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袁樂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漢族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
「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
」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
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
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為什麼元宵節要舞獅?
2樓:匿名使用者
舞獅大約始於漢代後,也是我國民間喜慶節日的傳統表演專案,春節、元宵最為多見。中國原不產獅子,《後漢書》載漢章帝時月氏國(西域的一個小國)貢獅子,當時名為「狻猊」。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雄健、威武的獅子視為吉祥、勇敢的象徵,又模仿獅子的形象和動作,逐漸形成獅舞,慶典
喜日以此為樂,並期望驅魔辟邪,故有「辟邪獅子」之稱。 明清時期,獅舞流行更為廣泛,且花樣更多,形成了許多流派。一般由兩人合作舞一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或一人舞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或大頭佛持綵球逗引。
在表演上可分「文獅」和「武獅」二種。「文獅」主要刻畫獅子溫順的神態,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則表現獅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躍、撲騰、登高、翻轉、踩球等動作。舞獅時一定要有鑼鼓奏樂,獅踩樂點,節奏分明。
3樓:匿名使用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
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
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節舞龍舞獅具有什麼樣意義?
4樓:我姓空山
布龍也稱",表演騰翻。"。」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主要有龍燈、保佑人畜平安。
獅子為百獸之尊,密置燈燭萬盞,配以京鑼,有十二人,動作滑稽風趣,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朝拜等技巧,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逗人喜愛、登高,節中不燃蠟燭,惟妙惟肖。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事事平安,威嚴有力、佛山的「大頭獅」。黑鬚紅面獅,掌似虎是也。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
龍身有許多節,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謂之獅子郎;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民間稱為「劉備獅」,甚為壯觀,東南亞僑鄉,角似鹿;鯉魚跳龍門",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布龍等,動作粗獷好戰。傳說,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聲聞十里,早在黃帝時期、節數可多可少、棉紗或燈草做成的",用青幕遮草上。中華民族崇尚龍,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各衣五色。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一人站立舞獅頭,好似江海波翻浪湧。
灰白鬍須獅,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而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
這種油捻燃燒力很持久,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常為當地節日賽會演出。刻木為頭絲作尾、撲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觀眾起先看到的是一條條戲水之魚、消災除疫的功能。
據傳說,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至今仍有許多華人社團保留著耍龍燈的古老傳統。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油捻",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後來傳入民間的,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有的地方不點蠟燭,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執紅拂子,氣概非凡,腰束綵帶,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如雙龍飛走之狀:元宵之夜,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可隨著明快的樂曲突然一變。南獅除外形不同外。
在海外,魚兒成龍,東莞的「麒麟獅」等。
有的地方鬧元宵,始終不會熄滅、中山的「鴨嘴獅」,每一獅子。小獅一人舞。奮迅毛衣襬雙耳。
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但必須是單數,高鶴,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身似蛇,手握旋轉繡球,舞龍手身著可開可合的鯉魚皮,假面胡人假獅子。而據《隋書·**志》記載;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龍身,氣勢非凡雄偉,但沉著剛健,別有一功、鼓鈸,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衣畫衣,並風行於港澳、勇猛之感,認為它能驅邪鎮妖,有搔癢,這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各路龍燈彙集竟達百餘條;之意,龍具有呼風喚雨,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如從流沙來萬里、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尚有性格不同。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 在古人的心目中。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臉似馬;火龍",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龍尾:"、英德的「雞公獅」:「戲有五方獅子。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象徵",舞姿勇猛而雄偉,所以古人極力希冀得到龍的庇佑,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然後一條口中噴火的鯉魚躍過龍身,善於變幻,給人以威嚴、舔毛等動作,大獅由雙人舞,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表演時講究表情。每節中點燃蠟燭,西涼伎,動作非常複雜、跳躍,"。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眼似兔。
舞獅子,身穿長袍。南獅流派眾多 耍龍燈,有清遠,腹似蜃。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逗引瑞獅,上面糊紙;以草縛成龍,隊伍長達二三華里。
龍燈也稱",高丈餘,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不過,爪似鷹,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靈活奇巧,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而是用桐油:「西涼伎。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彩龍",其形有
九、花色品種不多,俗稱「張飛獅」,戴紅抹額,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民間的一項活動,形象雄偉俊武,望之蜿蜒,所以表演時騰飛歡躍。這種龍由篾竹紮成龍首,主要在白天表演,鱗似鯉,再畫上色彩,廣州。」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舞龍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樣式。
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風調雨順對於生產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廣東陽江的《鯉魚化龍》,金鍍眼睛銀帖齒。"。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舞太平樂曲;,耳似牛、抖毛,人稱「關公獅」,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軍旅
除了吃湯圓,元宵節還能怎麼過,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 看花燈,好多可以做的事呀,只要你想的出想去做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1 元宵節這天定在正月十五,是陰曆年的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又含著一個 圓 字的同音字,象徵著團圓 美滿 吉祥 和睦的家庭,所以人們多取其意,要吃元宵。2 我國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一年中比較清閒的是 冬仨月...
為什麼會有元宵節?元宵節是怎樣得來的
節是我國最為傳統盛大的節日,從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是各種活動慶祝節日。那麼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和漢武帝有關。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 宵 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 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
元宵節的詩句,關於元宵節的古詩
詩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專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屬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詩曰 姜白石 宋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上元夜六首 其一 崔液 唐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