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名人都是北方人而現代都是南方人

2021-06-16 10:54:06 字數 5680 閱讀 8155

1樓:

遠古時北方黃河流域就是古中國人的主要聚居地,大人口基數也造就了輝煌的農耕文明。正是有人口基數及更先進的農耕文明作為基礎,春秋時期,北方誕生了孔子、老子等一批思想家,這也使得南方與北方在文化上的差異被進一步拉大。南方即使是強楚,在中原人看來也是“荊蠻之地”。

在以後的各個王朝,由於文化的輻射及人口的增長,南北的差距越來越小。但正如“輻射”一詞所表現的,越是靠近北方的南方地區,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越高,而邊遠地區還屬於“窮山惡水”,直到北宋,海南島還是肉食相當匱乏的地方。但明清以後,中國的農耕文明發展到極致,南北差異已經很不明顯。

這時由海上傳入的新思想、新文化首先登陸的自然是港口眾多,交通便利的南方。由於當時西方的資本主義文明比起中國的農耕文明更為先進,那麼開闢新時代的自然也就是這些先接受新思想的南方人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贊同一樓的說法,北方在古時是文化的發源地,這是就是因為各國的歷史都是以河流(交通)為依託,中國文化源自(母親河)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與文明的發源地,在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有識之士雲集,文化產物交相輝映,名人自然增多。

而在清朝末年因為列強的侵略,通商口岸的被迫開放,南方成為新思想的傳播地,很多人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在此種環境下,很多的人開始了學習國外先進思想和文化,隨著滄海桑田,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交流,造成中國目前的這種狀況,南北差異與東西差異,必然的南方名人增多!

這就是古代“名人”北方多,現代“名人”南方多的原因!

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人高

3樓:包子

1.生活飲食不同

在南方地區,主要是以米飯為主,做菜口味普遍都是比較清淡。而北方人的主食是麵食,饅頭,麵條,大部分人都喜歡吃牛肉,羊肉,吃這些能耐寒,對骨骼的發育也有很多的好處,北方人做菜也偏向重口味,因為容易下飯,有胃口吃得香也吃的多。

北方人比南方人高與愛吃麵食和牛羊肉有關,總體來說,北方人個子普遍比南方人高。有調查顯示,3歲以上兒童的身高和體重上,北方優於南方,平均重1公斤,高2釐米左右。

2.氣候的原因

我國北方地區氣溫較低,寒冷的地方能刺激人的生長激素,農作物生長的週期比較長,所以吸收土壤中的鈣營養也多,北方人吃的食物的鈣就要比南方人多,吸收的也就多了。

南方地區屬於熱帶地區,農作物生長的快,吸收土壤中的鈣成份低,南方人吃的食物營養吸收率就不高,因此就比北方人矮了一些。

3.能量守恆

南方四季不明顯,植物動物,一直處於一個高亢的狀態下生存和發展著,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但是,太陽有日出日落,月有陰晴圓缺。南方植物生物無休止的生存和發展,必然導致能量消耗的過度,拿我們自身來說,我們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勞作,傷的是自身的元氣,所以導致能量的過度,虧空,這就使得南方生長緩慢不如北方高大威猛!

北方四季明顯,農作物幾乎都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植物動物相對也根據這個規律來迴圈。春天萬物復甦,夏日盡情瘋長,秋天累累碩果,冬季得到一個休養。四季的明顯,促使北方動植物面對惡劣氣候和環境,有了更強的適應能力和更旺盛的生命力!

4樓:西郊有雨

第一是氣候原因,寒冷地帶較之溫熱帶更能刺激人的生長激素,而且因為天氣寒冷人們就會攝入更多食物,當然容易長高一些了。所以俄羅斯,南斯拉夫這些寒帶地區人們普遍都長得很高大,我們國家的北方當然也不例外了。

第二是飲食結構,在南方米飯和豬肉幾乎是絕對的主食,而在北方則有大部分人習慣吃麵食,牛羊肉等,對骨骼和體形的成長影響當然就不一樣。

擴充套件資料

人,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等各個層面來定義,或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人科人屬人種,2號染色體和猩猩丙條染色體著絲粒融合(平衡易位)締合模式接近度超過16n,並臂間多次倒位,其餘染色體都有很強的同源性,是一種高階動物。

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文化人類學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援與協助的目的。中國古代對人的定義是:

有歷史典籍,能把歷史典籍當作鏡子以自省的動物。

5樓:劍指長空明德

有學者認為,高緯度北方地區氣候寒冷,生活在那裡的人群新陳代謝較慢,大多發育時間較晚,停止發育的時間也晚,所以身材高大些。生活在熱帶或低緯度地區的人群,因為氣候溫暖或炎熱,人體新陳代謝較快,大多青春期發育較早,停止發育的時間也相應提早,所以身材會矮小一些。

北方人比南方人高 與愛吃麵食和牛羊肉有關,總體來說,北方人個子普遍比南方人高。有調查顯示,3歲以上兒童的身高和體重上,北方優於南方:平均重1公斤,高2釐米左右。

專家表示,這些差異跟地理條件、飲食習慣、遺傳因素有關。比如從飲食習慣上看,北方人主食麵粉、雜糧多,其中所含的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熱量、維生素b1等比南方的稻米高。副食品中,北方人吃牛肉羊肉,南方人習慣吃豬肉,而牛、羊肉所含的蛋白質比豬肉高,這是北方兒童體格高大的原因之一。

擴充套件資料

貝格曼規律(bergman's rule):內溫動物在冷的氣候地區,身體趨向於大,在溫和的氣候條件下,身體趨向於小。例如東北虎的顱骨長331 ~ 345 mm,而華南虎的僅283~318 mm長。

阿倫規律(allen’s rule):內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氣候寒冷的地方有變短的趨向,這與在寒冷條件下減少散熱的適應有關。非洲熱帶的大耳狐、溫帶常見的赤狐及北極的北極狐,隨棲息地由熱到寒,其外耳呈阿倫規律變化。

上述這些規律在19世紀曾引起許多學者的注意並被廣為傳播,尤其是貝格曼規律。雖然有許多資料證明環境溫度低時個體平均越大,但也有不少是不符合的。因此,難以作為定律(law),而可以將其視為常規或規律(rule)。

低溫環境可能會延緩動物的生長,但由於性成熟也隨之延緩,因此動物最終可能長得更大一些,壽命也可能更長一些。

6樓:新功村

北方長期戰亂 魏晉時期有大量中北亞民族融合。所以北方的漢族僅僅是一個融合民族的統稱。南方近代和古代一直以來比較封閉落後,真正的漢族人在南方得以躲避戰,修養身息。

所以基因純正的漢族人身材一般比較矮小,融入中北亞胡族基因的北方人身材就比較高大。

7樓:立鶴尾

主要是緯度的關係。

緯度越高(北方),距離赤道越遠,天氣越寒冷,人需要降低單位能量損失,必須增加體表面積,所以北方人比較高大。相反南方人,距離赤道近,天氣炎熱,人必須減少體表面積,所以比較矮小。就像東北虎比華南虎體積大很多,是一樣的道理。

8樓:匿名使用者

反正飲食這方面肯定跟吃大米還是小麥沒有任何關係,我東北的基本上天天吃大米不還是照樣個高

9樓:大飛哥哥牛

哪都有高的矮的!不能刻板化群體!在者身高是受營養運動很大關係!還要看你家族的身高決定的

10樓:明月清風不語

北方人與南方人 身體形態差異較大

不同地域人群的身體形態存在較大差異,較為突出的是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差異。如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男性身高最大值在171釐米以上,而云南、廣西、貴州、海南等省(自治區)最大值在168釐米以下。體重和胸圍也呈同樣特點。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間男性各項指標的最大值差分別為:身高5.6釐米,體重11.2千克,胸圍8.3釐米;女性為:身高4.7釐米,體重9.6千克,胸圍7.2釐米。

成年人的心肺功能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山東、江蘇、北京、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直轄市)20-24歲男性肺活量最大值超過4000毫升,青海、廣西、海南、貴州等省(自治區)男性肺活量最大值低於3500毫升,最大差值為1227毫升;山東、天津、北京和江蘇等省(直轄市)女性肺活量最大值超過2800毫升,青海、海南、貴州等省女性肺活量最大值低於2400毫升,最大差值為885毫升。

1。秦漢時期為 第一階段: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於郅支城(哈薩克的江布林城)……征戰途中,西漢將士注意到單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僱傭軍,他們高鼻深目,赤發綠睛,身材魁梧,作戰時排成方陣,和同一時期的羅馬帝**隊如出一轍。

漢軍郅支城之戰,漢軍大獲全勝,斬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餘人。甘延壽、陳湯等將這些戰俘帶回中國。 並將這些羅馬人編入軍隊,安插到甘肅,並設立一個名為“驪靬”的縣。

《後漢書》的一條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驪靬”正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

既然是“取國名為縣”,那麼,這個新出現的縣肯定是為了安置羅馬人而設定的。這支羅馬部隊成為最早被同化的歐洲民族。

2。魏晉時期為 第二階段:《晉書》和《世說新語》就記載東晉明帝為“黃鬚”“黃頭”,這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種特徵。

並稱其為“鮮卑奴”,稱其母為“燕代人”(今北京地區),稱其與其母貌相類似。由此可知,當時的鮮卑部落中,乃至華北地區當地人,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種成分的。

西晉的時候,西晉貴族曾經從遼河流域通過綁架和買賣當地婦女做妻妾,主要是追求希奇吧,因為當地婦女和漢族長相不同,黃頭髮藍眼睛,後來漠河民族就出現了,從邏輯上可以斷定,可能是有小部分古代芬蘭人跑到東北亞了,眾所周知,芬蘭人是北歐人種,具備高大威猛的體格,在和東北地區的鮮卑,柔然(白匈奴)等胡人通婚後,**白皙便成為隱性基因一直保留到現代東北人體內。

3。隋唐五代時期為 第三階段:《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與《舊唐書》《新唐書》的《室韋傳》都記載室韋諸部中有“黃頭室韋”,也稱“黃頭部”,而室韋即是蒙古諸部的前身。

《新唐書》卷110《李多祚傳》記載“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長,號‘黃頭都督’,後入中國,世系湮遠”,說明唐代靺鞨人中也有黃髮碧眼的部族。

這一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和歐洲雅利安民族進一步通婚並形成全新的民族成份,為日後的契丹,女真,蒙古興起奠定了基石。唐代詩人張籍的《永嘉行》一詩中記敘有“黃頭鮮卑入洛陽”有詩為證。

4。遼金元時期為 第四階段:《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有一部女真人“多黃髮,鬢皆黃,目睛綠者,謂之‘黃頭女真’”;《松漠紀聞》“黃頭女真”條稱其“髭發皆黃,目睛多綠”;《契丹國志》卷《諸蕃國雜記》“黃頭女真”條記載其相貌特徵是“髭發皆黃,目睛多綠”,這顯然是高加索人種特徵。

這證明了東北地區的各族人民都多少具備白種人的基因。 成吉思汗和他父親也速該也是藍眼睛,他們的氏族名“勃兒只斤”就是“藍眼睛”的意思。

5。元末明初為 第五階段:蒙古西征時,征服了高加索的部落阿速人,阿速人原信奉東正教,他們身材高大,**白皙,眼睛藍色或綠色,後多從軍進人中原,組成阿速軍,被稱為是“綠睛回回”。

色目人和蒙古人在當時是貴族,地位低下的漢人是無權與貴族通婚的,後來元世祖忽必烈詔令各種戍軍“隨地人社,與編民等”。這些部隊駐紮在北方的居多,因此,這些歐洲早期移民的後代主要被蒙古人,西夏人,女真人所同化,形成了日後的北方人。

6。清代**時期為 第六階段:沙皇**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奉行“ 邊區俄羅斯化”的政策掀起大移**動,這次大移**動使多達21個國家的零星移民流入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這些移民當屬俄羅斯人居多,其次還有烏克蘭人、韃靼人、芬蘭人、波蘭人和高加索人。

自2023年9月,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之後,才產生了額爾古納河為界的中俄邊境線。其中條約第五條中規定,“從前我國所有俄羅斯族之人及俄羅斯所有我國之人,仍留如舊,不必遣回。這樣就造成了中國境內有**居民而俄羅境內有中國居民的歷史現象。

19世紀末葉,隨著額爾古納河兩岸採金業的興起,不少原籍山東、河北等省的內地人被**資本家招驀為採金工。2023年前後中東鐵路施工時,又為內地引來更多的華工,其中一些人後來流入**沿邊一帶從事採金業,也有的給**官紳、富農當僱工,由於這些華工絕大多數為獨身的年輕人,生活在**人之中,與**少女接觸日久“始而相交以為友,繼而相愛以為婚,組成了混合國籍家庭,而生的子女則不可勝數。

結論:北方各族人民千百年來和歐洲民族通婚不斷,故而在遺傳學角度繼承了高加索民族身材高大的體格,同樣的道理,北方人a型血者居多,而南方人b型血居多也證明了這一點。

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人有人情味,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人高

北方人豪爽來,其實南方人也挺爽源 快的,很多北方人對南方人存有偏見,其實如果有機會真正去那裡呆幾年,還真有人 樂不思北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南方人比較實際一些,時間長了,相處起來更舒服。有人說南方人人情比較淡,我覺得不是這樣。舉個例子,在北方,今天張家託李家辦點事,如果不送禮,李家會覺得不太爽,張家...

北方人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北方人過年為啥要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而北方不論哪個省,過年基本上都要吃餃子,因此吃餃子,也就容易被人當成中國人過年的象徵。因為13億人裡,吃餃子的人數遠遠多於吃扣肉 粽粑 殺雞 吃湯圓的。現在吃餃子的,不僅是北方百姓,軍隊也是要吃餃子的,不論哪個地方的部隊,過年的時候總要全體官兵一起包餃子。這就是吃餃子的意義 ...

北方人為什麼不喜歡吃大米飯呢北方人為什麼不喜歡吃大米飯

是應該多出去走走,只吃麵食的越來越少了。我記得我去北方唸書之前,認為所有北方人都吃麵食,後來去了東北才知道,東北也吃大米,而且米質不錯!如今吃麵食的集中在華北,西北地區。東北是我國商品糧基地!隨著水稻技術的進步,耐寒能力提高,種植面積已經很廣了。東北有鬆嫩平原,黑土地更加肥沃!機械化程度很高,大米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