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樂學姐
作品引用了白居易的《長恨歌》詩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2樓:緙絲
是《瑣記》作品引用了白居易的《長恨歌》詩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3樓:匿名使用者
《瑣記》,包含引用的那段內容如下:
畢業,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畢業,卻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幾次桅,不消說不配做半個水兵;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洞,就能掘出金、銀、銅、鐵、錫來麼?實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沒有做「工慾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的那麼容易。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鑽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所餘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
《長恨歌》中最經典的一句詩是什麼?
4樓: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此句為全詩
中的點睛之句,且之今多為人傳頌。
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全篇分為三部分:開篇至「驚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詩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來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並講述了由此帶來的荒政亂國的情形及安史之亂的爆發;
第二部分從「九重城闕煙塵生」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共四十二句,寫楊貴妃在馬嵬驛兵變中被殺,以及此後唐玄宗對她的思念; 「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尾,是全詩的最後一部分,講道士幫唐玄宗到仙山尋找楊貴妃。
擴充套件資料
《長恨歌》一出,關於其主題,便成為歷來讀者爭論的焦點。觀點也頗具分歧。大抵分三種:
其一為愛情主題。是頌揚李楊的愛情詩作。並肯定他們對愛情的真摯與執著;其二為政治主題說。
認為詩的重點在於諷喻,在於揭露「漢皇重色思傾國」必然帶來的「綿綿長恨」,譴責唐明皇荒淫導致安史之亂以垂誡後世君主;其三為雙重主題說。認為它是揭露與歌頌統一,諷諭和同情交織,既灑一掬同情淚,又責失政遺恨。究竟如何,還需從作品本身去分析。
寫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觀上是同意陳鴻的「懲尤物、窒亂階」之說的,後來在《新樂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還重複強調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題,明確宣揚**之為害,但是又承認「人非木石皆有情」,**是消滅不了的,所以解決問題的途徑只好是「不如不遇傾城色」。
但在《長恨歌》的實際寫作當中,他又服從了民間愛情故事所表達的人類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慾望。這樣,整個故事便具有了更為深刻複雜的涵義:既寫了真美,又寫了真惡,並將兩者直接聯絡在一起;《麗情集》本《長恨歌傳》有一段話:
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惡。」李延年歌曰:
「傾國復傾城。」此之謂也。
這段話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對這一 問題的最後思考。白居易寫作《長恨歌》時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不因為「甚惡」而抹煞「甚美」。
儘管其主題最後似偏離了對「甚惡」的譴責,但「甚惡」內容本身畢竟沒有被抹煞,反過來又豐富了「甚美」的涵義。
參考資料
5樓:墨墨
我只知道白居易的,最經典的就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還有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都挺出名的
白居易的《長恨歌》第一句是什么,白居易的《長恨歌》第一句是什麼?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 長恨歌 的第一句 漢皇是指漢武帝劉徹 當年他也是迷戀女色 金屋藏嬌就是說他啊 這裡用他借指唐明皇李隆基 畢竟但是還是唐朝 有避諱的直接說會出事的 白居易想必不會冒此風險吧 呵呵 為了你的問題 我專門去查了唐詩300首 漢皇重色思傾國 是有典故的。漢書 外戚傳 ...
《長恨歌》中的楊玉環與唐玄宗人物形象
一 人物形象 長恨歌 成功的塑造了楊貴妃和唐玄宗兩個人物形象。1 在描寫楊貴妃的時候,並沒有正面去寫她的美貌,而是通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些側面的描摹,把她的形象展現出來。對於她的死也只用了 宛轉蛾眉馬前死。一筆帶過。2 在描寫唐玄宗對楊貴妃的相思之情...
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從春遊夜專夜怎麼理解
恨,感覺詩中 憾 的成分比較大 古人常說 以。為恨事 讀來多不是咬牙切齒的恨法多是 深以為憾 的感覺 白居易的 長恨歌 多讀幾遍也是這樣的 此恨綿綿無絕期 重點讀讀 綿綿 無絕期 多的也說不上來,只是個人感受 長恨歌 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 806 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 今陝西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