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還有把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況如下。
五更與現今時間比較表
夜間時辰 五 夜 五 更 時 間
黃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雞 鳴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2樓:匿名使用者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
★古代人用的時辰
時辰 ★成語:半夜三更
拼音:bàn yè sān gēng
解釋:一夜分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時。指深夜。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這船上是什麼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二更是兩點,四更是四點
古代幾更天是幾點
4樓:滑不溜溜手
古代和現代時刻對應表: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
00二更天:亥時 21:00 - 23:
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
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
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
00具體簡介:
一更夜從黃昏始 19-21點一更在戌時,稱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這個時候,人還在活動著。二更定昏人不靜 21-23點二更在亥時,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咣、咣——兩聲大鑼帶著兩聲梆子點兒,習俗上這就稱謂是「二更二點」。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經完全黑去,此時人們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23-次日凌晨1點三更在子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這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個時辰。這無疑是一夜中最為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
而傳說中的鬼,便在這個時候出來活動了。
四更1-3點四更在丑時,名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雖說,三更過後天就應該慢慢變亮,但四更仍然屬於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於是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就有賊人趁著這黑夜開始搗起了亂。所以四更也可稱為是「狗盜」之時。
五更3-5點五更在寅時,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俗話說:
「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一更夜從黃昏始 19-21點
一更在戌時,稱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這個時候,人還在活動著。
二更定昏人不靜 21-23點
二更在亥時,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咣、咣——兩聲大鑼帶著兩聲梆子點兒,習俗上這就稱謂是「二更二點」。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經完全黑去,此時人們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23-次日凌晨1點
三更在子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這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個時辰。這無疑是一夜中最為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
而傳說中的鬼,便在這個時候出來活動了。
四更1-3點
四更在丑時,名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雖說,三更過後天就應該慢慢變亮,但四更仍然屬於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於是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就有賊人趁著這黑夜開始搗起了亂。所以四更也可稱為是「狗盜」之時。
五更3-5點
五更在寅時,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
古代的五更天、二更天都是指什麼時候?
6樓:
較為精確地說,古代的五更天指:03:14-05:24,二更天指:20:45-22:55。
一、五更
五更是將一夜時間平均分為五份,每份一更。每更又分為五份,每份為一點。整更擊鼓,逢點鳴鐘。
因為晝夜長短的季節性變化,所以不同季節更點長度也是不同的。同時,一夜定義不用日出日落算,而用日落後二刻半到次日日出前二刻半這段時間。
其中100刻=1天,合1刻=14.4分鐘。
二、古代夜間時間劃分如下:
一更起18:36
二更起20:45
三更起22:55
四更起01:04
五更起03:14
曉起05:24
日出06:00
擴充套件資料:
1、古代夜間時刻別稱:
一更(初更)指戌時,稱為黃昏。
二更指亥時,稱為人定。
三更指子時,稱為夜半。
四更指丑時,稱為雞鳴。
五更指寅時,稱為平旦。
2、影響
古代中國社會使用「更」作為計時單位,大致為現代計時單位裡的2小時。儘管現今社會已經停用「更」這個計時單位,但現代語言裡依然會使用從「更」衍生出來的計時單位。現今的語言中經常會使用「黃昏」來代表一個地區的傍晚時份。
成語裡代表夜深的「半夜三更」(或倒裝成「三更半夜」)是從上述的「三更」演變出來的。「半夜三更」一詞於元代作家馬致遠的雜劇《青衫淚》和元代作家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裡首次出現。這句成語到現代依然被廣泛使用。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
7樓:熱愛健康生活的小米兔
古代的五更天:3點-5點;二更天:21點-23點。
舊時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19點-21點,戌時一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21點-23點,亥時二更,關門關窗,防偷防盜;23點-1點, 子時三更,平安無事;1點-3點, 丑時四更,天寒地凍;3點-5點, 寅時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
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擴充套件資料
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傳入中國,與十時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點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籌y點、x鼓y點、x更y點。x籌y點,反映了十時辰制在歷算中比十二時辰制更便於籌算。
鐘鼓樓授時,通常鼓聲為更、鐘聲為點。
古代城市實行宵禁,定時開門、關門,早晨開城門時間並不是太重要,因此人們通常會注意到相當頻繁的鐘聲;晚上關城門時間則需要關注(不注意就得睡城裡大街上),因此淨街鼓(起更)必然是關注焦點。注意點的差別,衍生了一個詞彙「晨鐘暮鼓」。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9樓:匿名使用者
凌晨3時至5時 五 更天
晚上9時到11時 二更天
10樓:紅髮與美酒
五更天是後半夜3時至5時
二更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11樓:匿名使用者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
——咚!」,「咚!——咚!
」;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
「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
——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
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
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時代的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四更天,五更天,是現代的晚上幾點鐘?
12樓:世界奇譚
十時辰制度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方式,把白天和夜晚各五分。農村有句俗語叫做「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啥意思呢?
13樓:八零後電影院
1、19:00-21:00為一更天,
2、21:00-23:00為二更天,
3、23:00-01:00為三更天,
4、01:00-03:00為四更天,
5、03:00-05:00為五更天。
古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四個班次,開班、三次**、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兩更之間的時間為2.4小時。戌初一刻為一更,亥初三刻為二更,子時整為三更,醜正二刻為四更,寅正四刻為五更。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描述時間主要參照顯而易見的天象、動物生物鐘和日常作息,比如雞鳴、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後來逐漸改用授時裝置讀數來描述,後來也逐漸給這些授時裝置讀數配上了五行。
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
「三更四點」究竟為何時,古時候的「三更四點」是現在晚上的幾點幾分?
12點36分 古時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三更四點是晚上12點36分。三更四點十二分是什麼時辰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等 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寅時03 00 04 59 古時候所說的三更天 四更天是指幾點?古...
古代是否有晒鹽的功能,古時候的鹽是怎麼晒出來的?
有,正是無棣碣石山附近的鹽民。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 天工開物 作鹹第五 記載 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這段記載中的 海豐 就是指明代山東省的 無棣縣 無棣 一名始見於 春秋左傳.嬉公四年 明初,因避明成祖 朱棣 之諱,改名 海豐 ...
古代的朝歌現在指的是什麼地方,古時候“ 朝歌” 是現在的哪裡啊?
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市區南部淇河邊。淇園是商朝的國家園林,還有三海子 摘星臺 鹿臺 淇水關 折脛河 三仁祠 箕子廟等歷史遺蹟。朝歌,是中國商王朝國都 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到了沬邑,武丁 武乙 帝乙 帝辛四個帝王以沬為都,商紂王執政時期將沬改為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