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或“中華”)一詞最早出現在哪部史書裡或哪篇文章裡

2021-08-05 23:50:32 字數 5622 閱讀 4160

1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詩經》

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或直接指京師(首都)。

例a.《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

例b.《大雅·民勞》首節:“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與第三節“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對文。

例c.《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西周人對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

例d.《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我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

例e.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指中原地區.

這裡的中國,已變成一個地域概念,且隨時代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充套件過程。西周初特指關中;到東周時,“中國”的涵義擴充套件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例a.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例b.《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例c.《晉書·宣帝紀》:“孟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其中“中國”指立國於黃河中下游的魏國),甚至把所統轄的地區,包括不屬於黃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稱為“中國”。

例d.《史書·天官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

例e.《資治通鑑》:與中國抗衡。

指華夏族居住的地區

例a.《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例b.《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例c.《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例d.《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

**之國,含有正統、正宗一類的褒義。

例a.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

例b.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更早,可能《左傳》上就有,只是“中國”這個詞的意思是中原地區的國家,而非現在的意思!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這個稱法是可以肯定的,至於有沒有史書記載我沒有查過

3樓:杜唐堯

尚書《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

“中國”(或“中華”)一詞最早出現在哪部史書裡或哪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一名,**古老。現在所見到的考古實物有西周的何尊,其銘文有“中或”一名,“或”是繁體國字的通用字,所以此尊是“中國”一名最早的實證。

5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1世紀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銘文記載了成王繼承武王遺志並營建東都成周的史實,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

6樓:門秀梅霜綢

漢語“中國”一詞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場合是不一樣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春秋時期的中國,只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

以後中國的概念逐步擴大,到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並且包括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國,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時已經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了。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漢民族所能夠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中原地區和中原王朝被稱為“中國”,不僅由於地域亦源於文化傳統,因為中原王朝建立之時間較早,經濟與文化具有較高水平,是所謂禮義之邦的華夏文化。一直居於四夷之上。此時,“中國”一詞擁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義,民族的意義要強於地域、文化的意義,且該詞的政治意味比較小。

自漢朝以後,“中國”一詞的語義發生變化,民族的意義削弱,地理和政治意義加強。所以,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後便以中國自居,比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

,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如:《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

“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突出這一現象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加明顯: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這裡的中國,政治意義明顯占強勢。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

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樑、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佔據中原的金國),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國。

直到清朝後期,“中國”一詞已經有著2023年的使用歷史,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不曾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從清朝後期開始,清朝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開始使用“中國”這個名稱,往往使用“中國”來稱呼自己。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成立,“中國”這一個稱謂正式成為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上的共同認知中,“中國”一詞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7樓:招金生蹉亥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百家的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8樓:鎖柔絢六韻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

中國名稱的**考證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

“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

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

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9樓:習義萬寄靈

有陶瓷的時候,就有"中國"~~~什麼時候有陶瓷???

中國 一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10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

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據,是202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

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

”)銘文的前面還提到“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可見是周成王時的紀錄。

在《尚書》的《梓材》一篇中,也記載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話:“皇天既會中國民越厥疆於先王”。

11樓:

主回答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

最早見於中國第一部官方史書——《尚書》的“梓材”篇中“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經把中國的人民和他們的土地託付給周朝的先王”。

擴充套件資料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三篇提到“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從漢代開始習慣上將漢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權稱為中國。

此時中國就不再僅僅指地理上的中原之國,更兼正統的涵義。“中國”一詞已經有著2023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

辛亥革命以後,2023年成立**,當時合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中華**",簡稱”中國“,至此中國才真正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2023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詞義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同時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

《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12樓:0o柳小兔

最早出現在西周。

國寶重器何尊2023年出土於寶雞,其造型雄奇,銅尊內膽底部發現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銘文,而其中“宅茲中國”(指天下之中)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根據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的論證,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據,是202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

“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銘文的前面還提到“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可見是周成王時的紀錄。

擴充套件資料

何尊(he zun,ritual wine vessel),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202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省洛陽市)之事。

尊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

6公斤。圓口稜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

體側並有四道扉稜。造型渾厚,工藝精美。

何尊的主要材料有銅、錫和鉛等金屬成分,三者所佔比例也不同。早期銅佔以上,有的錫僅佔有0.8%,中期錫、鉛比例分別為5-8%、1-6%,有所增加,晚期則以鉛替錫的趨勢更明顯。

何尊口圓體方,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稜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口沿下飾有蕉葉紋。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工藝精美、造型雄奇。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銘文,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

我要在國家的中心管理天下。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此器造型紋飾都有獨到之處,莊嚴厚重,美觀大方,主體感極強。

圓口方體,有四道大扉稜裝飾。

劉字最早出現在什麼朝代,中國一詞最早誰提出的?什麼時候成了所有朝代的代名?

據史書記載簡體的 劉 與繁體的 劉 通用同意,古代稱之為俗體字。最早出現在金代,遼以後的女真族王朝,大約在1115年,距今大約900年,簡體的 劉 這是明代工匠的習慣寫法,很多明朝遺址瓷器出現簡體的 劉 字,例如 明代建築清涼門一處城牆上發現刻有簡體字的這塊城磚的,簡體字為 劉 這些城磚上的銘文是這...

“法律”一詞最早出現在哪個社會,法律為什麼會出現?

法律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法理學所要 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對這個問題給予了科學的解釋。馬克思主義關於法律起源問題的分析和闡述也有一個逐漸深化和發展的過程。1872年5月至1873年1月,恩格斯針對蒲魯東主義者散佈解決工人階級住宅問題的資產階級慈善家的改良方案,撰寫了一組重要文章,先後發表在 人...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那本書中

端午 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人周處 風土記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從史籍上看,端午 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 風土記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由來的意義。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被稱為端陽節 五月節等!還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