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誰寄錦書
以:用......來......
1、因為。因其境過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記》
2、根據。因勢利導。
3、用。以牙還牙。
4、憑藉。何以謂之文也?《論語》
5認為,以為。皆以美於徐公。《戰國策》
6原因(名詞)。宋人執而問其以。《列子》
7在——的時候(介詞)。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於邯鄲。《史記》
8而(連詞)。慧以有謀。《國語》
9和“上”“下”“東”“西”等連用,表示時間,方位等的界限。如以東10通“已”,已經。固以怪之矣。《史記》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幾種?
2樓:匿名使用者
以以五筆拆成c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樓:瀟河彎彎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認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樑。(以:以便)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託於柑以諷耶?
⑹以齧人,無御之者。(以:這裡有如果的意思)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餘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10、在。例:
⑴餘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指前一個“以”。)
“以”字在古文中有幾個意思?
4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5樓:fq疼痛貼
“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為,所以,而,以為,等等。
1.表示”因為“【yīn wéi 】意思的例句:”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是說唯獨這個人因為腿跛的緣故,沒有參軍,從而父子的性命都得到保障。出自《塞翁失馬》
2.表示“所以“【suǒ yǐ 】意思的例句:解釋為現在它的病在骨髓裡,所以我不再過問了。出自《扁鵲見蔡桓公》
3.表示”而“【ér】意思的例句:解釋為貴州沒有驢子,有個多事的人就用船裝載了驢子運到了貴州。出自《黔之驢》
4.表示“以為”【yǐ wéi 】意思的例句:譯為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出自《兩小兒辯日》
5.表示“按照”【àn zhào 】意思的例句:解釋為現在按照實際情況來驗證它。
6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古文中“之”有幾種意思
7樓:就這樣吧
“既”在古文當中,既可充當實詞,又可充當虛詞,在不同的語義環境中,詞義不同。
一、“既”充當實詞
“既”充當實詞時,多為動詞,其多種詞義為:
1、本義:吃罷,吃過。例如:《說文》:既,小食也。羅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許訓既為小食,義與形不協矣。”
2、食盡。指日全食或月全食。例如:《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預注:“既,盡也。”
3、完畢;完了。例如:《公羊傳·宣公元年》:既而曰。注:“事畢也。”
二、“既”充當虛詞
“既”是副詞時,其多種詞義為:
1、已經。例如:《論語·季氏》:既來之,則安之。又如:《左傳·莊公十年》:既克。再如: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
2、不久。隨即。例如:《韓非子·內儲說下》:楚成王以商臣為太子,既欲置公子職。又如:《鹽鐵論·毀學》:昔李斯與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
“既”是連詞時,其多種詞義為:
1、常與“則”、“就”、“那麼”相呼應,可譯為:“既然”。例如:梁啟超《譚嗣同傳》:既定策則僕須急歸營。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的黨。
2、跟“且”、“又”、“也”、“還”等詞配合,表示同時具有兩種情況,可譯為:既。例如: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既嫉之。又如:
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堅持原則,又靈活運用。
8樓:韜兒飛揚
代詞,結構助詞 的 ,無意義補充音節
“以”字在古文中有幾個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以 yĭ
yǐ①《動》用;使用。《涉
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⒄《動》通“已”。停止。《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⒅《副》只是。《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以往】以後。
【以為】⒈認為。⒉使……成為。⒊把……當作。⒋作為;用作。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以字在古文中有幾個意思?
以 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 動詞 a用 使用。涉江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b做。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華侍坐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 皆以美於徐公。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 方法,可視情況譯為 拿 用 憑 把 等。廉頗藺相如列傳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2 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
古文中的以有哪些意思
詳細些嗎?以 1 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 表示動作 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 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 用 拿 憑藉 依據 按照 用 憑 什麼身份 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 何以戰?曹劌論戰 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
文言文中出現的幾個成語,古文中的成語
毛遂自薦 m o su z ji n 解釋 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出處 史記 平原君列傳 記載 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示例 我作 居然被校長核准了。這樣才勉強捱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