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要簡介

2021-05-24 07:35:28 字數 4915 閱讀 4381

1樓:月似當時

花朝節,縮寫花朝,通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漢族傳統節日。盛行在西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曆二月初二舉辦,亦有二月十

二、二月十五花朝節的。節日期間,人們出外到郊外參觀賞花,稱作「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於花枝之上,稱作「賞紅」。各地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

舊有時江南一帶以此農曆二月十二日作為百花生日,這一天,家家均會祭花神,閨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箋,取了紅繩,將彩箋結於花樹之上,謂之賞白,要到花神廟去祭拜,以此保佑花神降福,祈求花木茂密。正在月的花神是柳夢梅,二月的是楊貴妃。

花朝節於中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中原與西南地區以此夏曆二月初二作為花朝;江南與東北地區以此二月十五作為花朝,據稱這是和八月十五之中秋節適當,稱「花朝」對於「月夕」。除此之外,有一些地區以此二月十二或是十八作為花朝節。

這種現象,也許和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2樓:呆呆

花朝節 簡介   花朝節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   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曆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

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花朝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

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於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   花朝節 歷史   我國是花的國度。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

至於「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   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遊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春序正中就是農曆二月十五,這一點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恆言,

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

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在那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但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

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

「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

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花朝節至遲在唐代即已形成,因為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於花朝的記載已很是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早春》)、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淨雨花朝」(《題念濟寺暈上人院》)。

而在成書於後晉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的《舊唐書》的《羅威傳》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致」這樣的文字記載。民間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節這天曾親自於御花園中主持過「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則天在自己執政期間(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節這一天,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花糕賞賜給群臣。

在那時,人們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歲時節日。   「花朝節」的節期因時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錄》一書說:「唐以二月十五為花朝。

」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而清人汪灝在《廣群芳譜·天時譜二》中引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誠齋詩話》雲:

「東京(今河南開封)二月十二日花朝,為撲蝶會。」至於以二月初二為花朝節的記載亦見於《廣群芳譜》一書,該書《天時譜二》篇引《翰墨記》雲:「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

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此外,舊時浙江紹興、河南光山還有以二月二為小花朝節、二月十五為大花朝節的民間習俗,如清光緒《光山縣誌》雲:「二月二日,俗雲『小花朝』,十五日雲『大花朝』。

」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人蔡雲的這首《詠花朝》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而吳自枚在《夢樑錄·二月望》中對當時杭州一帶的花朝節盛況作了更為詳細的描述,此處不再詳引。在花朝節這天,人們除了要遊玩賞花、撲蝶挑菜、官府出郊勸農之外,舊時一些地方在花朝節這天還有女子剪綵花插頭的習俗,如明馬中錫《宣府志》載:

「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到了清代,花朝節又有「賞紅」之俗,清顧祿《清嘉錄·二月》「百花生日」條亦言:「(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彩繒粘花枝上,謂之賞紅。

」清人張春華在其《滬城歲事衢歌》一詩中亦云:「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綵嫋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

」   花朝節在唐宋時在宮廷、民間流傳甚廣,到了明、清時期,花朝節仍為文人雅士們時常提及,如明末文學家袁巨集道在其《滿井遊記》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這樣的文字,乾隆年間的進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風江口望採石太白樓,咫尺不得上》一詩中亦有「今朝花朝無一花,今夕月夕亦無月」這樣的詩句。不知什麼原因,這一傳統節日後來卻日漸消亡了。目前,花朝節僅存在於我國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生活中。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舊街鎮的花朝節雖盛行八百餘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舊時的詩意,而演變成一個商賈雲集,影響遠及鄂、豫、皖三省十幾個市縣的大型農貿交流會了。除此之外,花朝節已鮮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花朝節 習俗   花朝節賞花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興,中國人在賞花方面所積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稱豐富,舊時流行於各地城鄉的花朝節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這一天花販在**蒔花時,照例用紅布條或紅紙束縛花枝,許多養花人家亦將彩帛紅紙等懸掛在花枝上,謂之"賞紅"或"護花"。詩云:

"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綵嫋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正是此俗的寫實。

眾多的花農花販及從事其他種植業的農民,率於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以祝神誕,或演戲文娛神,引得成群結隊的遊客前來**,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好事者或擇園亭勝地舉辦類似今日花展的"鬥花會"、"撲蝶會",或於夜晚聚眾提燈遊行,謂之"花神燈"。在廣西龍州、寧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節這天聚集平壩對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迄情深意濃處,則互拋繡球,流連忘返。

  傳統的花朝節如今已流變為更加絢麗奪目的時令性花市花展,群眾性的賞花風潮往往經月不退,遠遠超過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這一傳統習俗的來歷,竟是掩映迷離,令人看不清楚。   據《廣群芳譜》所引《翰墨記》、《秦中歲時記》,過花朝節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於長安、洛陽等地。

《博異記》、《鎮洋縣誌》還為其起源提供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豔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

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說十二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於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

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於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   按上述解說,花朝應屬追述崔玄微懸彩護花的紀念性節日。

但是在宋元以來的一些史地風俗記載中,花朝卻是慶賀花神誕辰的祭祀性節日,就是說懸彩花枝的意義並非護花,而是祝誕。如《鑄鼎餘聞》卷四引《崑山新陽合志》雲:"二月十二日,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賞紅。

"《清嘉錄》雲:"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廟擊牲獻樂以祝仙誕,謂之'花朝'。

蔡雲《吳歈》雲:'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清稗類鈔·時令類》中也載有慈禧太后於花朝節到頤和園剪綵系花,**"演花神慶壽事"的記述。至於花神是誰,說法不一。《花木錄》稱"魏夫人**善種花,號花姑"。

《月令廣義·歲令一》謂"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夷堅支志》丁卷一○中也有花神的描述,是三位紅裳豔麗的女子。大約花神為女性形象是約定俗成的。

  此外,還有人認為花朝節的由來與發展同佛教有密切關係。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日事,世俗恆言……宋俗有撲蝶之戲,今雖不舉,而寺院啟涅盤會,談孔雀經,拈香者麇至,猶其遺俗也。

"可見該節與佛教的祭祀禮儀有關,赴會進香、祭神拜佛是節日期間的重要活動(錢國旗《佛教與中國歲時節日》)。准此,花朝又歸為宗教性節日了。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有關於花神以及過花朝節習俗的專論。

論者以為初民自然崇拜的內容之一,是植物崇拜。到"自然宗教進化至人為宗教以後,這類崇拜形式逐漸消亡。但萬物有靈的觀念未能徹底從人們頭腦中剷除",遂有花神信仰、花神生日的出現。

此說言簡意賅,確為精論,但仍無法從史料中取證,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節俗形成的逶迤足跡。這樣,花朝節的來歷問題,還是未能取得使人信服的答案。   花朝節 別稱   1、又稱「挑菜節」。

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曆二月初二舉行,也有十月十

二、十月十五元宵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

  2、又稱「百花仙子節」。壯族民間節日。流行於廣西龍州、寧明等地。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節日裡,男女青年彙集在長有木棉樹的平壩對歌。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

青年男女對歌情深,便拋繡球和互贈禮物。所得繡球不帶回家,待日落分手時,掛到木棉樹(民間認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樹中)上,以求百花仙子保佑愛情永結,心地潔白。

花朝節什麼時候舉辦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由於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花信早遲不同,花朝節日期因地而異。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節,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花朝節。擴充套件資料 花朝節的傳統風俗 1 踏青,花朝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 踏青 2 賞紅,女孩貼紅紙紅線或...

母親節要送什麼花母親節要送什麼花?

康乃馨,1907年起,開始以粉紅色康乃馨作為母親節的象徵,故今常被作為獻給母親的花。代表了健康和美好。母親節,是感謝母親的節日,我也覺得鮮花是送給母親最好的禮物,最常見的是送母親康乃馨。可以用康乃馨搭配其他花材,以花束或者花籃的形式送給母親。除了康乃馨之外,我們還可以有其他選擇,比如文心蘭 萱草花等...

母親節簡介母親節的簡介

母親節作為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時間是每年的一月版 八日。世界各國慶祝母 權親節的時間都不盡相同,我國和美國 加拿大等一些國家均為每年五月份的第二個星期日,2009年的母親節是5月10日。在國外,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我國的母親花則是萱草花,又叫忘憂草。在這一天,子女為母親送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