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如何轉變,淺談新課程改革下怎樣轉變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2021-06-01 00:46:09 字數 5809 閱讀 5552

1樓:漫步白雲端

新課改下的教學觀:

(1)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5)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下怎樣轉變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2樓:匿名使用者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很久了,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課堂,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依然存在,只求表面的熱熱鬧鬧隨處可見,取而代之的是華而不實的虛浮課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一是教師角色的變化。改變了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釋出權威結論或答案的角色,教師能“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力爭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親切感;二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的語文學習新方式;三是教學模式的轉變。

特別要摒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三段論教學模式;四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大多數語文教師能明確新課程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語文知識,而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五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新教材的使用帶來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非常明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角,過去學生長期習慣了的模仿學習、死記硬背學習、機械接受現成結論的學習方式等悄然發生了轉變。

總之,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對語文教師提出的以下要求似乎更加明確了:課堂語文教學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語文知識,而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語文教學的過程本質上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教師要繼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跟上時代步伐,才能勝任新教材的教學任務;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特別要摒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三段論教學模式,恢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絕對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改變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釋出權威結論或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力爭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親切感;下大力氣進行評價制度的改革,不要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語文能力的惟一依據,而應注意對每一個學生學習過程的跟蹤考察與評價,即使是考試,也應方式多樣,應逐漸減少標準化考試題,增加主觀性試題。

我們堅信,有了順應時代的新觀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教材,有了高素質的、不斷探索新教法的廣大語文教師對新教材的精彩演繹,語文教育繁花盛開的春天必將到來。

3樓:匿名使用者

課程改革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教師為中

心,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語文教學,

教師需要更新教學觀念,努力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實現學生愛學語文,課堂氣氛活躍的可喜局面。本文就教師如何改變角色、教學觀、學生觀三個方面**。

新課改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哪些變化

4樓:玉湖兒

學得------更多

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新課改下如何有效開展語文課堂教學

5樓:冷月無聲

新課改下如何有效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新課改下語文教學活動,不再刻板,可以加入一新**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輔助教學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新課改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6樓:匿名使用者

課堂教學改革是學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語文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吃力不討好”的尷尬現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時,傳統的課堂教學,既忽視作為個體的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和潛在能力,又忽視師生群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邊多重、多種形式的互動作用和創造能力。

課改專家崔允郭博士說:“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7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中國學術期刊網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有哪些教學變化

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應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8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課前充分備好課是提高課堂高效率的前提和基礎。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要做到這一點,備好課顯得尤為重要。備課不等於簡單的書寫教案。一節語文課,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關係程度不同,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不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學過程。

由此,教師在備課中,必須樹立起全新的“以學論教、以教促學”的指導思想,對該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形成理性的認識,對學生的提問要有預見性,課堂中的練習和課後的作業要精心選擇,有針對性,提高效率。另外,語文教師在走進課堂前還要備教師自己,因為教師的精神面貌會直接影響到學生與教師的課堂關係的融洽程度,從而影響到課堂組織、管理、教學及複習的效果。教師應該以一種愉悅的心情走進課堂,以微笑、關懷的眼神面對學生,讓學生在一種輕鬆的課堂氛圍中學習。

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備課中來, 如師生一起蒐集資料等。這樣的備課, 使學生也經歷了一個積累感性材料、豐富體驗、不斷探索的過程, 既為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 也學到了學習方法, 還有利於課上的不斷創新。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強烈的求知慾聽課。

教師的充分備課和學生的充分預習相結合,課堂上就會減少“損耗”,從而能夠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

二、優化教學內容和教法,不刻意追求大容量和課堂結構的完整新課程改革倡導 “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提倡 “面向全體學生”,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構建一個有生機、有活力的開放的語文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內容必須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密度,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節奏。慢條斯理的講解不可取,但節奏過快也不行,那種連珠炮式的講解,使學生無暇思考,也來不及消化。

因此,確定教學密度應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前提。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之一是整個教學過程以文章教學為主.一篇文章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假如我們不對講課的內容進行優化,在稍縱即逝的45分鐘裡,什麼都面面俱到,那是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

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有鑑於此,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優化教學內容和教法,不刻意追求大容量和課堂結構的完整。比如:

精心安排授課內容,做到把握要點,化解難點;強化基礎,適時點撥;溫故知新,深入拓展,注意做到“長文短教”,即使就是精讀課的教學,根據課文特點,教學中也要各有側重、靈活處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起主導作用,其主要功能在於啟發學生思維,訓練學生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多活動、多參與,這樣才有利於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切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講”,才能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擴充套件學生的能力。

如必修第三冊的魯迅**《祝福》,篇幅很長,思想內涵較深。在講授時,教師可以把**的故事情節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故事情節中概括出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這樣安排可以大大縮短課堂學習時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三、注重語文課堂教學的“拓展遷移”,提高課堂效率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知識是教不盡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拓展遷移應該是在深入研讀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或由此及彼,或由點到面,或由淺入深,其目的是鞏固基礎、開放視界、深化思維;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遷移能力的訓練對開發學生髮展潛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尤為重要。

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師怎樣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

9樓:東師陳老師

新課程把語文教學推向了新的階段,我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不再是傳統意義的語文教學了。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合理地創設課堂氛圍,最優化地組合課堂結構,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師個人才華和發掘學生聰明才智,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必須實現三個轉變:

由注重“教什麼”轉變為注重“練什麼”;由注重指導學生“讀懂”轉變為指導學生“會讀”;由注重教師的“成功感”轉變為注重學生的“成功感”,為終身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獲益終生。 具體表現為:

一、培養對話意識,豐富學生心靈。

語文課堂教學應強調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對話,以心解心,以意會意,不能受《教參》機械、保守的闡釋制約,而應不落窠臼,實事求是地挖掘作品中的藝術韻味和人文主義的核心,還學生一個個充滿激情、個性的教學內容。

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凝聚著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悟、個性和情感,展現不同人物不同的人格特徵和人性魅力,作者往往立體地、多角度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個性,因而不能用固定的模式,一成不變的觀念去闡釋人物。“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把教參的說法強加給學生無疑是不恰當的,而應是誘導、啟發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從人物形象中感受人物的魅力和作者塑造這個人物的社會意義。

語文教學重點不在講,而在“導”,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 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啟發學生“悟”,並從中享受文學作品的美,使自己心靈不斷昇華。

二、培養基本能力,開啟學生心智。

語文科作為基礎性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任務。聽得懂、說得明,讀懂會讀,能運用祖國的語言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是語文科設科的根據。

語文教育就是憑藉語文教材及課外活動,通過教學及語文活動從而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解決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起到開發智力,培養創新能力的本質功能。

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它有三個層次:一是理解語言的能力,二是品味語言的能力,三是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本身沒有情感,但是卻可以用來表達、交流思想,寄託人們的感情世界,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因此,課堂教學,教師重在誘導,啟發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語言如何表情達意,作家如何通過語言這個工具寄託豐富的思想感情和眾多的人生感悟,咀嚼品味不同作家如何採用不同的語言、句式、風格塑造出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創作出一篇又一篇的風格迥異的文學作品,通過不斷地活動晶評,鼓勵學生大膽模仿、嘗試,以期達到創新運用,教學的出發點在“知”(理解),終點在“行”(運用),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才能真正達到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

三、創設成功機遇,啟用主體潛能。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只有教、而沒有學是不完整的教學,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學。學生是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人,他們的學習興趣、動機、意志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學效果,關鍵看能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首先要創設寬鬆民主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一點發言機會,尊重學生的意見,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的甚至錯誤的意見。

其次,要讓學生有“成功感”。教師不應只關心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順利完成,而應關心學生學到了什麼。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得到教師的點撥,或發現了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或學會了新的有用的方法,或回答出一個難度較大的提問,或新的見解得到教師的肯定,或產生從未有過的美的感受等等,都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

我們的課堂只有讓學生不斷產生成功的感覺,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教師應千方百計幫助學生成功,幫助學生嘗試成功,在成功中充滿自信心,喜悅地去再創造新的成功,唯有創新,才能成功,以創新去取得成功,是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教育目的的。當然“成功感”不是盲目誇獎或隨意降低難,而應符合韋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總之, 教師要研究如何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研究如何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體現出資訊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和情緒體驗,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展,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願我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多思多創,摸索出更多更好的適應於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最佳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思路,使課堂真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真正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戰場!

新課改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改革是學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語文課堂教學耗時多 收效低 吃力不討好 的尷尬現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時,傳統的課堂教學,既忽視作為個體的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和潛在能力,又忽視師生群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邊多重 多種形式的互動作用和創造能力。課改專家崔允郭博士說 教學有沒有效率,...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生的思維 創新思維是人類創造力的核心和思維的最高階形式,是人類思維活動中最積極 最活躍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種思維形式。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增長與發展,而知識的增長與發展又是創新思維的結果。創新思維具有思維形式的反常性,思維過程的綜合性,思維空間的開放性以及思維成果的獨創性...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

不知你說的是學生還是老師。學生就是多讀多看多問。老師就是備好課 多聽課 讓學生多活動。合理規劃時間,精講精練,給予同學們更多的交流和競爭機會。當然備好課最重要。學生多讀多想,親自動手寫,讓他們參與,教師只作一定的點撥,學生的收穫就多,課堂效率就高。老師少講點,只講最精要的部分。讓學生多動手多動嘴,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