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吟一詩中作者用寸草心合三春暉來比較的母子深情表現的深切感人的詩句是什麼

2021-04-09 07:02:11 字數 6181 閱讀 1213

1樓:單車飛

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樓:撫慰心靈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遊子吟哪一句最能體現母子深情的詩句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全詩共三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4樓:匿名使用者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遊子吟這首詩中讚美母愛的詩句是什麼

5樓:止其英農己

1、歌頌母愛的詩句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2、全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註釋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4、創作背景

《遊子吟》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5、作者簡介

孟郊(751-815),唐代著名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汝州(今屬河南汝州),少年時期隱居嵩山。

6樓:戎義須辰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

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7樓:伍瑤釋胭

詩中把母親的關懷比作春暉,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就是把自己比作小草,母親的關懷就像照顧自己一年又一年長大的春暉

8樓:充蕾輝媚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因為母親晚上不怕辛苦的給遠行的遊子織衣裳,這表達了母親對遊子深深的愛,這段話就可以看出母愛的偉大

遊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詩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9樓:敏別

擬人和借代。

「寸草心」借代孩子回報母親的心,「三春暉」借代母親對孩子的愛。

同時,「報」擬人。

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刻骨銘心的思念和難以言表的感戴,同時又含有淡淡酸楚

10樓:問我沒問題

遊子吟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出門遠遊的人。

2、意恐:擔心。

3、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韻譯】: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迴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評析】: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

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注:

「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

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

這裡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絃,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

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參考資料

11樓:々狗狗

遊子吟和 谷到省城工作之後,有了妻室兒女,便很少能回故鄉看看。每當我觸到「鄉情」的字眼,就不禁默吟「慈母手中線」的詩句,久久地陷入思念的意緒中。

渭河北岸的故鄉,土地瘠薄,人們生活一向很是簡樸。記得童年的時候,是不曾披過一件「洋布」的,自春到冬,總穿著一身母親織的土布。上小學時的書包,也是紅藍網格的粗布做的,卻孕育了我童年的夢。

一到秋天,隊上分了棉花,多半是因受旱未綻的棉桃。陰雨天,就和母親在土窯裡剝棉桃,撕開來晾乾。遇趕集的日子,我牽著母親的衣襟,揹著大包袱到彈花店去。

彈花是不收加工費的,帶走花絮,留下花籽即可。而花籽是可以榨油的。

歸來,折一支高粱秸,就著青石炕沿,撕開一片片花絮鋪了,卷在高粱秸上,滾幾下,就成了一個圓筒。這種玩活,我是樂於乾的,而且很在行。那一片片潔白的棉絮,薄得像鳥兒的羽翼,又使我時時想到天上的雲朵。

母親則搬了紡車來,給弦上塗了蠟,給錠子抹了油,便盤腿吱嚀嚀地紡起線來。左手指那麼輕巧地繞動了紡車,右手捏著我卷好的花筒,直側著身子扯到背後去,又回一下紡車輪,將抽開的細絲纏在旋動的錠子上。線穗漸漸胖,花筒漸漸瘦了。

節奏和音響是那麼單調,在我聽來,卻似乎是世界上最好聽最深情的**。

爾後,擇個響晴天,母親又將線穗穿上軸兒,在窯院裡立成一排,牽住各自的頭緒,合成了線團。再漿洗過,梳理勻稱,一絲一縷地繞到織布機上去。

於是,母親便坐在了織布機前,拋著梭子,踏著腳板,經經緯緯地交織著生活的希冀。燈下,窗前,百八十天才能織得完它。而我,這陣兒是幫不上母親一點忙的。

我覺得母親為了兒女們,實在是太勞累太疲倦了。

質樸無華的土布,為我遮體禦寒,伴我長大**,給了我溫熱,給了我母性的力量。那一絲一縷,有如情感的琴絃,交織得太密太密了。

那年冬天,我從陝北旅行歸來,途經故鄉小住。

離家這麼些年了,母親還是那樣,在燈下縫縫補補個沒完。見我的棉襖破了一處,硬要我脫了補補。望著母親顯然蒼老了的容顏,我有些不肯。

她那有點斑白的鬢髮,似乎是紡線織布粘上的絨絮,永遠也拂不掉了。她臉上織滿了皺紋,又像土布似的粗樸。

母親從那個用了幾十年的舊笸籃裡拿出針線,還是那麼個木片做的線板,抽出一絲線來,穿呀穿的,觸到了眼前,卻怎麼也穿不到針上。

我看母親扭過身去,抹著淚,我的鼻子也酸楚了。母親年輕時那紡線織布的利落勁,已經成為往事了。

前些日子,我給母親買了件棉上衣。寄去了不幾天,妹妹寫來信說,母親嫌「洋布」穿上扎眼,還是親手織的土布好,讓給我未過門的弟媳婦穿了。

讀信時,我的孩子要我給找條線,說到郊野裡去放風箏。我不知找了根什麼線,把孩子打發走的,心緒卻被線兒牽回了渭河北岸的故鄉。

我想,母親斑白的鬢髮,絲絲縷縷,此時也許正飄繞在故鄉山塬的風裡。也許她正站在山塬的窯院前,思念她的遊子呢;她該知道,她的遊子在思念她吧!

我信手鋪紙揮毫,錄了一首久已藏在心底的稔熟的詩,貼於書桌前。這便是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023年5月於西安後村

14.文中詳細地描述了故鄉「土布」製作的過程,圍繞這一點,回答下面的問題。(4分)

(1)從「剝棉桃」開始,用簡明的語言概述故鄉「土布」的製作過程。

(2)作者在文中詳細地敘述這一過程,目的是什麼?請作簡要分析。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並解釋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答案: (1)剝棉桃、彈花、卷花筒、紡線、合線團、漿洗梳理、繞線、織布。(加上「晾乾」等也可,允許使用銜接性詞語。用語過繁應酌情扣分。)

(2)詳細敘述這一過程,意在表現母親為織土布所付出的辛勞,突出母親質樸、善良、為兒女吃苦耐勞的品格。

15.綜合全文文意,簡要分析文章最後引述孟郊的《遊子吟》一詩在文中的作用。(3分)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意的能力。

答案:①點明本文文題;②借這首歌頌母親的名篇揭示文章主旨,昇華了文章的內涵;③讚揚了偉大無私的母愛;④突出了作者對母親的熱愛和思念。

16.分別鑑賞下列文中語句的藝術手法和表達效果。(任選其中兩句作答。)(2分)

(1)線穗漸漸胖,花筒漸漸瘦了。

(2)那一絲一縷,有如情感的琴絃,交織得太密太密了。

(3)我想……也許她(母親)正站在山塬的窯院前,思念她的遊子呢;她該知道,她的遊子在思念她吧!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意及修飾手法的運用。

答案: (1)將表現人的「胖」和「瘦」的兩個詞活用在「線穗」和「花筒」上(或「胖」和「瘦」二詞使用了擬人的手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母親辛苦紡線的過程。

(2)將土布的絲縷比喻為琴絃,將抽象的情感化為具體的形象,熱情讚頌了通過「土布」所體現出來的偉大的母愛。

(3)從母親的角度,設想母親此時的狀況,更加深切表達了作者自己對母親的思念。(這種主客體置換的方式在古詩中常見,如杜甫的「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就與此手法相同。)

17.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2分)( )

a.「單調」和「最好聽最深情」本是對立的詞語,但文中同時用它們形容母親紡線的聲音,卻又是貼切諧調的。

b.文中寫「我」小時不曾披過「洋布」,現在母親仍嫌「洋布」扎眼,這其中雖包含著排斥新事物的狹隘,但更多的是表現了故鄉人質樸的感情。

c.文中不少比喻句很有表現力,有些喻體「就地取材」,看似隨手拈來,實則經過精心錘鍊,如用「絨絮」和「土布」分別喻母親的「鬢髮」和「皺紋」。

d.「線」是文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文中的線有實有虛。實的線即「慈母手中線」,虛的線則是偉大無私的母愛和作者對母親的熱愛。

e.這篇散文文風樸實,不講究精巧的佈局,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與作者在文中要抒發的淳樸而深厚的感情正相一致。

解析: 本題考查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b.

「我」小時候不曾披過「洋布」是因為貧窮,「排斥新事物的狹隘」偏離文章立意;e.不能說文章不講究佈局,從首尾呼應和中間行文來看,文章是講究佈局的,只是不過分追求佈局的奇巧罷了。

用遊子吟寫故事,用遊子吟寫一個故事300字

在一個嚴寒冬天的夜晚,一個小茅屋裡,母親正連夜給要出遠門的內兒子縫製衣服容,在昏暗的燈光下,老母親的臉上已經滲出了細細的汗水。兒子看見媽媽縫著密密麻麻的針腳,忍不住的問 媽媽,為什麼把針腳縫的那麼密呢?媽媽笑了,擦了擦臉上的汗水說,那是為了讓衣服耐穿一些啊 兒啊,媽媽不知道你何時才能回來,所以,應該...

《遊子吟》作者孟郊是哪個朝代詩人

遊子吟 抄作者孟郊是唐代著名詩人。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唐憲宗元和九年,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 今河南靈寶 暴疾而卒,葬洛陽東 張籍私諡為 貞曜先生 現存詩歌...

關於遊子吟的一些題目,有急用,關於遊子吟的一些題目,有急用

一 吟的意思是歌頌,遊子的意思是即將遠行的孩子,遊子吟的意思是即將遠行的孩子對母愛的歌頌,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郊寫的,詩人選取了一個看似平常而飽含深情的母送子的場景,十分真切感人。泊船中泊的意思是渡,讀作b 湖泊中泊的意思是河流.讀作p 二 面對樸素而偉大的母愛,詩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問了一句 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