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西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越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盛行,故有『真秦之聲』、『秦箏』等稱。古箏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樣,具有許多種版本,會有這樣的原因,我想是來自於它沿革歷史悠久,加上每個朝代對其加註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會有以下四種學說: 說法一:
箏淵源於瑟 在史料中,可看到多處皆有因爭瑟一分為二而成箏的記載,於上述對於『箏』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詳述。不過我個人倒認為,兩人爭瑟,把它一分為二,那也應該會使樂器殘破吧?怎麼可能在「撕裂」後成為另一種樂器,關於這一點我自己是有點無法解釋的。
說法二:箏築同源說 箏築同源的說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根據東漢 應劭 風俗通的記載,『箏,謹按禮、樂記,五絃,築身也』,及同時代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敘述到『箏,鼓弦築身樂也』。因此有許多學者推斷,箏的**與築相當類似,都是竹製,都是五絃或少於五絃的簡單樂器,之後箏不斷演進,演變成十二絃木製箏,簡單的說,箏與築皆是由簡單的竹製樂器所演進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說。
注:何謂築?築乃是一種便於攜帶流行於古代遊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簡單樂器,戰國時代流行於燕、趙、齊等靠北方的國家。
北宋 陳暘 樂書 『築之為器,大抵類爭,其頸細,其肩圓。竹鼓之,為琴......品聲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擊之,隨聲應律焉』 說法三:
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 史料中的記載如下: 1. 漢 應劭 風俗通 『僅按禮樂記五絃,築身也。
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 隋朝的音韻學家陸法言在切韻中說『箏,秦蒙恬所造』 3. 隋書 樂志『箏,十三絃,所謂秦箏,蒙恬所作者也』 4.
唐 段案節 樂府雜錄 『箏者,蒙恬所造也』 雖然此一說法有許多文獻證明,但仍有許都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推斷,以下分項述之: 1. 在孔子**所撰寫的禮記、樂記中就已有古箏記載。
這代表著在春秋時代,古箏早已流行,但此時蒙恬尚未出生,又如何造箏呢? 2. 在西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曾敘述到『夫擊甕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
』其中也有箏樂的記載,李斯和蒙恬雖是同時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箏之說時,相差了十六年,這是另一項否定蒙恬造箏之說的論點。 3. 其三,若蒙恬造箏為事實,怎會於史記 蒙恬列傳中,完全無提及有關造箏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晉 傅玄 箏賦序及舊唐書**志中皆有反駁蒙恬造箏的記載。
箏賦序:『........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 舊唐書**志:
『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 此派學者認為蒙恬造箏說已不攻自破,不足採信;至於對蒙恬改造箏的說法倒是認為有可能的。在清朝 朱駿聲 說文通訓中提到:『古箏五絃,施於竹如築,秦蒙恬已為十二絃,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絃』,這一段文字便證明了蒙恬改造箏的說辭。
說法四:箏為漢代京房所造 承上述舊唐書**志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其後述是『箏與瑟同而弦少。
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絃,此乃箏也』,但實際上,『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之意,是京房設計了一個狀如瑟的五音準,換句現代話應該是說京房製造了一個有五音準的調音器,而不是古箏。這算是一個會意上的差錯,而非是真實的。 那麼倒底事實的真象為何?
這些古人的說辭,你自己又相信誰?或許只有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許沒有人真正知道!
因為若要追溯每個樂器或**的確實的背景、歷史,那麼我認為真正的創造者,應該是在當時的人民,因為箏樂早已在每個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壯而誕生。
2樓:遇見_燕尾蝶
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形成流傳於秦地(今陝西一帶), 史稱秦箏。隨著歷史的變遷,流傳到全國及周遍不少地區。
中國古箏藝術從文獻上看,最早在《史記·李斯列傳》中便提到「擊築彈箏」,這是第一次出現「箏」字,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箏既善於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箏,通常人們又把它叫做古箏。這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緻的情趣有關。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趙等國。
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聲」、「秦箏」之稱,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瑤箏、銀箏、雲箏、素箏等。關於箏的命名,史料中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l 箏淵源於瑟。唐趙磷《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
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絃。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韻》中載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絃,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
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二人爭瑟,而產生了「箏」,僅是傳說而已。
l 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箏,即「彈箏博髀」和「退彈箏而取韶虞」 .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
「古箏五絃,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絃,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加十三絃。」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l 早期箏是五絃竹箏,築身瑟弦。如:東漢應劭《風俗通》雲:
「箏五絃,築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
」關於箏的命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這就說明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
這幾種說法,以音響效果具有錚錚的特點而命名的論斷比較合理。
茶的發源地
3樓:廈門沃鴻資訊科技****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神農說、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
神農說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商周說據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子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荼、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
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常璩明確指出,進貢的「芳蒻、香茗」不是採之野生,而是種之園林。芳蒻是一種香草,香茗指茶。
此說法表明:生活在陝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餘年的用茶、種茶的歷史。
三國說《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於魏晉。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西漢說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郝懿行認為飲茶始於東漢末,而萌芽於西漢。
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一般都認為"買茶"之"茶"為茶,而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說明四川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國的飲茶不晚於公元前一世紀。
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於西漢,而飲茶晚於茶的食用、藥用,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古箏分類
4樓:__yin為有你
1、陝西箏:陝西地區是中國箏的發源地,但眼下「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這裡有豐富多彩的戲曲和民間**,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只有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絃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
2、河南箏: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在東漢,光武帝建都洛陽,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而在這個地區早就流行著民間**「鄭衛之音」,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和當地民間**「鄭衛之音」融合發展成為後世有名的中州古調。
3、山東箏: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它的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菏澤地區,和魯西的聊城地區,特別是菏澤地區的民間**甚為流行,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出過不少民間說唱、戲曲和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
4、潮洲箏:流傳於廣東潮汕一帶,是有著「華夏正音、中原遺響」的潮州**的一部分,經中原人民南遷帶入的古漢樂和數百年的沉澱與發展形成。潮州****結構特殊,手法別具一格。
箏能自成一格而有別於其他樂器,至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變化,即所謂以韻補聲,舍此,則很難言箏樂的流派和發展。
5、客家箏:形成於上世紀20年代初,由潮州**加入工尺譜演變而來。主要流行於原潮州府的大埔縣(即今梅州市大埔縣),並隨著客家學的興起逐漸傳播到梅縣等客家地區。
6、江西箏:1979 年,在江西省貴溪縣仙岩東周崖墓群中發現了連件箏。其中儲存完好的一件,長166 釐米、寬 17.5 釐米,尾寬 15.5 釐米,兩端各有十三個弦孔。
另一件箏尾殘缺,殘長174 釐米,箏首弦孔為置木枘(弦軫)用,一弦一枘,栓弦於枘上,類似潮州箏的系弦法。這兩件箏的形制、弦數和系弦法與後世古箏相似,是目前中國已知的最早實物。
8、福建箏:流行於閩南語系的廈門、晉江、漳浦縣、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等閩南諸市縣,習慣稱福建箏為「閩南箏」。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間,古箏已在福建各地長期流行著。
9、朝鮮箏:即伽倻琴,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中國漢箏製成。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使用的伽倻琴有12弦、13弦、25弦等多種,傳統散調伽倻琴12、13弦,五聲音階排列。
25弦為改良伽倻琴,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和漢箏基本一致,肉指彈奏。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彈唱。
10、日本箏:撥奏弦鳴樂器。8世紀初,中國唐代十三絃箏傳入日本,先後演變為樂箏(樂箏即中國唐箏 把它叫做日本箏顯然是謬誤)、築箏、俗箏等日本傳統樂器。
三者構造基本相同:桐木製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13根,每根弦用 1柱支撐。弦名從遠至近分別稱為
一、二、
三、四、
五、六、
七、八、
九、十、鬥、為、巾。琴身筆直。自古將箏比作「龍」,並依此為各部件命名。樂箏又名雅樂箏,曾在宮廷貴族間流行,迄今仍在雅樂的管絃樂合奏曲中使用。
足球的發源地是,足球發源地是哪?
中國淄博,世界足球發源地。足球 蹴鞠 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體育運動,曾流行於兩千三百多年前齊國首都臨淄。戰國策 齊策 和 史記 蘇秦列傳 中有對足球 蹴鞠 活動最早的記錄。2004年2月4日,國際足聯在倫敦對外宣佈 足球最早起源於中國 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這樣,圍繞 當今風靡全世界的 第一運動...
歐洲文明的發源地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是
古希臘。古希臘 greece 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古希臘文明持續了約650年 公元前800年 公元前146年 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淵源。西方有記載的文學 科技 藝術都是從古代希臘開始的。古希臘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地區的稱謂,其位於歐洲東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希臘半島 愛琴海和愛...
足球的發源地
足球的發源地是中國。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 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足球活動。戰國策 和 史記 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流行蹴鞠活動,後者則記載,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 考察兵將體格的方式 蹹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