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牛奶糖牛奶糖牛奶糖
讓孩子充滿勇氣,我認為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讓孩子不斷去嘗試,不要怕犯錯,而是把錯誤當成學習的好機會。孩子在小的時候,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好奇,我們要給他們提供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多去嘗試,而不要限制他們。
當他們嘗試成功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很有能力,更有勇氣去嘗試更多新的事物。當他們犯錯時,孩子會有挫敗感,如果這時候家長再批評責罵,就會更讓孩子有挫敗感,從而喪失勇氣和信心,久而久之,孩子的勇氣都被我們給罵沒了。還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幹啥都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於是當孩子去探索的時候,總是制止孩子,這不讓孩子做,那不讓孩子幹,孩子慢慢的就不願意去嘗試了,再遇到陌生的事物時有可能會膽怯、不願靠近。
所以說大人怎麼做,對孩子勇氣的影響熱別重要。
2、無論孩子能不能做到,都要不斷鼓勵孩子。當孩子能做到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表揚孩子,比如說,“你做的真好!”“你真是太棒了!
”“你真厲害啊!”這時孩子也很容易感到自己充滿勇氣,去嘗試更加困難或者複雜的是事情。但是當孩子做不到或者做不好時,我們常常會催促孩子,或者跟其他人做比較。
比如孩子不敢下水游泳,我們可能會對孩子說,“你說要游泳,我們花了好多錢帶你來游泳,你又不敢下水,這有啥怕的啊,你趕緊下去遊啊,再不遊我們就走了。”“你看邊上那個小朋友,比你小,人家遊得多好啊,你咋那麼膽小呢?”這些話往往只會讓孩子更加退縮,不能給孩子勇氣。
這時孩子更需要我們的鼓勵,鼓勵孩子一點點的進步,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勵可以讓孩子有信心,更加充滿勇氣。
3、接納孩子當下最真實的狀態。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之前對一件事情還不怕,但是下次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表現,這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奇怪。還有的比較敏感的孩子,天生對陌生事情比較慢熱,不會一開始就願意嘗試,這時我們家長就很容易焦慮,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膽小啊,以後可怎麼辦呢?
其實我們只需要接納孩子的狀態,並且給他們時間,然後適當的引導,這些焦慮都是多餘的。
孩子是否充滿勇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怎麼做。我們需要去保護孩子的那份童心和勇氣。
2樓:府昂然
我是柯婷,70後媽媽,家有青春期男娃一枚,愛電影、愛讀書、愛旅行,但這些都比不上我愛孩子,愛孩子們!
蘭海與9歲的鳴謙,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勇氣”的故事。
鳴謙班級裡的小夥伴,違反班級紀律。內心正義感非常強烈的鳴謙,想把這件事告訴老師,又同時面臨著三種害怕。
1、害怕別人說他打小報告。
2、害怕同學被罰站被批評。
3、害怕別人阻止他。
首先說,9-10歲的孩子,正處於從具體思維往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他們對於“是非”“善惡”的概念,開始越來越敏感。這正是他們人生觀開始形成的階段。
這些害怕跟正義感,在他內心激烈衝突著,他想知道到底什麼是錯什麼是對?所以他來找到蘭海請教。
是為自己內心的信念堅持,還是為其他人的壓力妥協?
to be,or not tobe……這樣的問題,很多成年人終其一生,也一樣難以抉擇。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欽佩那些敢於直面困難,有勇氣堅持自己的人。
有時候不由得會想,那些人的勇氣,是天生的吧?
而“勇氣”這件事,先天當然有一定關係,但從小經歷的教養環境,同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每一個成年人,都是曾經的孩子。
每一個膽怯的成年人,
多半是從一個膽怯的童年開始的……
蘭海在結尾處語氣有點重地給了鳴謙的父母以忠告:
“鳴謙把這些事情告訴媽媽的時候,得到的反饋就是“隨便”。
當我們輕易地對孩子說,隨你的時候。
我們的這種態度是不是也是太隨便了?
我呼籲我們的成年人,不要再以隨便,隨你怎麼辦的方式去打發我們的孩子。”
鳴謙的害怕、與無力感,有一部分正是從爸爸媽媽的反饋方式中獲得的。
“隨便”。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詞兒?
“隨你的便”。——是這些年一直被高喊的口號“愛與自由”的貫徹執行嗎?
不。不是的。
隨你的便,看似好像賦予了孩子很大的自由。
其實不然,它基本等同於直接告訴孩子:“這事與我無關,我跟你劃清界限,即使我是你的爸媽。至於你是否害怕擔心,這事也與我無關,我不關心。”
它表達的是一種轉過身去的態度,可以跟“拒絕”直接劃等號。
當一個內心困惑,急需求助的孩子,面對這樣“拒絕的背影”。
他內心的無力感是可想而知的。
當這個孩子在目前的生命階段,經歷過幾次這樣的“被拒絕”,陷於無助的境地之後。
害怕就成為了這個孩子生命的底色。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從“害怕”的成因說起……
讓我們來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
在漆黑的房間裡,你伸出手,卻碰不到牆壁,就會產生恐懼。
當你手中有一個蠟燭,哪怕是微弱的燭光,能看得到四周的牆壁。
或者你慢慢地在黑暗中摸索,觸控到堅實的牆壁。
此時你的內心會立刻安定下來。
“有邊界”是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嬰兒的生活為什麼尤其需要規律,有穩定的陪伴人,穩定的活動範圍?
因為這些穩定的“邊界”,能帶給嬰兒安全感。
當孩子開始長大,活動範圍越來越大,當我們告訴他們,床的邊緣以內,你可以自由玩耍,但是出了這個邊緣,你可能會掉下去,危險,會疼。
他們確認了這個邊界,會在床的範圍內“自由、安全、愉快”地玩耍。
有邊界,帶給人安全感。
無邊界,則製造出恐懼。
9歲的鳴謙,他的活動範圍當然早早脫離了一張床的範疇。
注意到蘭海說的那句話了嗎?
“童年期的時候,孩子價值觀的建立更多來自於爸爸媽媽的態度。
他們在探索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關係的時候,他們也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援。”
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一樣在探索邊界,只是這邊界越來越不是“有形”的。而是價值觀層面上“無形的邊界”。
當他們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有效的支援時,他們內心蔓延的恐慌,跟小嬰兒不知道床的邊界在**,是一樣的。
在這個偌大的世界裡,我,找不到安全感。
童年時怕黑、怕床下的小怪獸、怕跟媽媽分離……
少年時怕被同學嘲笑、怕被老師批評、怕跟別人發生衝突……
從小到大一次次累積的害怕,孩子不再提起,我們也以為這事兒過去了,時間久了,害怕就不存在了。
但那些害怕,其實從沒離開過。
當一個孩子從沒體會到克服恐懼的感受,
恐懼在他心裡會一點點長大,擠走裡面原來的住客,
那位住客的名字叫做——“勇氣”。
勇氣缺失的人,最可能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呢?
就是踟躕不前。
蘭海直接說出了鳴謙內心的獨白:“你擔心別人的嘲笑諷刺”。
但嘲笑諷刺一定會發生的嗎?不一定。
勇氣缺失的人最典型的表現是,在行動之前,內心的假想敵已經把自己打敗了。
那些假想敵一定存在嗎?
不一定。
它們更多來自於想象。
而有勇氣的人面對這些不確定的情況會是怎樣呢?
他們通常會說:“不試試怎麼知道?”
最近的幼兒園虐童事件,曾經長期研究ptsd(創傷後應激反應)的心理學家李鬆蔚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負責地說一句:經歷過創傷的人,在真正理解發生了什麼,並且能原原本本講出來之前,他們不會遺忘。”
害怕這種情緒,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創傷。
那些恐懼的孩子,帶著未經處理的害怕,他們漸漸長大,成為膽怯的成年人。
蘭海通過跟鳴謙的一步步示範,教會我們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害怕,同時找回勇氣。
她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步:具體明確地說出他的害怕。
害怕這種情緒,很多時候以一種模糊的面目存在。
當我們並不清楚我們到底害怕什麼的時候,我們永遠都無法處理這種情緒。
只有當我們明確、清晰地、幫助孩子理清他們害怕的到底是什麼,並且幫助他們說出來的時候,說出口的這個瞬間,模糊的害怕已經變得不那麼可怕了。
因為我們重新找到了邊界。
第二步:幫助孩子體驗面對害怕的感受。
蘭海採用了什麼方式幫助鳴謙體驗呢?她採取了掰手腕的方式。
掰手腕非常直觀,看起來好玩,這讓鳴謙心底的防線鬆動了。
它看上去沒有直接解決鳴謙的問題,其實它模擬的,正是鳴謙需要去直接面對同學的這種恐懼。
勞倫斯科恩博士在《遊戲力》這本書裡說:
“大多數孩子是沒有辦法處理他們的恐懼的,他們對自己所恐懼的事物總是一味躲避。孩子如果害怕蜜蜂,那他就不願意外出,如果怕水,就拒絕去游泳。碰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可能會十分懊惱,一氣之下甚至會強迫孩子去嘗試他們害怕的東西。
但是,孩子的恐懼仍然還留在原處。
但是,恐懼不是通過逃避就能去除掉的,我們只有面對它,才能消除它。如果大人可以發起一個與恐懼相關的、但是“好玩”的遊戲,那麼孩子就會發現,恐懼能夠被克服,自己也能從克服恐懼的過程中獲得自信。”
蘭海為什麼沒有讓鳴謙在第一次掰手腕時就贏了蘭海?
因為她深知那樣,鳴謙體驗到的只有膚淺的“成功”。
他依然沒有經歷從害怕的泥坑中,掙扎著自己站起來。
鳴謙需要的,是一次次體驗“害怕”,面對“害怕”。
因此蘭海鼓勵鳴謙,來,第二次。
鳴謙又輸了。
說實話看到那裡我是擔憂的,我怕鳴謙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嘗試了。
為什麼要讓鳴謙輸第二次?
因為重複了兩次的失敗,蘭海都在用實際情況告訴鳴謙,“你瞧,你擔心的那些嘲笑諷刺,是不是都不存在?別人只會認為:你看他多有勇氣,敢和那麼有力氣的人掰手腕!”
當孩子有機會體驗,原來失敗了沒有這麼可怕,無論怎麼失敗,我都是安全的、被接納,和被喜歡的。那麼失敗又有什麼值得害怕的?
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害怕失敗,請反思我們是否給他們提供了安全的、沒有隨意評判的環境。
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
鳴謙的勇氣戰勝了恐懼,他面對挑戰,跟蘭海掰了第三次手腕。
這一次,他贏了。
相信我們都能夠知道,第一次他就贏了,跟到第三次他才終於贏了。
這中間的心理過程是完全不同的。
鳴謙從這個過程中體驗到的突破,也是截然不同的。
科恩博士在《遊戲力》裡還說到:
“每一個孩子的恐懼,都有一個臨界點。當我們通過遊戲的方式,一步步越來越靠近,並且突破這個臨界點。這就是最終**這個恐懼的心理地點。”
所以,蘭海的第三步其實就是:一步步帶著孩子體驗恐懼,逐步靠近臨界點,最終突破它。
當恐懼假想敵越來越多,當勇氣越來越少。
如果我們假裝遺忘,逃避面對,就永遠失去了戰勝恐懼的機會。
而當我們越來越多地敢於面對,敢於體驗更多的恐懼,恐懼這個東西,它反而就溜走了。
“噹噹噹”敲黑板,劃重點的時間又到啦!
面對害怕,恢復勇氣的具體方法是:
1、具體明確地說出害怕。
2、體驗面對害怕的感受。
3、逐步靠近臨界點,最終突破它。
蘭海對鳴謙說的那句話,其實也是對所有人說的:
“害怕和恐懼是每個人都會有的。
但是我們要學會和恐懼一起相處。”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裡這樣寫到: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祝我們每個人,都能充滿勇氣地生活。
怎樣才能讓孩子變的懂事聽話,怎樣才能讓孩子變得聽話懂事
如何讓孩子懂事聽話?第一招,借第三者之口讚美孩子。第二招,用書信或日記與孩子交流情感。第三招,用溫和的語調交談。第四招,及時讓孩子知道錯在 第五招,巧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第六招,與孩子打成一片。第七招,一次只交待一件事。第八招,常常表達對孩子的信賴。第九招,只提有建設性的意見。第十招,不要指責遭到挫...
父母怎樣做才能讓孩子由自卑變得自信
自信的孩子,活潑開朗 敢於表達 勇於探索 自卑的孩子,怯懦退縮 害怕表達 不願交流!為什麼孩子們會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呢?也許很多人會說,是孩子的性格問題!事實果真如此嗎?自卑的真相 自卑,與童年期的養育方式有關。如果一個孩子,在嬰兒期總能得到養育者及時的迴應,那麼,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就會形成...
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週末生活更精彩呢?
朋友你好,最好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要自己玩的快樂就好啊,充實你自己的生活,每天都要保持好的心態,心情好比什麼都好啊 例如 聽 看電視劇 看漫畫 看電影 出去逛街 找朋友聊天 我覺得都不錯 開心就好 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並投身於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事的,只是有些人 發現了並認真去做好,而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