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為什麼開悟的人說一句話,和不開悟同樣的一句話,為什麼不一樣的意義

2021-06-20 18:22:13 字數 3460 閱讀 4915

1樓:一向專念生極樂

阿彌陀佛

有什麼意義是對你,不是對開悟的人。比如說開悟的人對你說句吃飯,和不開悟的人說句吃飯,你聽了會有不同的意義嗎?

你如果聽了沒有意義,那有何意義?

開悟有解悟和證悟,解悟利益不大。證悟才有真實利益。

淨空法師---佛講的話是原理原則,祖師大德給我們講解,就把它講得現代化,現前的人都能夠受用,這叫契機。必須符合這二個條件。如果契機不契理,這是魔說,這不是佛說。

人很喜歡聽,但是不合理,不是事實真相,這是邪說。如果契理不契機,那叫廢話,理是很好,大家聽不懂,聽了之後用不上。所以必須符合二個條件,稱之為經典。

淨空法師---我們用這種心來看這個世間,看一切人,我們的心就平了,我們在境界裡頭時時刻刻都在學東西,他們在表演。我們不會說這是善人,這是惡人,沒有這個分別心;我們的心是平等的,都是好人,都是佛,都是菩薩。像唱戲一樣,他來表演,來給我一個人看,度我一個人,我一個人是學生,統統都是老師。

不但這些人物是老師,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情與無情統統是老師,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間跟極樂世界有什麼差別?沒差別,問題就在你會不會!

2樓:有水酵素

因為能量加持力不同,大學生開的藥和名醫開的藥相同大學生的藥不起作用,名醫的藥吃了就好了,其中的原因就是,信感應能量結合的效果,不開悟的人說話就一種意義開悟的人說話108種意義或更多總有一種會對應聽者的頻率,所以佛以一音聲眾生隨類解,

3樓:流失歲月

開悟的人也就是佛教經常說的明心見性成佛,所說的話就是真實的話,沒有開悟(不包括跟隨善知識修行之人)沒有修行之凡夫俗子在無明煩惱之中,而且所做所為多是虛偽不實造惡業不明聖理所以不一樣的。

4樓:小林科學

因為境界不同。

普通人說的是表象,也是最粗淺的判斷。而開悟人說的是實相,是實證後的真相。僅此而已。

比如,我跟一個盲人說,天上有個火球,浮在空中,天然形成,一直燃燒,名叫太陽。

那麼盲人有兩種判斷,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我在騙他。 假如我跟這盲人是朋友,我從沒騙過他,他基於對我的信任,相信這個火球是存在的。於是他對他的盲人朋友說,天上有個火球叫太陽。

他說的,跟親眼看到太陽的人說的,雖然是一回事,但是本質不同。盲人說的只是基於粗淺的判斷,而親眼看到的人說的,會更準確,更真實,更明瞭, 更深入。

請問在佛教中開悟的人是怎麼樣的?怎麼知道自己開悟了沒有?

5樓:匿名使用者

學佛**一個簡單的驗證方法就對照[初學菩薩五怖畏],如果尚有怖畏之一,行者還需努力!

[初學菩薩五怖畏]:

一、不活畏。即為化度眾生佔去務業之時。則無求生計之機。行佈施時怕影響自己的生活。故不能盡其所有。為之有瞻前顧後之執畏。

二、惡名畏。行者於世間。遭受誣謗。恐受惡名。或牽連罪名。不能為和光同塵之行。生掛障惡名畏。

三、死畏。發菩提心薩埵。以菩提心故為法忘軀。未斷我執時。不能自捨生命。是死畏之掛障也。

四、惡道畏。於行持中。恐墮惡道輪迴。於不善法而成分別對治處之。意令不生。是執善惡分別之有掛礙之惡道畏也。

五、大眾威德畏。凡行菩薩道者。首先得為度眾生而擔負如來法擔。

以自覺覺他為務。若逢機緣成熟。有人集眾祈請開示升座說法。

於有善解法義人前。不敢暢論。唯恐有失。

生大眾威德之掛礙而所畏也。

願法界眾生離苦得樂,願學***福慧圓滿,阿彌陀佛。

6樓:aaa**王

開悟之人 都是願力所致 他都是發心 發願為度化眾生而做事!反應在 ,會

出口成章 ,詩句具有高深的禪理 和預言 ,寓意,

解答提問, 話很少, 而點到、點破 。

王陽明悟道和佛教的開悟有什麼區別?

7樓:

1.兩者的前提不一樣

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王守仁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陽明就隨父移居北京。

開悟:開悟是一個圓滿的狀態,是一個由"合一"而達到平安的狀態。也就是與生命的外顯層面--這個世界,以及你最深處的自我合一,並且與生命的隱含層面(原始狀態)--存在的合一。

開悟不僅只是受苦和內外衝突的了斷,也是不斷思考苦牢的終結。

2.兩者的本質不一樣

悟道: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

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開悟:開悟的本質讓你看到自己“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真實存在本來的面目。它讓你看到你原以為的世界是你心的投射,心的創造。

向外探索瞭解世界的意義,最後讓你瞭解了“心”;你越向外去了解世界,最後你越瞭解了那個存於內的“心”。

開悟把所有的幻象撕破,它讓你一下看到“心”的本來。看到那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知、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想去做、但什麼也都能的“心”。開悟讓你認識到心的本質,開悟僅僅讓你看到那。

這就是開悟及它的意義。

3.兩者的內容不一樣

悟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

開悟:心一旦變得自由、不執著、不擔憂,也不特別關注任何事物,那一刻你就是開悟的。這種狀態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定點;你不集中焦點於任何議題或經驗,眼前存在什麼便是什麼。

覺得“逍遙自在”,便是處於開悟狀態。

七個要素——能量、決心、欣喜、仁慈、祥和、融入及覺醒——會融合成一種現象,一種客觀的品質。這份客觀意識正是對治人格執著傾向的必要條件。有了客觀意識,你就不再受你的超我及無意識的影響。

8樓:三歌兒

王陽明是宋明理學的傑出代表,但他所悟的心法,跟當時的禪宗高僧的大徹大悟沒有辦法比。

然而千百年以來,再也沒有第二個王陽明瞭,現在別說僧界無人,就是儒家,理學家 想找一個有他一半悟境的人,也沒有了。

9樓:袖納乾坤居士

差不多 你把佛經多看看 再看看王陽明心學就明白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悟道有果位

普通人悟道沒有

一句話人生格言勵志,一句話的人生格言

1 比我弱的還沒放棄,比我強的還在努力,我有什麼資格說我無能為力。2 記住一句話 越努力,越幸運。3 真正有魅力的女人在事業上才華盡現,懂得如何在社交中顯示自己的智慧 發揮自己的才幹。4 任何時候做任何事,訂最好的計劃,盡最大的努力,作最壞的準備。5 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時間就是一種財富。6 人生不...

用尤其說一句話,用尤其寫一句話

1.他很喜歡運動,尤其是踢足球。2.數量固然要緊,質量尤其重要。3.今年的天氣都很熱,尤其是今天,氣溫都達35攝氏度了。4.廬山的風景美極了,尤其是那千變萬化的雲霧。用尤其寫一句話 用尤其造句 1 我最喜歡交朋友了,尤其是同齡的朋友。2 做為一個學生你尤其好問好學。3 這次檢測我只考了85分,尤其是...

用像說一句話,用像字寫一句話

猴子像人一樣拿著帽子.三月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你像個會給我採納的好人 春天像個美麗的小姑娘 用有的什麼像什麼有的什麼像什麼造句 秋日的天空明藍透徹,有的雲朵像軟軟甜甜的棉花糖,有的雲朵像一幅幅意境深遠的畫.地上的石頭,千姿百態,有點像一個圓形,有的像一個長方形,有的像一個正方形。天邊燦爛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