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love美美的春天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
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體的眼部地位,所以稱作榜眼。北宋陳若拙並無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們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太祖以後,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指一連考了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
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又稱「魁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製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
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
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
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複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
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2樓:柳蜈
先說三元及第
三元及第:表示在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都取得第一名。事實上,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式。
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要參加秋闈的人需要先通過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通過考試後稱為生員,又稱為癢生,俗稱秀才。成為秀才才能參加鄉試,通過鄉試後稱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通過鄉試的舉人,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通過會試的貢士,通過後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在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
歷史上獲此殊榮的只有15人。就是:
(唐)崔元翰 河北定州人 (公元729—795年)
張又新 深州陸澤人 (生卒不詳)
武翊黃 字坤輿 ,官大理卿。工正書,長慶元年(八二一)白居易所撰唐張誠碑,為其所畫。《唐書宰相世系表》、《金石錄》。
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巨集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史上記錄其人其事甚少,然此人確係「連中三元」,吾在這裡為其正名。
(宋)孫何 蔡州汝陽人 (公元961一2023年)
王曾 山東益都人 (公元978—2023年)
宋庠 湖北安陸人 (公元996—2023年)
楊置 安徽合肥人 (公元1014一2023年)
馮京 廣西宜州龍水人 (公元1021—2023年)
王巖叟 山東臨清人 (公元2023年明經及第)
(金)孟宗獻 河南開封人 (生卒不詳)
(元)王宗哲 河北無極人 (生卒不詳) 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狀元。
(明)商輅 浙江淳安人 (公元1414—2023年)
黃觀 安徽貴池(1364—1402)
(清)錢啟(江蘇蘇州,生卒不詳)
陳繼昌 廣西臨桂人(1791—1849)
再說狀元、榜眼的由來
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又稱「魁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文人們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激勵著無數學子臥薪嚐膽、懸樑刺股、勇跳龍門。
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又別稱「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別稱鼎元。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唐朝的科舉考試結束後,要由主考官將錄取檔案交到門下省,再由門下省寫成狀子,呈報給皇帝恩准,這份狀子裡的頭名當時叫「狀頭」。這本是朝廷**在完成例行公事時使用的專用術語。
後來人們覺得「狀頭」太**,於是改稱「狀元」了。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體的眼部地位,所以稱作榜眼。
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3樓:沉落梧桐幾時別
三元及第:表示在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都取得第一名。事實上,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式。
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
出處:清·李漁《笠翁對韻》:「三元及第才千頃,一品當朝祿萬鍾。」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2023年)最後一次科考,凡2023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狀」,在這裡就是人們所說的黃榜或者叫「金榜」。排在首位的叫「狀元」。據記載:
「宋蘇老泉(蘇洵號老泉)曰:今進士三人之中,釋褐之日,天下望為卿相。不十餘年,未有不為兩制者。
是時,一甲無定額,不止三人,而以三人為貴。然未言一甲
二、三名為榜眼、探花。」就這個說法,張惟驤做案注:「《宋史》陳思讓傳,思讓子欽祚,欽祚子若拙,太平興國初進士,以第二人及第。
時號第二及第者為榜眼。又李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一甲三名,人稱三世。探花郎昭遘,宋初宰相李窻孫。
是宋初已有榜眼、探花之稱矣。丙寅孟秋惟驤又識。」由此可知,北宋時宋仁宗太平興國初年,已經有「榜眼」的稱號。
4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狀元)
1.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 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謝恩》:「狀元已下,到主司宅門下馬,綴行而立,斂名紙通呈。」 元 關漢卿 《陳母教子》第一折:
「學儒業,守燈窗,望一舉,把名揚。袍袖惹,桂花香,瓊林宴,飲霞觴,親奪的狀元郎!」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
「自從在上輩狀元公手裡造好了,直到現在, 周 家老是興興旺旺。」
2. 唐 時新進士, 宋 時廷試列一甲者,有時也稱狀元。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古稱狀元,不必殿試第一名。 唐 鄭谷 登第後,《宿平康里》詩曰:『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
』按, 谷 登 趙昌翰 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 周必大 有《回姚狀元穎啟》,《回第二人葉狀元適啟》。當時新進士,皆得稱狀元。
」按, 葉適 登 淳熙 進士,為第二名。參閱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三、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
3.喻在本行業成績最突出者。 李準 《參觀》:「 辛明修 是全國有名的大勞模,歷年來小麥豐產的『狀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bǎngyǎn
榜眼其名始於 北宋 初,當時殿試錄取的第
二、三名,皆稱為榜眼。後第三名稱「探花」,榜眼專指第二名。 宋 王禹偁 《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
「貨船東下 歷陽湖 ,榜眼科名釋褐初。」《明史·選舉志二》:「〔殿試〕分
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 北宋 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
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後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
tàn huā
探花1.看花。 唐 皮日休 《春雨》詩:「野客正閒移竹遠,幽人多病探花稀。」 宋 陸游 《初春探花有作》詩:「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2.猶採花。喻尋求女子的愛情。 明 陸採 《懷香記·掾房訂約》:「前日 春英 到寓所來說,小姐垂盼小生,要求相會。我想潭府深沉,難展探花之手。」
3. 宋 以後稱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三名。本於 唐 的探花使。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士人赴殿試唱名》:「伺候上御 文德殿 臨軒唱名,進呈三魁試卷,天顏親覩三魁,排定名姓資次……第一名狀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參閱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
5樓:蝸牛得快跑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三個級別全考第一叫「三元及第」。
基稱唐代已有,武則天試貢士於殿前,別其等第,門下例有奏狀,其居首曰狀頭,亦曰狀元。後亦稱殿元、鼎元。清趙翼《陔餘叢考.
狀元榜眼探花》:「世稱進士廷試第一甲三人為狀元、榜眼、探花。」清李調元《制義科瑣記.
三元》:「正統十年乙丑,商公輅由解元、會元捷狀元。終明世三元,公及黃觀而已。
先是文運獨盛於江西,故有『狀元多吉水,朝內半江西,』之謠。」參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分哪幾科,前三名分別叫什麼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 明經 進士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 明內算 明字等科,不 容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 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詩 書 禮 易 春秋 八股文 童子試 縣試 府試 院試 正式考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鄉試合...
科舉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歷史上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都有哪些人?
1 張又新 字孔昭,深州陸澤縣 今河北省深州市西舊州村 人。張薦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初應 巨集辭 第一,又為京兆解頭,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 狀元及第,時號為張三頭。2 武翊黃 字坤輿,河南緱氏 今河南偃師南 人。官大理卿。工正書,長慶元年 八二一 白居易所撰唐張誠碑,為其所...
歷史上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都有哪些人
中國古代的科來 舉制度中 源,有13人能夠連中三元,他們分別是他們是 唐朝的張又新 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 王曾 宋庠 楊寘 王若叟 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商輅 清朝的錢檠和陳繼昌。連中三元 一bai語源於封建社會科du舉考試製度。zhi科舉制度經過長 dao期演變和改革,逐步版固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