從反而烘托了摯友、至交之彌足珍貴。「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唐•薛濤),「莫將流水引,空向俗人彈」(唐•駱賓王),合乎人性的某些情感,總是古今一脈、靈犀相通的,所以,事隔兩千多年,伯牙痛失知音的那份悽絕悲傷,那份寂寞惆悵,我們閉上眼睛也還能想象出來。

「高山流水」見於多種典籍,文字大同小異,以致附會於民間,「琴絕」即為「情絕」,「不是知音不與彈」中的「彈」即「談」,「彈琴」甚至與「談情」相諧音,這些無疑都豐富了民俗的語彙。而「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則成為朋友之間或男女之間相得知己、心曲相通的譬喻,在關於友誼與愛情的表述中,獨標一格,為「知音難覓」的茫茫人世,留下了些許美好的嚮往與溫馨的慰藉。

全詩為:

【寫意二首】牟融

寂寥荒館閉閒門,苔徑陰陰屐少痕。白髮顛狂塵夢斷,

青氈泠落客心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

醉後曲肱林下臥,此生榮辱不須論。

蕭蕭華髮滿頭生,深遠蓬門倦送迎。獨喜冥心無外慕,

自憐知命不求榮。閒情慾賦思陶令。臥病何人問馬卿。

林下貧居甘困守,儘教城市不知名。

4樓:阿狸愛阿桃

原文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

吾於何逃聲哉?」

譯文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於傾聽。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好啊!

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彈得真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在我耳邊流淌!

」 俞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裡想的。鍾子期去世後,俞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鍾子期更瞭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絃挑斷,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裡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從**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

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了。

與琴相關的故事中,「高山流水」可說是傳之最久而又最廣的一則佳話。

《列子•湯問》曰:「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堂奧,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這就十分難得了。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是「知音」一詞的雙關含義。朋友之間或男女之間,相得知己,殊為不易,「欲解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嘆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元•金仁杰《蕭何月夜追韓信》)。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囿於政治、地域、交通、資訊等條件的侷限,人們要找到真正靈犀相通、意趣相投的「知音」,談何容易!一旦覓得,倍加珍惜便是情理中事了。

然而前面的故事,還只講到「喜劇」式的前半部。它的結局,卻充滿了悲壯的色彩:「……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

」(《列子•湯問》)而《呂氏春秋》則說:「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二說大體一致,只是後者強調了「終身不復鼓琴」,更為悽絕。

我們聽到那一聲「破琴絕弦」的砰然巨響,美妙的琴聲自此岑寂。主人公很悲觀,理由也很簡單:「世無知音者」,難道還值得「復為鼓琴」乎?

它從反而烘托了摯友、至交之彌足珍貴。「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唐•薛濤),「莫將流水引,空向俗人彈」(唐•駱賓王),合乎人性的某些情感,總是古今一脈、靈犀相通的,所以,事隔兩千多年,伯牙痛失知音的那份悽絕悲傷,那份寂寞惆悵,我們閉上眼睛也還能想象出來。

「高山流水」見於多種典籍,文字大同小異,以致附會於民間,「琴絕」即為「情絕」,「不是知音不與彈」中的「彈」即「談」,「彈琴」甚至與「談情」相諧音,這些無疑都豐富了民俗的語彙。而「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則成為朋友之間或男女之間相得知己、心曲相通的譬喻,在關於友誼與愛情的表述中,獨標一格,為「知音難覓」的茫茫人世,留下了些許美好的嚮往與溫馨的慰藉

5樓:≮星璃月

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則成為朋友之間或男女之間相得知己、心曲相通的譬喻,在關於友誼與愛情的表述中,獨標一格,為「知音難覓」的茫茫人世,留下了些許美好的嚮往與溫馨的慰藉。

在與琴相關的故事中,「高山流水」可說是傳之最久而又最廣的一則佳話。

《列子•湯問》曰:「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堂奧,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這就十分難得了。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是「知音」一詞的雙關含義。朋友之間或男女之間,相得知己,殊為不易,「欲解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嘆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元•金仁杰《蕭何月夜追韓信》)。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囿於政治、地域、交通、資訊等條件的侷限,人們要找到真正靈犀相通、意趣相投的「知音」,談何容易!一旦覓得,倍加珍惜便是情理中事了。

然而前面的故事,還只講到「喜劇」式的前半部。它的結局,卻充滿了悲壯的色彩:「……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

」(《列子•湯問》)而《呂氏春秋》則說:「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二說大體一致,只是後者強調了「終身不復鼓琴」,更為悽絕。

我們聽到那一聲「破琴絕弦」的砰然巨響,美妙的琴聲自此岑寂。主人公很悲觀,理由也很簡單:「世無知音者」,難道還值得「復為鼓琴」乎?

它從反而烘托了摯友、至交之彌足珍貴。「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唐•薛濤),「莫將流水引,空向俗人彈」(唐•駱賓王),合乎人性的某些情感,總是古今一脈、靈犀相通的,所以,事隔兩千多年,伯牙痛失知音的那份悽絕悲傷,那份寂寞惆悵,我們閉上眼睛也還能想象出來。

「高山流水」見於多種典籍,文字大同小異,以致附會於民間,「琴絕」即為「情絕」,「不是知音不與彈」中的「彈」即「談」,「彈琴」甚至與「談情」相諧音,這些無疑都豐富了民俗的語彙。而「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則成為朋友之間或男女之間相得知己、心曲相通的譬喻,在關於友誼與愛情的表述中,獨標一格,為「知音難覓」的茫茫人世,留下了些許美好的嚮往與溫馨的慰藉。

全詩為:

【寫意二首】牟融

寂寥荒館閉閒門,苔徑陰陰屐少痕。白髮顛狂塵夢斷,

青氈泠落客心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

醉後曲肱林下臥,此生榮辱不須論。

蕭蕭華髮滿頭生,深遠蓬門倦送迎。獨喜冥心無外慕,

自憐知命不求榮。閒情慾賦思陶令。臥病何人問馬卿。

林下貧居甘困守,儘教城市不知名。

高山流水的意思是高山流水的意思

釋義1.也說流水高山。列子 湯問 記載,春秋時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一次伯牙彈琴時,琴聲時若高山,時若流水,只有鍾子期能領會其中的含意。後來就用 高山流水 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樂曲的高雅精妙。2.琴曲。取材於 呂氏春秋 中伯牙鼓琴的故事。清代琴家張孔山彈奏的 流水 是近代流傳最廣的曲目之一...

古文《高山流水》翻譯古文《高山流水》全文翻譯

語文翻譯 一日,伯牙與鍾子期共遊於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於巖下。伯牙心情鬱悶,於是彈奏了一會琴。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鍾子期 輒窮其趣 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於是離開琴而嘆道 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 ...

古詩詞高山流水,高山流水的古詩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 在高山,鍾子期曰 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 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 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 霖雨 之操 更造 崩山 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 善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