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已」的古文中有哪幾種解釋
2樓:平常心新號
已 yǐ
①《動》停止。《論語》十則》:「死而後~,不亦遠乎?」《勸學》:「學不可以~。」
②《動》完畢;完了。《蘇武傳》:「劍斬虞常~。」
③《動》**;消除。《捕蛇者說》:「可以~大風、攣踠、瘻、癘。」
④《動》罷了;算了。《馮婉貞》:「諸君無意則~,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⑤《副》已經。《察今》:「舟~行矣,而劍不行。」《垓下之戰》:「漢皆~得楚乎?」
⑥《副》隨後;隨即。《項脊軒志》:「庭中始為籬,~為牆,凡再變矣。」
⑦《副》太;過於。《五人墓碑記》:「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眾矣。」
⑧《介》通「以」。和「上」、「下」、「東」、「西」等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活板》:「五代時始印五經,~後典籍皆為板本。」
⑨《助》同「矣」。《論語》十則》:「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
【已而】過了不久。
古文中的與有哪些意思
3樓:至此丶無歸期
yǔ①《動》給予。《鴻門宴》:「則~一生彘肩。」
②《動》結交;交好。《六國論》:「~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名》朋友;同類者。《原毀》:「其應者,必其人之~也。」
④《動》通「舉」。整個;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連》和。《愚公移山》:「吾~汝畢力平險。」
⑥《介》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方,相當於「跟」、「同」等。《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歸?」
⑦《介》介紹比較物件,相當於「跟……相比」。《柳毅傳》:「洞庭之~京邑,不足為異。」
⑧《介》為;替。《兵車行》:「去時里正~裹頭。」
yù①《動》贊同。《中山狼傳》:「固君子之所不~也。」
②《動》參與;參加。《餚之戰》:「蹇叔之子~師。」
yú《助》表示疑問、反詰或感嘆,相當於「嗎」、「吧」、「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齊桓晉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聞~?」 br> 【與國】友好的國家。
【與手】施毒手殺之。 ~~~字典上的解釋,求採納!!
4樓:匿名使用者
◎ 與yú
同「歟」 [same as 「歟」]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
◎ 與yǔ
〈動〉(1) (會意。小篆字形,「
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 yú),共同抬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
(2) 同本義 [give grant;offer]
與,賜也,通作「與」。——《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 亞父。——《史記·項羽本紀》
(3) 交往;交好 [get along with;be friendly with]
孰能相與無相與。——《莊子·大宗師》。釋文:「猶親也。」
生與來日。——《禮記·曲禮》。按,猶交也。
(4) 獎賞 [reward]
上以功勞與,**戰;上以《詩》《書》與,**學問。——《商君書》
(5) 幫助;援助 [help]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戰國策·齊策》。注:「猶助也。」
匈奴壤界獸圈,孤弱無與,此困亡之時也。—— 漢· 桓寬《鹽鐵論》
(6) 隨從;隨著 [follow]
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國語》
(7) 合乎 [conform with]。如:與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與地(凡合乎地道者,則得地利);與天(凡合乎天道者,則得天助)
(8) 等候,等待 [wait]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9) 允許 [permit]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
(10) 交付,償還 [pay]
歲餘不入,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客奉將不給。——《史記》
(11) 親近 [be friend with]
公先與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 與yǔ
〈名〉(1) 黨與;朋黨 [clique]
與,黨與也。從舁從與。與聲。——《說文》
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史記》
群臣連與成朋。——《漢書》
(2) 盟國,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疆奪之地。——《荀子》
(3) 類;同類 [kind]
夫禮之立成者為飫,昭明光節而已,少曲與焉。——《國語》
◎ 與yǔ
〈介〉(1) 跟;和;及 [with;to]
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
孰與君少長。——《史記·項羽本紀》
與城為殉。——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 為,替 [for]。如:與我想想
(4) 離開 [from]。如:與世隔絕;與眾不同
(5) 對於;於 [to]
君之始入京也,與言皇上無權…君不之信。——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 與yǔ
《連》和;同 [and]。如:父親與母親;人群是何等興奮與激動;成與不成,在此一舉
◎ 與yǔ
〈助〉(1) 與多用於輕微的疑問。嗎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
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豈非士之願與?——《史記·蔡澤傳》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戰國策·魏策》
◎ 與yù
〈動〉(1) 參與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運·大同》
懷嬴與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與師。(與師,參軍作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5樓:魏嘉慕靖之
楚國有一個賣盾和賣矛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
」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鋒利,什麼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矣 和 也在古文中分別是什麼意思
6樓:思念de彼端
矣1.語氣詞,相當於現漢裡的「了」。
2.語氣詞,表示感嘆。
3.語氣詞,表示命令或請求。
也1.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
2.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
3.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
4.副詞,也(後起意義)。
古文中「羨」字有幾種解釋?
7樓:匿名使用者
1. 因喜愛而希望得到。
2. 有餘,餘剩。
3.姓氏。
相關古文:
羨,貪慾也。——《說文》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詩·大雅·皇矣》
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淮南子·說林訓》
羨長江之無窮。——宋· 蘇軾《前赤壁賦》
組詞:1、羨利xiàn lì :盈利
例句:這家公司這個月羨利頗豐。
2、豔羨yàn xiàn:十分羨慕
例句:她的生活令人豔羨。
3、稱羨 chēng xiàn:稱讚羨慕
例句:她的品德人人稱羨。
4、欣羨xīn xiàn:喜愛而羨慕
例句:眾諸侯無不欣羨。
5、歎羨tàn xiàn:讚歎羨慕
例句:道路觀者,嘖嘖歎羨。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8樓:風之文婷
一、「之」作代詞用
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例: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9樓:虛空忘我
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較多,用法也較複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動詞用的;區分起來也比較費勁。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與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
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其實,只要我們平時在學習中多思考、多總結,文言文的學習並不難
「你」在古文中有幾種說法,你,在古文中有幾種說法,比如 汝啊那些
說法有 爾 汝 女 彼 卿 而 若 等。汝 女 乃 是殷商甲骨文裡就有的,爾 而 若 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爾 汝 女 而 之間有表義差異。爾 與 我 配對,是第二人稱代詞的通稱形式。春秋時期諸侯會盟時用 爾 稱代對方,用 我 稱代己方。汝 女 與 餘 予 配對,是賤稱形式,含有鄙賤的意義。罵人或很不...
舉 在古文中有哪些解釋,古文中「所以」怎麼解釋?
向上託 向上伸 舉重 舉手 舉頭望明月。行動 動作 舉止 舉動 壯舉 一舉兩得。發起 興起 舉行 舉辦。提出 列舉 舉例 舉一反三 不勝列舉。推選 推薦 選舉 推舉 舉薦。全 舉國上下 舉世聞名。舉辦 j b n 舉行活動 辦理事業。舉,對舉也。說文 舉,擎也。廣韻 其堅不能自舉也。莊子 逍遙遊 舉...
焉在古文中幾種解釋,分別是什麼,焉在古文中的多種意思 焉,是什麼意思焉在文言文中的
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鳥形。本義 焉鳥 2 鳥名。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見蒼翠一林,其中則楮煙墨宇,椒櫪坎地,群焉胙充,飛而不舉。唐 黃滔 唐城客夢 黃鳳謂之焉 禽經 3 通 顏 y n 額。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荀子 非相 高亨雲 焉,蓋顏之借字。代 1 表示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