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燒香是為了祭月,古代祭月不止燒香這麼簡單。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2樓:匿名使用者
此話說來話長,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的皓月觀賞拜祭,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唐代,這種祭月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到明,清朝已經和元旦齊名。
還有一個嫦娥奔月的傳說,………老百姓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3樓:喬大有
1、中秋節是傳承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以及古代秋收拜土地神的遺俗的相關習俗活動,也是祈求團圓的一種信仰活動。
2、燒香是禮拜神佛的一種儀式,也是為取其香氣或清雅而燃香的一種生活方式。此外,燒香也是一種生活情調,如焚香彈琴、焚香讀書,同時也可以辟邪祛妖、去穢除腥。
3、佛家認為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響。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空淨、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正定,證得自性如來。而且好香的氣息對人有潛移默化的薰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與善的方向發展。
4、佛家認為香能溝通凡聖,為最殊勝的供品。佛陀住世時,**們就以香為供養。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
5、中秋節之時正氣興盛,不至於燒香引出鬼,只要不過分地燒高香而浪費,注意防火,燒香的利益及功德還是較多的,既能隨順民俗,又可心情愉悅而自利利他。
中秋節去寺院上香行嗎?
4樓:玄心道人無塵子
可以的 中秋節 是農曆十五 可以去上香的
5樓:西土瓦新疆
可以的,初一,十五都是上香的好日子
6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是農曆8月15,一般道觀和寺廟裡都會有祈福法會,信男善女都可以去道觀拜拜玉皇、三清祖師爺和鬥姆元君,去罪消孽、得福歸家。福生無量天尊!或去寺廟給菩薩燒香祈福,恭敬三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唸佛一聲,福增無量!
在中秋節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有什麼習俗?
7樓:天天打醬油的醬油
說到中秋節想到的第一個就是月餅
一說起中秋節,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月餅,如果會製作月餅的話,則可以自己來做,這樣的月餅就不會像市場上的月餅那樣齁甜,而且也會比較乾淨衛生。中秋節的月亮是圓的,而月餅也是圓形的,象徵著團團圓圓。
中秋節的時候十一二個家人團聚的時刻,在中秋節我們要首先回到家裡面,見到自己的父母,這點是中秋節裡最關鍵的一個事情,如果你的工作比較忙,實在回不去的話,那麼至少也要打個**。
中秋節的時候一家人團圓在一起,大家看著窗外的明月。
中秋節賞月還有一些基本的小講究,我們在賞月之前應該沐浴更衣,帶著虔誠的心來賞月,這樣會給你帶來一年的順利,帶來家人的團聚,這是一份祝願和希望,所以我們秋高氣爽賞月的時候不要忘記哦。
吃月餅:月餅代表著團圓,吃月餅這是必不可少的中秋節專案。現在月餅的餡料繁複多樣。
燃燈:中秋節各地都有燃燈的習俗。小孩也會點燈籠過中秋。燃燈的規模可堪比元宵節。
賞月:這是最有代表性的活動了。中秋節時節的月亮明亮又圓滿,闔家聚在一起上月是很重要的習俗。在古代還要祭拜月亮。
猜謎:這個活動一般和燈籠同時出現,在燈籠上書寫謎語,讓人們去猜。猜對的有可能免費獲得該燈籠。
賞桂花、飲桂花酒:桂花中秋時節開放,人們喜歡在中秋節賞月、賞桂花。還會把桂花做成各種小吃,飲桂花酒
正所謂「中秋夜,月圓圓,人團圓」,作為一個闔家團圓的重要佳節,時至今日依然經久不衰,併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徵。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作為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又稱祭月節、月夕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
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祭月的習俗,秋夕祭月是一種比較隆重的祭祀活動。最開始的時候,「祭月節」定於秋分當日,後來才變更為農曆八月十五日。
農曆八月十五恰巧在秋季中間,所以古人將其稱為「中秋」,這其實也是中秋節,又稱為「仲秋節」的原因之一。
到了唐朝時期,中秋賞月習俗特別流行,所以賞月開始重於祭月,古老而又嚴肅的祭祀活動,最終演變成了獨具文化魅力的風俗。
「祭月」的歷史十分久遠,作為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
所以古代男女對禮儀特別慎重,「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也算是人們對禮儀尊重的一種表現。
8樓:親子週刊
[中秋節由來]中秋節怎麼過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來歷及傳統習俗冷知識介紹
9樓:我好餓
1.賞月
2.吃月餅
3.玩花燈
3.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的習俗
4.燃寶塔燈,主要流行在南方
5.拋帕招親,是山東等地區在中秋之夜的習俗6.祭月燒香斗,是上海中秋節的習俗
10樓:小女子不才
我們這裡的習俗就是女兒要回孃家去過節,要給自己父母送月餅,一家人也要一起吃月餅過節,當然也可以送餈粑,把餈粑炸了以後裹上糖吃,味道特別好
11樓:卞凌昳
中秋節吃月餅。月餅是月圓形狀,吃月餅是借月之圓寓意家人團圓、幸福的美好祝願。
12樓:丫丫
中秋賞月嘛,月圓就象徵著團團圓圓,一般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還有就是拿柚子來做花燈,在樓頂祭月
13樓:千曼鈮
中秋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 日期在農曆的8月15日,中秋節有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人們把月餅寄寓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14樓:七號
首先,吃月餅是一定有的。然後就是中秋十五,看月亮嘛,有說好像在這一天的月亮底下穿線,然後一輩子都可以把線穿過去。就是這種傳說
15樓:鎖玥
我是北方的,中秋的時候到了我們都會一家人吃團圓飯,然後吃月餅,還有一些水果,或者出去賞月
中秋節可以燒香嗎?
16樓:特特拉姆咯哦
可以的。中秋節本有燒香傳統,在拜月的時候上香是最好的。民間傳說的嫦娥、吳剛等神仙,佛教中的月光菩薩,傳說都是在月中的。香供菩薩及神靈,功德無量。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17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1、中秋節是傳承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以及古代秋收拜土地神的遺俗的相關習俗活動,也是祈求團圓的一種信仰活動。
2、燒香是禮拜神佛的一種儀式,也是為取其香氣或清雅而燃香的一種生活方式。此外,燒香也是一種生活情調,如焚香彈琴、焚香讀書,同時也可以辟邪祛妖、去穢除腥。
3、佛家認為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響。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空淨、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正定,證得自性如來。而且好香的氣息對人有潛移默化的薰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與善的方向發展。
4、佛家認為香能溝通凡聖,為最殊勝的供品。佛陀住世時,**們就以香為供養。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
5、中秋節之時正氣興盛,不至於燒香引出鬼,只要不過分地燒高香而浪費,注意防火,燒香的利益及功德還是較多的,既能隨順民俗,又可心情愉悅而自利利他。
中秋節沒有燒香只有蘋果和月餅可以嗎?
18樓:遠巨集
可以的。
中秋節本有燒香傳統,在拜月的時候上香是最好的。民間傳說的嫦娥、吳剛等神仙,佛教中的月光菩薩,傳說都是在月中的。香供菩薩及神靈,功德無量。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19樓:心悟特效
中秋節只有蘋果和月餅可以的,中秋節瓜果種類很多,月餅也有多種,其實沒過多的講究,開心就好。
20樓:來自大覺寺明眸皓齒的長春藤
中秋佳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有蘋果和月餅就可以了。
21樓:本真一點
我們保持一顆平和愉悅的心態。即使是粗茶淡飯,過節都可以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2樓:冬夏
當然可以,如果你喜歡
中秋節為什麼叫中秋節,為什麼中秋節叫中秋節?
在我國周代已有 中秋夜迎寒 秋分夕月 拜月 的活動 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 秋報 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
中秋節為什麼要送禮,中秋節都要送禮嗎?
中國是禮儀之邦,送禮之風自古有之。中秋 最早出現在 周禮 一書中,周代已有 中秋夜迎寒 的活動,盛行於唐朝,明清時成為與元旦齊名的節日之一。故事有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中秋節送禮 送領導。中秋節可以帶著中秋禮品看望上司,感謝上司對自己的幫助。當今社會人際關係很重要,跟領導關係處理好了,有利...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因為這是我國遺傳下來的一種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含義。中秋月餅,是一種繼承文化的表現。聽過嫦娥奔月的故事麼?吃月餅是為了紀念嫦娥。這是一項優良的傳統習俗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關於中國人中秋節吃月餅的記載,在北宋前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