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時,為何朱棣身邊少有叛徒,而建文帝大臣卻紛紛投降

2022-01-08 10:01:39 字數 5184 閱讀 3113

1樓:看看可否改變

靖難之役,是一段很神奇的歷史,為什麼呢?因為朱棣竟然以藩王身份,去對抗強大的**勢力,最後還成功了。後來明朝有幾位藩王效仿他,可是都失敗了。

朱棣為老朱家子孫開了個壞頭,卻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這長達四年的戰爭中,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明確瞭解到為何朱棣會贏,建文帝會輸。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就是靖難之役時,朱棣身邊少有叛徒,大家都忠心耿耿,即使是跟著他去「造反」。而建文帝身邊的大臣,卻紛紛選擇投降,並沒有堅持與皇帝一條心。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先從朱棣這邊來分析,看看為什麼大家對他都如此忠心,理由如下。

一、朱棣有軍民基礎

朱棣出生的時候,父親朱元璋還在和陳友諒爭天下。甚至在他出生當天,由於軍情緊急,朱元璋連兒子都來不及看一眼,就趕往前線指揮作戰了。所以朱棣從小,就是在戰火中長大的,直到戰爭結束,朱元璋準備第二年登基了,朱棣才與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即位後,認為這個天下還是要靠子孫來守,於是將兒子們分封為藩王,其中朱棣為燕王,封地在北平。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由於從小耳濡目染,所以他到了藩地後,很快組建起一支強勁的部隊,在這裡紮下根基。

在他就藩期間,勢力不斷擴張,還有兩次成功北伐的經驗,甚至曾招降元太尉乃兒不花。跟著這樣一位強悍英明的領導,論誰都捨不得離開,跟著燕王有肉吃。

二、朱棣有起兵理由

太子朱標去世後,按理來說,朱元璋次子朱樉是最有希望被立為太子的。但在朱元璋晚年,次子朱樉、三子朱棡接連去世,朱棣就成為最年長的皇子。但朱元璋完全沒管那麼多,直接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已經讓朱棣心中很不滿了。

更沒想到的是,朱允炆一即位,就迫不及待開始削藩,先後處置了五位叔叔,手段又快又狠。誰都知道,朱允炆最終的目的是朱棣,於是在姚廣孝的勸說下,朱棣決定起兵靖難。

朱棣起兵名義上是「清君側」,實則「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身邊的人仍然不會背叛他,這是因為朱棣起兵,完全是被朱允炆逼的。朱允炆才是不念親情,殘忍弒叔的「反面人物」,朱棣反而能得到支援。

三、朱棣是位好領導

朱棣就算個人能力再強,要想推翻侄兒,也得靠士兵為他賣命。而要想大家死心塌地為他賣命,就必須要與下屬打好關係。

就好比有一次,一位士兵在行軍途中病倒,情況很嚴重。朱棣知道後,立刻叫人將其放在自己的備用馬匹上,並送回去**。有的將領認為這樣不妥,畢竟朱棣身份貴重,他的馬怎能讓小兵騎。

但朱棣卻說:「人命比馬重要,救人是我應盡之責。」

試問他這樣的舉措,被別的士兵看到後,還不被供到天上嗎?果然,這件事很快傳遍軍中,後來士兵在打仗時就更加賣力了。至於背叛朱棣之事,不存在的。

四、朱棣深諳權謀之術

建文四年,眼看朱棣就要打到南京城,情急之下,建文帝先後派了三撥人去談判。

第一次是朱棣的堂姐慶陽公主,朱棣知道堂姐心軟,於是一見到她就失聲痛哭,然後對她說:「此奸臣欲姑緩我,以俟遠方之兵耳。」

言下之意就是我這都是被逼無奈,而且我並無野心,只是要剷除奸臣,我不這樣做,死的就是我。慶陽公主向來與朱棣感情深厚,她自然不忍見到他去送死,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第二次是大將軍李景隆和茹瑺等人,對於這些人,朱棣知道要展現自己強悍的一面,一來讓他們知難而退,二來讓其明白「識時務者為俊傑」。於是朱棣對他們說:「皇考已分封,今割地何名?

公等歸奏上,但奸臣至,我即解甲謝罪,退謁孝陵,歸奉北藩。」

大意還是說,我不是要造反,我只是要除奸臣。而且皇考(指朱元璋)已經分封過了,如今割地又有什麼用呢?只要奸臣被剷除,我立刻退兵回北平,老老實實不再出來。

他真的摸透了李景隆和茹瑺的心理,結果回去後,李景隆就開始動搖。後來朱棣入南京時,茹瑺更是第一個建議他登基的,《高祖實錄》記載:「及燕王入南京,召瑺,瑺首勸燕王即帝位,是為成祖。」

第三次是朱棣的兄弟谷王朱橞、安王朱楹,《明通鑑》記載:「上覆遣谷王橞、安王楹等往,王卒不奉詔,唯與諸王相勞苦,宴罷遣歸。」

就是說朱棣盛情款待了兄弟,然後向他們訴苦,同時安慰他們有多不容易,接著派人將他們護送回去。

比起建文帝狠心清算叔叔,朱棣這樣做,讓谷王和安王瞬間感到很難過。自己代替侄兒來談判,可是成功後,侄兒下一個會不會就拿自己這個藩王開刀呢?於是回去後,谷王就和李景隆商量投降,最終二人開啟了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城。

看了為何朱棣身邊少有叛徒的理由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建文帝大臣要紛紛投降了。朱允炆固然是位仁慈的帝王,但他對叔叔們下手太狠了。雖然削藩沒有錯,可錯在他太過心急。

這些叔叔都對明朝有貢獻,他二話不說就將他們削爵囚禁,實在令人心寒。

另外,他一味只聽黃子澄、齊泰這些人的話,這些人雖然飽讀詩書,卻毫無政治經驗,空有忠心卻沒有能力。他聽了黃子澄的話,讓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可當李景隆連吃敗仗,群臣都請求處死他時,朱允炆非但不追究,反而還下旨安慰李景隆,這讓群臣怎麼想。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建文帝並非明主,既然朱棣也是老朱家子孫,那麼誰當皇帝不是當呢。事實上朱棣對於投降的大臣,大多都很寬容。就好比他即位後,就讓茹瑺仍任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並且封他為忠誠伯,食祿一千石,終其一生不改。

所以說為人君者,光有仁慈是遠遠不夠的。不僅如此,在關鍵時刻,仁慈甚至會成為致命弱點。而在其手底下的人,除非像黃子澄等頑固迂腐,不然都會明白「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

2樓:體壇剖析者

朱棣行事比較小心謹慎,建文帝比較迷糊。朱棣是一個心思細膩,治軍嚴謹的人,他賞罰分明,手下的人都想立功,不想被處罰,建文帝作為帝王,給大臣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很不舒服。

3樓:風逸安

朱棣有軍隊基礎和作戰經驗,他有正當的起兵理由,他懂得權謀之術;建文帝信任幾個沒有能力的書呆子,做了許多錯誤的決策,身邊的人都知道他不是明智的君主,就不再跟隨他了。

4樓:伏浩利

因為朱棣注重謀權和掌控人心,所以,大臣很害怕他,怕站錯隊給他清算,而建文帝是已經日落西山了

5樓:職場導師陳老師

這是因為本身朱棣就是一個能力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而且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所以非常的有威信,下屬也特別的敬重他,還注意問,只是一個毛頭小孩沒有任何的治理國家的能力,所以他的一些大臣根本就對他不抱任何的期待,也根本不敬重他。

6樓:你真的很好嗎

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朱棣是一個非常有實力和智慧的人,而且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都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他確實是一代明君,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建文大帝的大臣們都紛紛投降。

明朝靖難之役中,為何朱棣軍中少有叛徒,而建文帝的大臣卻投降居多?

7樓:高中陳老師

當然是因為利益關係了,當時的建文帝正在削藩,是不利於內部團結的,大部分勢力都倒向了朱棣,因為朱棣是不會削減他們手中的勢力的;還有朱棣優秀的能力導致人們都原因投靠他。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當年因為朱元璋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朱棣拿著刀來搶奪自己的江山。就這樣朱元璋就對朱棣有很大的意見,最後朱棣自己為了擺脫朱元璋不喜歡自己的困境,要求去鎮守邊疆。朱元璋一直到死還想殺死這個兒子,但是朱棣一直不肯和朱元璋相見,最後也沒有說殺成,留了朱棣一條命。

建文帝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朱標的兒子,屬於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元璋對這個孫子是愛屋及烏,知道孫子的能力不行,便把朝中有大勢力的功臣全部去除掉,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大臣來輔佐建文帝。

建文帝上位後就聽從身邊謀臣的建議,對一些王公大臣進行削藩,削藩是對王公大臣是非常不利的,相當於是將王公大臣嘴巴里的肉,往外撬,肯定是難上加難。就這樣建文帝的人心失去大半,當朱棣開始和自己對抗的時候,建文帝已經失敗一半了。建文帝自己本身的領導力就是非常弱的,加上朱棣優秀的領導力和作戰能力,建文帝的勝算是非常小的。

朱棣這個人又是一個非常會玩弄心計的人,他有著幾乎所有名將應有的素質,他有著極高的軍事天賦,也很會操控人心。朱棣深知造反的風險之大,要想屬下這幫人死心塌地的為他賣命,必須要把「交情」處好。只有大家從內心信任你、愛戴你,那麼這支軍隊才能有勝利的可能。

朱棣的能力和建文帝的能力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建文帝只是一個被朱元璋安排的一個君王,並沒有多少能力,反正都是為老朱家打工,還不如找一個能力較強,自己有更大利益的君王來效力。

8樓:善良的

因為軍中的人都知道朱棣是在造反,即使他們投降了朝廷也有可能被朝廷殺頭,不如跟著朱棣圖個富貴。建文帝的大臣投降的居多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朱棣已經勢不可擋了,不如早點投降圖個富貴。

9樓:匿名使用者

朱棣軍隊中,大部分都是隨朱棣一起征戰過的,就算背叛,也得看建文帝敢不敢收呀。。

但建文帝的大臣中,除了幾個貼身文官之外,其他人基本上全都是朱元璋時期的。對於誰當皇帝,他們都只是一個打工仔,反正只要皇帝姓朱就行了。出於這樣的心理,在朱棣打勝之後,自然投降的居多了。

反正只要投降,朱棣也不太可能殺他們,皇帝也要有**來幫他治理江山。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因為朱棣在當時是非常的聰明,問武雙全,對於自己的部下,都是重情重義的,所以在他的身邊很少有叛徒,而建文帝正好與他相反

11樓:月下滿燈

朱棣的手下都是長期跟隨朱棣的,他們跟隨朱棣打江山,不大可能叛逃,而朱允炆根基不穩,有的臣子投機倒把,選朱棣正營不可避免。朱允炆不是沒用的皇帝,但是朱棣卻比他更優秀

12樓:匿名使用者

事實證明,朱棣是個好皇帝。aqui te amo。

13樓:橫刀立馬

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價值觀變了,叛徒多了

14樓:湧端利

就像現在的人對親人可以肆意發脾氣

15樓:搖曳生姿的薔薇

在明朝,朱棣屬於造反,一參加基本沒有回頭路,而建文帝的大臣投降就可以活,不投降只能死,人總是怕死的。

靖難之役佔據優勢的建文帝,為什麼會敗給處於劣勢的朱棣?

16樓:在天龍寺彈奏小夜曲的天河石

因為建文帝性格比較優柔寡斷,對於自己的親叔叔,朱棣比較寬容仁慈,所以導致他最後會敗給朱棣。

17樓:活在瓜裡的籽

朱棣手下謀士當時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以迅速行動直趨金陵,金陵勢弱無備,必可成功。於是朱棣決定躍過山東,直搗金陵。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

之後就把京城攻陷了,之後就自不必說。總體來說,就是南軍輕敵,判斷失誤,讓朱棣鑽了個空子。

18樓:

因為建文帝的心地要仁厚一些,他幾次有機會殺掉叔叔朱棣卻有意放過了他,導致最後被狠心的朱棣反殺了。

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地方軍為何能打敗朱允炆的朝廷軍

首先我們都知道,朱棣非常擅長領兵作戰,跟朱元璋比起來甚至有過之而不及,而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子,並且年紀也沒那麼大,沒有太多軍隊指揮的經驗,更沒想到自己的舅舅會來打自己。朱棣的軍隊平時訓練有素,且一直處於戰鬥中,作戰經驗豐富,而朱允炆的朝廷軍軍隊養尊處優,毫無鬥志,因此在當雙方較量中,朱棣完勝。因為當時...

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標的子女最後結局如何

靖難之役後,朱標作為失敗方子女的結局並不好,一開始只是幽禁,後來全部被髮配。朱標的女子女最後慘遭朱溫的殺害,因為朱溫害怕他的子女有造反之意。朱標的兒女後來被朝中的忠誠的人救了,帶著他們歸隱山林,隱瞞身份的活下去 他們的子女最終受到了人民的愛戴,因為他們在朝廷中頒佈了許多利民的政策,然後百姓們記住了他...

丘福是靖難之役首席功臣,帶領十萬人出征蒙古,為何最後全軍覆沒

第一個就是驕兵必敗。在朱棣要求他攻打蒙古軍隊的時候,自己就信心滿滿,但是,朱棣卻說一定要謹慎小心,但是,丘福卻不以為意,就直接率軍出征了,但是,這個時候就說明,明軍一定是會失敗的,畢竟,一開始的時候就犯了驕兵必敗的兵家大忌了。這個時候的丘福還不知道以後的境地是怎樣的,只想著貪功了。第二個就是中了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