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洪範周
巾箱裝,本來指頭巾般大小的多冊集裝書匣,(兩端露空,以便平放,且擱置時可見書名,布面內襯紙板,側面有牛骨插銷,以防止鬆散脫套。.)如圖所示:
2樓:三隻腳的大烏鴉
沒有專門的名字,就叫書盒。
古代裝玉璽的那個盒子叫什麼??就是有基座和蓋子的那個
3樓:匿名使用者
叫寶函**與佛教的稱呼
寶函指盛佛經、典冊及貴重首飾等的匣子。 南朝 樑 王筠 《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
「開寶函之奧典,闢金字之微言。」 唐 溫庭筠 《菩薩蠻》詞:「寶函鈿雀金鸂鶒,沉香關上 吳山 碧。
」《宋史·樂志九》:「有猶有言,順承天則。聿崇號名,再揚典冊。
朱英寶函,左右翼翼。千秋萬歲,保茲無極。」
八重寶函,唐懿宗賜贈金銀器,是供奉佛祖釋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2023年5月5日發現於寶雞法門寺地宮,收藏於寶雞法門寺博物館。
函內盛放著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層是一個檀香木函,裡面套裝著三個銀寶函、兩個金寶函、一個玉石寶函和一座單簷四門純金塔,但因最外層為檀香木銀稜盝頂寶函出土時已殘朽,故只見七重。
寶函由八層構成,故稱"八重寶函",乃供奉佛祖釋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第一重:寶珠頂單簷四門純金塔;第二重:
金筐寶鈿珍珠裝珷玞石寶函;第三重:金筐寶鈿珍珠裝純金寶函;第四重:六臂觀音純金盝頂寶函;第五重:
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第六重:素面盝頂銀寶函;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第八重:
銀稜盝頂檀香木寶函。
玉璽也放在這種盒子中
古代的女子化裝工具叫什麼
4樓:離我遠點
梳妝匣。
梳妝匣,如小方匣,正面對開兩門,門內裝抽屜數個,面上四面裝圍欄,前方留出豁口,後側欄板內豎三扇至五扇小屏風,邊扇前攏,正中擺放銅鏡。不用時,可將銅鏡收起。小屏風也可以隨時拆下放倒。
鏡臺類似專用的桌子,檯面上豎著鏡架,旁設小櫥數格,鏡架中裝一塊大玻璃鏡。
至遲在清代後期已很常見。低鏡臺形體較小,一般放在桌案上使用。鏡臺面下設小抽屜數個,面上裝圍子,宮中常見的還有在臺面後部裝一組小屏風的,屏前有活動支架,用以掛鏡,又名「鏡支」。
也有的不裝屏風和圍子,而是在臺面之上安一箱蓋。開啟蓋子,支起鏡架,即可使用。
5樓:永夜
化妝工具對每個女孩子來說都不陌生,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式各樣的化妝工具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女為悅己者容」是自古流傳的一句話,可見中國古代的女子及非常注重自己的妝容了,那麼,在古代女人的化妝臺前一般都會放著哪些寶貝呢?
一、黛眉開嬌——眉筆
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
後塗在眉毛上。眉筆在古代又名「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歷史也頗悠久。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銅鏽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于波斯國。
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元代之後,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製的黑色油脂,由於使用簡便又便於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芳澤可親——妝粉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米粉和鉛
粉。鉛粉又叫「鉛華」,俗稱「胡粉」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保持光潔。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術》裡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晒,晒乾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
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複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
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乾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裡。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三、朱脣一點——口紅
紅色染料從商朝就有了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記載:先制香酒,以丁香、藿香兩種香料,揀上好的新收的、無雜質的潔淨棉花中,然後投入事先已燒至微燙的酒中,以熱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
浸透到期後,取出棉花和香料,將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旺火大燒,滾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數滾之後,撤火微煎。此時慢慢摻入以硃砂研取的紅色顏料,並以青油調入,攪拌均勻,滅火後,待其自然冷卻,凝成的紅脂細膩鮮豔,香氣蘊藉,即為婦女喜愛的飾脣用品了。
四、奼紫嫣紅話胭脂
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狀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
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覆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豔的紅色顏料。從二千多年前的前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辛追)中出土的漆器梳妝箱中,除有發綹、梳子和香粉外、還發現有胭脂。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
綿胭脂和金花胭脂。綿胭脂是一種便於攜帶的胭脂。以絲綿捲成圓條浸染紅藍花汁而成,婦女用以敷面或注脣。
金花胭脂是一種薄片胭脂,以金箔或紙片浸染紅藍花汁而成。使用時稍蘸唾使之溶化,即可塗抹面頰或注點嘴脣。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
古代胭脂的原料有很多種,除了紅藍花外,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方木等。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豔透明。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胭脂的材料。
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製成胭脂。山花,與石榴花相仿。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
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顏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的歷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
五、梳妝奩
中國的妝奩文化歷史可謂久矣,鏡案同妝奩文化是一對與生俱來的孿生姐妹,也是妝奩文化的重要內涵。鏡奩,俗稱梳妝箱,舊時寧紹一帶也有叫梳頭婆。
若要探尋妝奩文化,遠可追溯到殷商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代的銅奩、陶奩多呈圓筒形,直壁、有蓋。秦漢盛行盛行的奩,一般器腹較深,底有三足,旁有獸銜耳環。
古代的銅奩、陶奩既是梳妝用具,同時還兼作貯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南宋的紅漆剔犀葵瓣式三層套盒,這件漆奩是三層盒子相迭組成,有蓋,底部平坦,側面輪廓呈現六個花瓣形的弧面,造型婉轉柔和。古奩在晉、唐後漸漸演化,東晉大家顧愷之在《女史箴圖》中畫有兩位正在梳妝的婦女,身旁除有四個奩盒外,又多了一具形似蠟臺的鏡架,銅鏡插掛在架頂上。
六、梳妝檯
多年前河南鄭州宋墓的壁畫中曾發現畫有鏡臺。宋《魏武雜物疏》載「鏡奩之大者,鏡臺出魏宮中」。《法書要錄》亦記有:
「恆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可見鏡臺在宋時已很普遍。鏡奩經明清兩代演繹派生出繁多款樣,有鏡臺、鏡架、鏡箱、鏡袋、官皮箱等等,其做工之精,用材之優,前所未有。
鏡架是古代一種支鏡子用的架子,架似交椅狀,可將鏡斜依,小巧精美,故也有稱為交椅式鏡架。鏡架和鏡臺大體上相同,但略有差異。鏡架中最為典型的是屏風式鏡架。
提起官皮箱,人多以為乃官府所用皮箱。其實官皮箱並非官用,亦不是皮製,乃是尺半高前有兩扇門,裡置抽屜數只,上有空蓋內藏銅鏡支架的木製梳妝箱。
如此豐富多彩的化妝工具,深刻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中華名族歷史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女子梳頭髮的工具有梳子、篦子;撲粉用的有粉撲、粉盒;畫眉用的黛硯、畫筆;貼花鈿用的呵膠;保護指甲用的護指,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鏡子。
中國古代誰唱歌好聽,古代用什麼指唱歌好聽,又受人尊敬的人
古代嘛,是指現代的宮廷r p,嘛,那就是後弦,古代中國沒有什麼有名的歌手,外國的古代著名閹人歌手法拉內力,估計維塔斯都比不過 古代。誰也沒聽過古人唱歌。但是中國古代的唐詩宋詞還是很有名的。宋詞當時好像是可以作為歌來唱出來的。你可以多瞭解一下宋詞包括作者。一般有名的作者都會唱的。自己體會吧 古代用什麼...
古代的中國人是用什麼點火的中國古代用什麼做火種,怎樣製作?
火摺子 用很粗糙的土製紙卷 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後再把它吹滅,內這時候雖然沒有火苗容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象灰燼中的餘火 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需要點火時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復燃,不過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 短促 有力,送氣量要大。您好,希望答案您還bai滿du意 古代幾千年的,都不一樣,...
求中國古代歷史戰爭片,求中國古代歷史打仗的電影。
o o 哈哈 好像你都把問題回答了 外國的也不錯特洛伊,布拉德皮特的大作。諜影重重,三部都是經典。第一滴血,四部都很不錯,史泰龍經典之作。至於黑鷹墜落 拯救大兵瑞恩就不用說了。野戰排,1986年奧斯卡最佳最佳影片。巴頓將軍,1971年奧斯卡最佳最佳影片,堪稱經典之作。亮劍的貌似不錯 此外 二月河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