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對比與反襯有什麼區別,古詩詞鑑賞中,對比和襯托有何不同

2021-04-16 12:49:26 字數 5447 閱讀 8380

1樓:段玉星魂

對比就如牡丹和荷花,一個富貴,一個清濯

襯托就如紅花和綠葉,一個如仙,一個侍從

2樓:匿名使用者

對比是明示,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

襯托,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雲托月」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古詩詞中的對比,烘托,襯托和渲染有什麼區別

3樓:簫灑舞劍

1、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

2、烘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詩文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3、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即「綠葉襯紅花」.反襯用相反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靜,以樂襯哀,以醜襯美

4 對比: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

1、渲染:通過(環境)景物描寫來渲染氣氛.從正面著筆.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眼前的秋江之景,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俯仰間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蕭瑟悲涼的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全詩定下了沉鬱悲哀的基調.

2、烘托:通過(景物)環境描寫來烘托心情.從側面著筆.(只寫側面一面)

如樂府詩《陌上桑》裡最後八句:「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耕,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從**者的神態來襯托羅敷的美,這比正面進行直接描寫節省筆墨,更具有藝術魅力.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鈴》,起首「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送別的環境,點出離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

作者濃墨重彩,通過這些景物描寫,極力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內心的離愁別恨.

3、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寫兩面,但是是為了突出其中一面)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以蒼涼秋景襯托詩人飄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絕妙之處就在於用蟬噪、鳥鳴作反襯,把深山密林中那種幽靜宜人的意境表現出來.

4、對比:對舉的雙方是為了通過對比得出另外的結論.

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總結:渲染和烘托:都是為了使描寫的物件更鮮明,更突出,但二者著眼點不同:前者從正面著筆,由此言此;後者從側面用墨,由此烘「託」彼.

烘托和襯托:「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襯托」是用類似的、相關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來突出主體事物的手法.「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

對比和襯托: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對比常用於論述,而襯托常用於描寫)

4樓:匿名使用者

對比,烘托,襯托和渲染

一、詩歌中的【對比】,是指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並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現某種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裡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

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詞雲:「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此詞將今日千里之外的「孤墳」與夢中十年前相守的妻子於「小軒窗,正梳妝」兩幅畫面對比,突出今日孤獨淒涼,往日溫馨,從而表達了對亡妻的深長思念之情。

二、【烘托】 烘托也是從圖畫技法中借來的術語,原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輪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一般採用外暈、圍染的烘托辦法,即「烘雲托月」 。

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此法引入詩歌創作中,指從側面用筆,對事物進行描述、鋪排,使被「託」之物更加突出。

「烘托」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物件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2023年高考題選韋應物的詩《賦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此詩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沒有直接寫雨,而是通過別的事物把雨寫出來:船上的布帆變得重了,鳥兒飛得不那麼輕巧了,天灰濛濛的一片,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濛濛的細雨。

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境描寫烘托**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李白有《聽蜀僧睿彈琴》一詩:「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

客心聽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此詩末兩句寫由於專心聽琴,不知不覺間,碧山已為暮色籠罩,秋雲也重重地暗下來。

它從一個側面烘托出蜀僧睿琴聲的美妙和琴藝的不凡。

齊已有《早梅》一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此詩以「禽窺素豔來」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現出早梅之素豔。

有「梅妻鶴子」之稱的西湖隱士林逋有「梅花」一詩:「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真頸聯以「霜禽」、「偷眼」、「粉蝶」、「斷魂」烘托梅花景之美,香之幽。

儘管渲染和烘托都是為了使描寫的物件更鮮明,更突出,但二者著眼點不同:前者從正面著筆,由此言此;後者從側面用墨,由此烘「託」彼。

三、【襯托】 襯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對立的條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兩上方向來表現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種藝術表達方法。它能使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描寫的物件更加鮮明,使所要描寫的氣氛更加強烈。襯托分為正襯、反襯。

1、正襯: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即「綠葉襯紅花」。

白居易有《錢塘湖春行》一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平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此詩以西湖生氣勃勃之景,從正面襯托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以六宮后妃之美襯玉環更勝一籌的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以蒼涼秋景襯詩人飄零之哀,「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以極高的天台襯天姥山之高,「寒蟬姜切」、「楊柳岸,曉風殘月」 以悲涼秋景襯離情之悽苦。

2、反襯 用相反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靜,以哀襯樂,以醜襯美。亞夫之《姜齋詩話》雲:「以樂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樂。」

李煜《望江南》一詞雲:「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以昔日遊上苑時「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繁華美麗景象反襯出羈留汴梁的亡國之君內心的無限悲愴:

樂只在夢中。

此外,「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王維《鳥鳴澗》)以鳥之「驚」、「鳴」反襯春山「夜靜」,「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秋思」(溫庭筠《更漏子》)以「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的美好景物及襯閨閣孤寂秋苦;「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閒暇」(無好問《穎亭留別》以鳥之悠悠反襯思歸春內心之急急。

有的詩,能兼用正襯—反襯。李白有《清平調》(其二)雲:「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首句以花受香露正襯貴妃承幸,二句以楚王夢遇神女的虛幻反襯玄宗得貴妃真實,三四句以靠新妝專寵的趙飛燕反襯貴妃的天然國色。一揚一抑,一正一反,極盡襯托之能事。

四、【渲染】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

例如,白樂天《琵琶行》(第二節)極盡筆墨之能事,通過對琵琶聲及其富於變化的演奏的鋪敘渲染,表現了**的高妙;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對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離愁,表達了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對事物進行正面描寫鋪敘,追求筆墨酣暢,痛快淋漓。  「對比」和「襯托」的區別在於: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簡單的說

襯托的意思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也可以是相反的事物間進行對比。

烘托是在寫作時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就是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同樣的道理也用在**的編曲上。目的就是要突出主題。

映襯和襯托的意思有相似之處,它們可以稱為近意詞。

烘托和映襯(襯托)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不是很大,細分還是有的。

「映襯」,又稱「襯托」,是將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放在一起比照,讓它們之間相互對比襯托,或相得益彰。而「烘托」是「襯托」中的正襯,原是我國傳統畫技之一,也稱「烘雲托月」。一般是通過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以突出、顯示或暗示所寫的物件。

這樣看來:映襯=襯托=正襯(烘托)+反襯(對比)

注意:1反襯和對比不盡相同,前者側重作比較的一方,後者表現的是作比較的兩方。

2正襯通常就叫做襯托,襯托指甲事物對乙事物的表現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對環境、環境對主題、環境對人物性格的表現作用。

3映襯可以是相互的,而烘托一般指單方面的。

古詩與古詩詞的區別,古詩和詩詞有什麼區別?

古詩詞的字數不一,行數不一。古詩一般情況下指唐朝宋初的文學,古詩詞則泛泛地概括這兩個朝代的文學名稱 詩與詞是不一樣的,是有很大區別的 詩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詞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 七言...

古詩中燕和雁有什麼區別,如何區別古詩詞中「燕」和「雁

燕 秋去春來,行蹤無定,所以有時候會暗喻薄情或者無情,比如 自來自去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樑間燕子太無情 等。但情況比較複雜,因為燕子是比較常見的小鳥,在詩中寫春景的時候經常會用到,很多時候是單純的寫景須要,不是非要包含某種情愫。雁 與 燕 相對,在寫秋景的時候經常用到。感 彩上往往比較悲慼,體現...

古詩詞中「古詩」「樂府」「律詩」「絕句」有什麼區別啊

絕句中國詩體。又稱截句 斷句 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 七言兩種。簡稱五絕 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 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