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否有晒鹽的功能,古時候的鹽是怎麼晒出來的?

2022-02-13 03:24:45 字數 5286 閱讀 5315

1樓:babyan澀

有,正是無棣碣石山附近的鹽民。

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 . 作鹹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這段記載中的「海豐」就是指明代山東省的「無棣縣」。「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左傳.嬉公四年》,明初,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諱,改名「海豐」,2023年又恢復無棣之名。

其中的「解鹽」係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產之鹽,解鹽質量居當時國內之首,屬「貢鹽」之列。無棣灘晒的海鹽質量與解州貢鹽相同,無棣製鹽水平可見一斑。

山東夙沙氏煮海為鹽,為華夏製鹽之鼻祖。

元太宗二年至元世祖二十三年(1320—1378)在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豐、海潤、海盈三處鹽場。明初海潤、海盈有煎有晒,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豐場率先易煎為晒,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的傳統制鹽舊工藝,被無棣人發明的新工藝所代替,使製鹽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無棣人對鹽業生產的貢獻功不可沒。

2樓:匿名使用者

有。是誰最先發明、採用海水灘晒製鹽呢?正是無棣碣石山附近的鹽民。

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 . 作鹹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

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這段記載中的「海豐」就是指明代山東省的「無棣縣」。「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左傳.嬉公四年》,明初,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諱,改名「海豐」,2023年又恢復無棣之名。

其中的「解鹽」係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產之鹽,解鹽質量居當時國內之首,屬「貢鹽」之列。無棣灘晒的海鹽質量與解州貢鹽相同,無棣製鹽水平可見一斑。

山東夙沙氏煮海為鹽,為華夏製鹽之鼻祖。周初封姜太公於齊「北

至於無棣」,據《管子》載:「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為鹽」。《史記》載:

「太公至國……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由此無棣鹽業日盛,西漢時渤海郡置鹽官。魏晉時鹽民在碣石山上修建鹽神廟(亦稱「鹽神祠」),因此碣石山又俗稱之為「鹽山」。

《魏書.地形》由此「鹽山神祠」的記載。《鹽山縣誌 》p108 :「隋開皇18年(598),以縣境東南近海處有一座山名鹽山,以山名改高城縣為鹽山縣。

鹽山(今山東無棣縣境內大山),古稱碣石山,春秋時改稱無棣山。山下有月明沽產鹽,山腰有鹽神廟,魏晉時稱鹽山。」

元太宗二年至元世祖二十三年(1320—1378)在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豐、海潤、海盈三處鹽場。明初海潤、海盈有煎有晒,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豐場率先易煎為晒,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的傳統制鹽舊工藝,被無棣人發明的新工藝所代替,使製鹽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無棣人對鹽業生產的貢獻功不可沒。

3樓:lin小伍

有 但古代無法採礦鹽 只有海鹽

4樓:匿名使用者

有吧,不然古人哪有鹽吃

古時候的鹽是怎麼晒出來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很早以前,一些動物就會時不時地去鹽鹼地裡舔舔地上的白粉末。後來,居住在海邊的人們發現,那些白色的晶體吃了會讓人精神煥發。於是,鹽就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了。

鹽的利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周禮》中的鹽人就是當時掌管鹽務的官職。漢代就設定了鹽官管理鹽稅。

歷代封建王朝都把鹽稅作為一種剝削和掠奪人民的方法,國外也是這樣。古代的不少民族,往往為了鹽而引起戰爭。公元98年,為了搶奪鹽的資源,日爾曼民族的哈脫和希連朋兩個部落之間發生戰爭,結果哈脫部落被滅絕了。

在鹽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很多次的演變,主要有以下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能吃就行。在這個時期,人們對於食鹽的組成基本上沒有標準,只要乾淨,苦味低些,是鹹的就可以了。

這種食鹽很多都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沒有經過其他處理,質量很差,其中還含有一些有害物質。

鹽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對含鹽的滷水或海水進行結晶後加工提煉獲得的。但是,真正食鹽的提煉方法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例如: 在四川自貢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續著古法制鹽的古井。從那裡我們可以瞭解到古代井鹽得製作方法。

? 煉製井鹽的工序繁多。

首先需要配滷,它的原料是滷水,分為黃滷和黑滷兩種,黃滷是種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鋇離子,用它煮出的鹽味苦而且有毒;黑滷則是一種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離子,也是種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那麼如何煉製出可以食用的井鹽的呢?

勞動人民發現要想把黃滷中的鋇離子和黑滷中的硫酸根離子去掉,只要把黃滷和黑滷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塊,這樣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澱(現代化學檢驗硫酸根的方法,硫酸鋇白色沉澱),然後把沉澱物去除。

之後,使用反串「滷水點豆腐」的方法,用豆漿來洗滷水,這樣可以使滷水渣淨水澄。由於滷水中有大量的雜質存在,這些雜質包括一些**離子雜質和固體雜質,它們影響了井鹽的質量和顏色,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於這些**離子反應產生能被過濾掉的沉澱,同時蛋白質的表面還有吸附作用,能吸附固體殘渣,所以加入豆漿不但能去除**離子,還能去除殘渣,可謂一舉兩得。

之後是煮鹽,為了縮短煮鹽時間,往往還在熬製過程中加入一種叫「母子渣」的渣鹽,其實就是種已結晶的成鹽,它能誘導鹽滷加速結晶。這樣就得到了潔白的結晶體--井鹽。

第二次:越白越好。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提煉鹽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人們對食用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標準是顏色越白越好,顆粒越細越好,純度越高越好,雜質越少越好。

第三次:健康第一。最近幾十年來,有大量醫學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量容易引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

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也逐步達成了共識,要避免對食鹽的過度攝入。專家建議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最好在5克以下,因此發明出低鈉鹽,在食鹽中新增鉀之類的替代物。當人們意識到通過在食鹽中新增各種微量元素,可以起到補充人體微量元素的作用時,就產生了健康平衡鹽。

如今,各種各樣的保健鹽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6樓:匿名使用者

將海水倒進一塊地板,讓太陽晒乾後敲散即成。

古人怎麼製鹽﹖

7樓:

人類最早是採集自然界存在的滷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滷水和岩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滷煎鹽。有天然滷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

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滷、煎鹽。齊管仲,實行「官山海」政策,即鹽由官民並制,產品全部由官府統一運銷。

漢代至明代,除隋文帝開皇三年到唐玄宗開元十年的年間,開放全國海灘、鹽井、鹽湖。雖然隋、唐之際,山西湖鹽生產已形成「墾畦澆晒」的新工藝,宋、元之際,福建海鹽生產已部分採用晒鹽法,但生產規模小,工具裝置簡陋,生產者之間只有簡單的協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狀態。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自貢鹽業已進入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2023年以後,黑滷井、岩鹽井、深層天然氣井的相繼開鑿,又為鹽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能源。岩鹽井自然溶浸通腔,一井注水,多井出滷,促成了有關井戶的聯合,大大促進了鹽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19世紀中葉以後,一些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其井礦鹽的鑿井、汲滷、製鹽,海鹽的納潮、制滷、結晶、收鹽、集運,湖鹽、礦鹽的開採,相繼採用了機械裝置,生產規模日益擴大。

2023年採用了蒸汽機車牽引汲滷,2023年天津漢沽鹽場採用了柴油機帶動水泵揚水,其他一些海鹽區也逐步開始採用機械,但發展緩慢。

8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滷。古代人工最早採製的鹽,可能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

宿沙氏其人,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用海水煮鹽,應當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後人也就將採製海鹽的發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鹽。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史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鹽池採鹽的歷史也許並不比海鹽晚。

現在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是說池鹽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東鹽池地處黃河流域,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應當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現在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晒,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

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洩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它。只是由於時代久遠,也就不易判定池鹽與海鹽發現的時序先後。

井鹽出現也許稍晚一些,依文獻記述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華陽國志》說是知天文地理、識水脈的李冰發明了鹽井開鑿技術。李冰在治水的同時,勘察地下鹽滷分佈狀況,鑿出了鹽井。

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鹽井畫像磚,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

古代採鹽之法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滷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風吹日晒,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滷,取滷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

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晒,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煎鹽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晒法,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晒鹽。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

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裝置,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晒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晒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滷水,再將滷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井礦鹽的生產分為採滷和製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滷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採滷法、自噴採滷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采用鑽井水溶開採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製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晒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幹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晒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海陸取滷,日晒火煎,煮海熬波,滷水成鹽。讓人頗費思索的是,煎鹽那樣費力,歷史上卻一直在採用這個方法。在西南有的井鹽區因為煎鹽,將周圍的樹木砍伐光了,不僅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最後也使得鹽井因缺乏燃料而停產。

當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鹽產區光照少,鹽工們不可能想到讓太陽來晒鹽。不過東部海鹽產區並不缺少光照,但晒鹽開始的時間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術問題。倒是池鹽的晒鹽技術出現很早,發展也很成熟。

可是這進步的技術,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時候影響到海鹽生產呢?

古代的恭酒,古時候喝什麼酒

古代的酒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漢昭帝時徵收酒稅,每升酒賣四錢,一斗酒是四十錢。九章算術 記載,漢宣帝時節,今有醇酒一斗,直錢五十 行酒一斗,直 紹興黃酒 古代女子婚嫁專用的,別名 女兒紅 古時候喝什麼酒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左右的米酒,發酵後過濾就是了。...

古時候讚美老師的詩句有哪些古代讚美老師的詩句有哪些

1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 2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杜甫 詠懷古蹟五首 其二 3 北虜壞亭障,聞屯千里師。杜牧 雪中書懷 4 天子號仁聖,任賢如事師。杜牧 雪中書懷 5 偶應非熊兆,尊為帝者師。劉基 題太公釣渭圖 6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古時候人的姓與名怎么區分,古時候人的姓與名怎麼區分

先秦分姓和氏 男稱氏 女稱姓 當然後來就模糊了。有些人也把氏當做姓 流傳到現代。先秦時期 普遍沒什麼名字 這個不表。明朝吧 比較典型。日常普通人稱呼是以姓及在家中的排行。比如我在家排行老三 見面一般就稱呼張三什麼的。乳名一般是長輩所用的 平常是不稱呼的。入學以後 老師就會給你取個學名 比較正式,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