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資深錦衣衛
《和水月洞韻》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
譯文:水底有一輪明月,月亮浮在水面上。水不是每個月都流,而是每個月都流。
2樓:鳳蓄
唐宋以來即為遊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緻。
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裡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
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裡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哪位詩人來過象鼻山
3樓:爬山虎的腳丫呀
象鼻山唐宋以來即為遊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緻。
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裡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
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裡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關於象鼻山的資料
4樓:天堂de季節
象鼻山,又稱象山。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吸水應波。
青山白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這一百看不厭的 象鼻山位於城南灕江和桃花江的江流匯合處。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大洞,便是著名的 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裡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映則構成「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而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
洞內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50餘件、其中以宋代愛國詩人張孝祥、范成大和 陸游的作品最為有名。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裡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禮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 太守的朋友杜思恭。
杜思恭則「命工刻於崖石,與世人共之」。象鼻山的山腳有石級小路通上山頂。山頂平展,綠樹成蔭,當年太平軍 在此架炮攻城。
在山頂的東端有明代的實心磚塔,因嵌有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塔身似圓形寶瓶,又像劍柄,又有人稱之為瓶塔 或劍柄塔。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創於唐代的雲峰寺、寺內陳列著太平天國的歷史文物。
在寺的兩面是一座舍利塔。這裡原來 還有個開元寺。唐代的鑑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漂到海南島,在北歸的途中,經過桂林時,居住於開元寺,在此主持大典, **傳經。
可惜古寺早廢、只留下這座佛塔敘說當年盛事。象鼻山,景色優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徵和桂林城的標誌、最令中外遊人喜愛。
5樓:匿名使用者
象鼻山地處於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輝映,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 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輝映, 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巨集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 灕水流貫其間,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灕江, 景緻極佳, 唐宋以來即為遊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緻。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抬升, 灕江縮小, 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 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
長17米, 寬9.5, 高12米, 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 「有石穴一, 彼此可以相望, 形圓而長, 其半入於灕水中, 水時高時下, 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 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 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 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學士屬文賦句, 莫不歎為觀止。
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之句, 細緻刻畫了天上、洞中, 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蹟。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 一懸於天, 一浮於水, 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 清代改稱得月樓, 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覆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餘件。
朝陽亭在像鼻山水月洞內, 始建於宋, 亭已早廢, 但遠在800多年前, 圍繞水月洞的命名, 兩位桂州前後任的地方長官之間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 一直成為到此遊覽的人們永恆的話題。原來,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2023年), 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 不久再度重遊, 一高興題詩作序, 因洞口東向, 把亭名、洞名、巖名統統已為「朝陽」, 並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該在水月洞北壁。其後, 范成大主桂, 持不同意見, 恢復了原名, 寫下《覆水月洞銘》, 並鐫在洞的南壁。
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 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後處而得名。巖高1.9米, 寬3.
3米, 長約13.5米, 面積44.5平方米。
巖口面江, 東向, 呈條形封閉狀態, 是內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後人在巖口刻「讀書巖」3字, 並稱此巖為「點易山窗」。萬曆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 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
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 有「千頃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靜觀周易」句, 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象眼巖位於象鼻山山腰南北兩側, 互相貫通, 高約2米, 寬5~10米, 長52.8米, 呈扁長形, 面積約274平方米。象眼巖原是一段不長的古地下河道, 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 因部位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
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 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巖, 盤山道可達山頂。北眼懸崖峭壁, 無磴可通。
象眼巖南北兩洞, 是一對眺望風景的絕妙視窗。從左眼張望, 高聳的灕江飯店近在咫尺, 城區樓宇街市鱗次櫛比, 半城山芭歷歷在目; 從右眼遠眺, 江波帆影, 閃爍隱現於訾洲、塔山、穿山之間。
雲崖軒宋代園林建築。明張鳴鳳《桂故》載: 「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 曰云崖軒。
軒廢已久。」根據方信孺《題雲崖軒》和邵以仁在方所鐫詩之前便建「古云崖軒」的記述。雲崖軒確建何時無可考。
方信孺詩有「不用窮探費杖藜, 隱然林壑挾城陴。曾尊月洞千巖上, 更著雲崖一段奇」之句, 說雲崖軒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
6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七位仙女相伴下凡賞世間美景,最小的那位仙女看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常常遇到水患的困擾,民不聊生,心生憐憫,便私自與玉帝的坐騎天象一起到凡間幫助人們疏通河道,不久後被玉帝知道,便命天將把仙女帶回天庭。
而把天象化為石山,並用寶劍將其鎮住,令天象永不得返回天界。一日,普賢菩薩雲遊此地,見一頭天象被寶劍鎮於此處,普賢菩薩被天象的行為所感動,心生慈悲,便用法力拔去了象身上的寶劍。
但天象畢竟觸犯天規私下凡間,菩薩只好用自己的寶瓶置於象背將其鎮在原地;後來,寶瓶變成了象鼻山上的普賢寶塔。不知過了過久,普賢菩薩騎白象重地,再次見到天象,便想度化天象,但見天象已經化身上為山,即使度化也已不能飛天;
正在菩薩欲返天界之時,卻發現江邊不見一人一畜,得知是因天象疏通了河道擾動了江水,使得江水汙濁人畜無法飲用;菩薩仔細檢視後,發現原來江底無石,致使江水中的泥土不能沉澱下來,菩薩便將自己的坐騎白象化身為一枚金光閃閃的「石足」落入灕江之中。
江底頓時幻化出無數的閃閃江石,灕江的水也瞬時變得清澈見底,從此人們便沿江安居繁衍下來;後又傳說,此石為普賢菩薩的右足,腳踩金蓮來造福人間。人們後來感動天象為人間所做得一切,便將其命名為「象山」,即象鼻山;人們也時時感恩菩薩的慈悲,為紀念白象
的自我犧牲精神故稱灕江中的石頭為「清水石」;桂林人物件鼻山和灕江石都有著天生的熱愛,及真摯的情感寄託,賞石藏石文化、山水文化都早已經融入了桂林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中,不管是在家中、庭院、案堂、以及身上,你都能見到人們收藏的各式寶石;
人們之間盛傳著一句話:「山中有石則奇,水中有石則清,家中有石則安,園中有石則幽,堂中有石則雅,身上有石則貴」;人們都相信「清水石」的靈效能辟邪、鎮宅、助財、轉運。
7樓:深藍色憂鬱王子
象山景區成立於2023年,是國家首批aaaa級景區,2023年被列為「世界旅遊組織推薦遊覽景區」, 2023年與法國艾特大市象鼻山景區結為友好景區,是一個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於一體的多元化國際精品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象鼻山、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三花酒窯、愛情島、雲峰寺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象山景區內的主體景觀象鼻山因酷似一頭大象而得名,象鼻山位於桂林市灕江與桃花江的匯流處,因其獨特的山形和悠久的歷史於2023年被評為桂林市城徽標誌。
2023年央視馬年春晚,匈牙利的attraction舞團在創意舞蹈《符號中國》裡將象鼻山做為桂林山水的代表在春晚舞臺上展示出來,這是第一次由外國演藝團體利用特殊舞蹈形式進行表現。2023年9月象山景區獲得央視新聞頻道網路評選的「中國最美賞月地」稱號;2023年9月象山景區再次獲得央視新聞頻道網路評選的「中國最美賞月地」稱號,並在9月8日中秋當晚,央視現場直播;
因此,象鼻山不僅是桂林的城徽、山水的代表,更成為了中國山水中人與自然合諧的標誌符號。
8樓:叔祿
象鼻山,簡稱「象山」,位於灕江與桃花江(舊稱陽江)匯流處,因其山形酷似一隻站在灕江邊伸長鼻子飽飲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處正好有一個對穿的巖洞,叫「象眼巖」。山呈東北走向,長約180米,寬約100米,相對高度50米,海拔約200米。
象鼻山因在灕江之濱,原名「漓山」。唐會昌年間(841—846年),唐代詩人、桂管觀察使元晦以「漓山」之名與陝西臨潼的「驪山」音同,為避其誤會,又取風景宜人之意,更名「宜山」。後又將「宜山」寫作「儀山」,因古文「宜」與「儀」通,音也一樣。
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風土記》中說,漓山「一名沉水山,以其在水中,遂名之。」沉水山之名在歷史上文人士大夫之中很少見,估計是民間的俗稱。 明朝孔鏞也曾在廣東、山西、貴州等地任職。
他有一首著名的《象鼻山》詩,物件鼻山作了生動的描繪:
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
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人們常常把象鼻山作為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已成為桂林城的象徵與城徽。象鼻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在國內外盛名遠揚,是遊人到桂的必遊之地。 關於這座象鼻山,在當地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相傳,這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變化而成。它原是為天帝馱寶瓶的神象,給天帝當坐騎。有一年,神象隨天帝外出征戰,戰況異常激烈,很多天兵天將都受了傷,神象也為了保護天帝而負傷累累。
到最後,天帝還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傷痕累累的神象在戰鬥中與天帝失散了,由於過度疲勞,病倒在了桂林。正當大象生命垂危的時候,一對名叫向公、向婆的桂林老人搭救了它。向公、向婆及附近善良的村民從灕江裡的鯉魚精那求來了它的鬍鬚,製成充滿精氣的米粉,伴以清澈的灕江水來餵養寶象。
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寶象慢慢恢復了健康。當時的桂林灕江,水中妖精經常興風作浪,時有洪水暴發,弄得村民們的房子、農田被淹,苦不堪言。為了報答老人的救命之恩,神象多次下灕江,最終降服了一眾水妖,平定了河面,又幫助農民們耕田勞作,疏通水道。
在寶象的幫助下,桂林的老百姓都過上了幸福安定、豐衣足食的好日子。而神象也很喜歡跟桂林百姓在一起的日子,而決定不再返回天庭。
天帝感恩於神象的保護,一直在派遣各路仙人四處尋找神象的蹤跡。一支天兵天將來到桂林發現了正在為農民們耕田勞作的神象,欣喜的同時也感到非常的驚訝。一個天將首領問:
「神象,你常侍天帝左右,又保護天帝勞苦功高,為何還要在此幫當地百姓耕田治水,而不返回天庭接受封賞,過些輕鬆的日子呢?」神象回道:「我雖然是天庭的神象,但是同樣也受恩於桂林的老百姓,是他們救了我,為我求來了恢復精氣的食物,為我療傷,讓我得以**。
他們需要我,有我的守護,水妖們才不敢作亂,他們才能生活得更好。我對天帝已鞠躬盡瘁,現在天庭的戰鬥已經勝利結束了,天帝也已不再需要我來守護他了。你們回去吧。
就說我神象此生決定待在桂林守護桂林的山水,跟百姓們在一起。」天兵天將見神象留意已決,也就都回去天庭向天帝報信去了。 天帝聽說神象要留在桂林,感嘆不捨之餘,也感恩於神象對他的保護之功。
於是天帝命普賢菩薩去往桂林,將天帝手中其中一個最厲害的法器九轉鎮妖塔賜予了神象,可鎮一切邪魔妖道。而神象自此以後,也再也沒有離開桂林,一直跟向公、向婆及桂林百姓生活在一起,為他們耕田治水,快活的過著神仙般的日子。
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一座雄偉的象鼻山。遠遠望去,象鼻、象身處處分明。山上那座瓶形小塔,據說就是天帝賜予的九轉鎮妖塔。
其實,這座古塔是明代建造的喇嘛型實心磚塔,因塔身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線刻的南無普賢菩薩像,所以叫「普賢塔」,也叫「寶瓶塔」,有鎮水,保平安的意思。
中山到廣西桂林象鼻山開車要多久,求中山到陽朔 桂林自駕遊路線和攻略
全程高速 大概5個小時 求中山到陽朔 桂林自駕遊路線和攻略 50 第一天的行程沒有問題 第二天的行程,金水巖沒有聽說過,你要看溶洞,回可以去銀子巖,這答一天可以去下遇龍河漂流 第三天的行程,可以直接坐車去興坪,再從興坪坐船去九馬畫山,回程去小漁村,再返回陽朔 第四天的行程,就可以直接去冠林,再去桂林...
那位對桂林熟悉啊?疊彩山 象鼻山 七星公園 伏波山 七星巖 蘆笛巖應該按怎樣的路線順序玩
疊彩山 象鼻山 伏波山都在灕江邊的,一般步行就可以遊覽了,嫌累的話就坐公車或者打車。你在解放橋上面看,就可以看到象鼻山了。七星巖在七星公園裡面,在解放橋的另一頭就可以到達。蘆笛巖離上面這些景點都比較遠,需要單獨遊覽。一般看了蘆笛巖就不需要看七星巖了,推薦遊覽蘆笛巖即可。你住南站那邊的話,建議上午遊覽...
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
傳說,七位仙女相伴下凡賞世間美景,最小的那位仙女看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常常遇到水患的困擾,民不聊生,心生憐憫,便私自與玉帝的坐騎天象一起到凡間幫助人們疏通河道,不久後被玉帝知道,便命天將把仙女帶回天庭。而把天象化為石山,並用寶劍將其鎮住,令天象永不得返回天界。一日,普賢菩薩雲遊此地,見一頭天象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