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出現最早的對聯是什麼,又由何人所作

2021-12-21 05:17:50 字數 5575 閱讀 7918

1樓:匿名使用者

後蜀主孟昶(919—965)

春 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2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在唐詩中有許多對聯,但對聯成為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元964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 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 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對聯。

3樓:匿名使用者

它的起源同駢體文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駢體文由漢代曹植開其先河,至南朝梁陳趨於成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其特點是文辭用偶,兩兩相對,務諧音以成韻,必修辭以達遠。

有學者說,對聯是“駢文的後裔”,是頗有見地的。唐初形成的律詩,句式對仗工整,與對聯的寫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後興起的律賦,更強調音韻和諧、對仗工整。

這些詩作中的許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對聯。不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

三、四兩句,第

五、六兩句都必須相對,這種詩體從唐代到現在,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沿用。對聯就是從律詩為代表的對偶文體中派生出來的。所以也可以說,對聯是唐初律詩、律賦的衍生品。

從對聯的發展史看,它萌芽於律詩之前,發展於律詩之後,鼎盛於詩詞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國的對聯,據說最早出現的便是春聯。而春聯則是從“桃符”轉化而來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對聯,據說最早出現的便是春聯。而春聯則是從“桃符”轉化而來的。桃符產生在秦代前後,在兩塊深紅色的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或畫上兩個神像,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

隨著駢文的出現和律詩的定型發展,“桃符”也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產生了題寫兩句對偶的“桃符詩句”,這便是對聯的最早雛形。對聯究竟是產生於何時何人之手,眾說紛紜。但有譚嗣同考證,南樑時代的文學家劉考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

“閉門罷慶弔,高臥謝公聊。”其三妹令嫻續曰:“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

”這雖是詩,但語句皆為駢儷,又題在門上,故堪稱對聯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來大家都認為是創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5樓:睢寧一指禪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公元964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 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 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下了: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

這就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對聯的歷史由來

6樓:哎_又見落葉

1、起源

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記載,後蜀廣正二十七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

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2、發展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對偶、排偶(駢偶)、律偶。

7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8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又稱楹聯,是懸掛或貼上在牆壁和楹柱上的聯語。究其歷史,源遠流長,它的起源同駢體文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駢體文由漢代曹植開其先河,至南朝梁陳趨於成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其特點是文辭用偶,兩兩相對,務諧音以成韻,必修辭以達遠。有學者說,對聯是“駢文的後裔”,是頗有見地的。

唐初形成的律詩,句式對仗工整,與對聯的寫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後興起的律賦,更強調音韻和諧、對仗工整。這些詩作中的許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對聯。

不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

三、四兩句,第

五、六兩句都必須相對,這種詩體從唐代到現在,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沿用。對聯就是從律詩為代表的對偶文體中派生出來的。所以也可以說,對聯是唐初律詩、律賦的衍生品。

從對聯的發展史看,它萌芽於律詩之前,發展於律詩之後,鼎盛於詩詞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國的對聯,據說最早出現的便是春聯。而春聯則是從“桃符”轉化而來的。

桃符產生在秦代前後,在兩塊深紅色的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或畫上兩個神像,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隨著駢文的出現和律詩的定型發展,“桃符”也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產生了題寫兩句對偶的“桃符詩句”,這便是對聯的最早雛形。對聯究竟是產生於何時何人之手,眾說紛紜。

但有譚嗣同考證,南樑時代的文學家劉考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閉門罷慶弔,高臥謝公聊。”其三妹令嫻續曰:

“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這雖是詩,但語句皆為駢儷,又題在門上,故堪稱對聯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來大家都認為是創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對聯講究煉字煉意,對聯作者要用精煉的文字,巧妙的構思以及畫龍點睛的手法,創作出感情豐富、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意韻濃郁的作品。因而,對聯能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給人啟迪。自從對聯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後,由於其精粹的特點,便像長了翅膀一般,從士大夫那裡飛向民間,深入千家萬戶,它既像“陽春白雪”,也像“下里巴人”。

正因為它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與極強的生命力,千百年來,“對聯熱”經久不衰,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欣賞、所喜愛,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魂寶,堪稱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由於對聯一般是用古典藝術語言造句和修辭的,所以它典雅、精煉、優美,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魅力奇妙。同時,它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或狀物寫景,或詠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敘懷,或揚善抑惡等。

此外,它又是與書法揉和在一起的綜合藝術,兩者相互映襯,更顯出一種神祕飛動、瑰麗典雅的藝術美。

許多對聯不但與詩詞同樣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審美意義,而且能贏得更多的讀者,更富有廣泛的使用價值。在過去,歷代皇帝殿試進士,選拔狀元,常用對聯;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題贈要用對聯;遊覽名勝古蹟,也會即興題聯。到了現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聯的使用更為廣泛,民間歲時節令,升遷新居和喜事慶典或行業開張,以及現在的酒店茶亭、書院店堂、樓臺亭閣等無不使用對聯,正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我們廣大農村都喜歡貼春聯。春節到了,春天來了,在廳堂或門前掛上一幅醒目的對聯,心情就是不一樣。

對聯這一獨特的藝術文體,從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聯林奇珍和趣聞軼事,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寶,是一種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藝術。在現實生活中,對聯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真正是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所以:

對苑民間增異彩;聯花園裡溢奇香。

9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漢族傳統文化瑰寶,春節時掛

的對聯**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

中國的第一幅對聯的作者是誰,內容是什麼?

10樓:飛雲流瀑

關於“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說法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孟昶撰

孟昶所書的這副對聯是題寫在桃符上的。題桃符乃古時風俗,元旦(即今春節)那天用桃木板寫上傳說中的“神荼”、“鬱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驅鬼避邪。據《山海經》記載,傳說神荼、鬱壘兄弟倆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樹下,這桃樹曲蟠三千里,萬鬼出沒於東北方的鬼門。

神荼、鬱壘見有惡鬼,便把他們綁去喂虎。於是自春秋戰國以來,人們便將神荼、鬱壘視作“衛凶”的“門神”。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題寫了對聯後,桃符就由原來驅魔除鬼的字牌,變為作者用來表達某種主題思想的一種特殊文體,這便是“春聯”的開端。

一般認為,聯語始於五代的後蜀。

關於此聯,有四種說法:

《古今詩話》雲:“昶子善書禮,因取本宮冊府書雲:‘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一聯,文學於茲萌芽。

”按此說,則聯語為“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黃修復《茅亭客話》所載同此。

《洛中記異錄》雲:“孟蜀於宮城近側,置一策勳府,時昶之子喆居之。昶以歲末自書桃符雲:

‘天降餘慶,聖祚長春。’喆拜受,置於寢門之左右。”按此說,則聯語為“天降餘慶,聖祚長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談苑》雲:“辛寅遜仕偽蜀孟昶,為學士。王師(注:

宋軍)將致討之前歲歲除,昶令學士作詩兩句,寫桃符上。寅遜題曰:‘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按此說,則聯語為“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作者乃辛寅遜。

《宋史·蜀世家》則雲:“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雲: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此說聯語與《談苑》說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遜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檮杌》所載同此。

明清以來,一般都採最後一說。“末年”,乃孟昶“歸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從這時起,過春節貼聯語,漸成一種民間習俗。

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足以證明這一點。

這副對聯的含義是什麼呢?

從字面上看,“納”即“享受”;“餘慶”,舊指“先代的遺澤”,《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上聯的大意是:

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聯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這樣看來,此聯只不過是迎春祈福之辭,沒有什麼新意。

嚴格說來,此聯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儘管人們都認為它是迄今所見記載最早的聯語,但它如此出名,並非由於它是首創,更不是因為藝術水平高,而是宋人認為它是讖語,預示了宋將滅蜀。

公元964年春節,孟昶作此聯,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兵統一了後蜀,將孟昶等擄走,同時委用了一個名叫呂餘慶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後蜀的都城)的地方長官。另外,宋太祖已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將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為“長春節”,即所謂“聖節”。孟昶降宋之時,正是宋太祖誕辰之日。

這種情況與聯語是一種巧合,還是預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過,孟昶寫下的這副春聯在我國對聯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卻是無可否認的。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 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 它已經比較複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彙,包括名詞 代名詞 動詞 助動詞 形容詞...

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是什麼呢,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是什麼?

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 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 兵學聖典 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孫子兵法 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

我國已知最早的文字是什麼?出現於什麼時期?其歷史地位如何

甲骨文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與今天的漢字有著淵源關係。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刻 書 在龜甲 獸骨上的文字。1899年,京城古文字家王懿榮因病偶然在中藥 龍骨 上發現帶字的甲骨。憑著古文字家的敏感,王懿榮對 甲骨 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這裡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