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1881.9.25~1936.
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2023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兒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
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2023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2023年公費至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見《吶喊》自序)。
1905—2023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2023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集》,介紹外國文學。
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2023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狂人日記》。2023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
2023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後於2023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六卷)。
2023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雜文為主,**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魯迅的**、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2樓:
魯迅一生坎坷,到處「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氣,橫亙胸中,一吐為快。怨恨的物件是誰呢?禮教,制度,傳統,**,全成了他洩忿的物件。
他是紹興人,也許先天的有一點「刀筆吏」的素質,為文極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國文的根底在當時一般白話文學作家裡當然是出類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謂雜感)在當時的確是難能可貴。他的文字,簡練而刻毒,作為零星的諷刺來看,是有其價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雜感集。
但是要作為一個文學家,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是不夠的,他必須要有一套積極的思想,對人對事都要有一套積極的看法,縱然不必即構成什麼體系,至少也要有一個正面的主張。魯迅不足以語此。他有的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勉強歸納起來,即是一個「不滿於現狀」的態度。
這個態度並不算錯。北洋軍閥執政若干年,誰又能對現狀滿意?問題是在,光是不滿意又當如何?
我們的國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瘡,怎麼辦呢?慢慢的尋求一點一滴的改良,不失為一個辦法。魯迅如果不贊成這個辦法,也可以,如果以為這辦法是消極的妥協的沒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總得提出一個辦法,不能單是謾罵,謾罵腐敗的物件,謾罵別人的改良的主張,謾罵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張。
而魯迅的最嚴重的短處,即在於是。我曾經寫過一篇文字,逼他攤牌,那篇文章的標題即是「不滿於現狀」。我記得我說:
「你罵倒一切人,你反對一切主張,你把一切主義都褒貶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樣呢?請你說出你的正面主張。」我這一逼,大概是搔著他的癢處了。
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襲用他的老戰術,先節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說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貶」是「貶」,如果不作為貶用,貶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魯迅大概是忘記了紅樓夢裡即曾把「褒貶」二字連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語至今仍是如此。)隨後他宣告,有一種主義他並沒有罵過。我再追問他,那一種主義是什麼主義?
是不是共產主義?他不回答了。(當面對被揭出的人生黑暗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
智者將以深思,回省自身,然後擇法改之;愚者不謀自贖,反指責對方不詳細告知自己**是坦途。
3樓:米萊娜
魯迅於2023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裡,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裡包含著親切,眼光裡流露著溫存。
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
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
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裡「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係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
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
2023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
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運的擺佈,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2023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
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洩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箇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
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
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
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絡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關於魯迅的全部資料
4樓:
魯迅於2023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裡,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裡包含著親切,眼光裡流露著溫存。
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
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
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裡「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係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
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
2023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
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運的擺佈,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2023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
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洩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箇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
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
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
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絡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當時,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譯了兩冊《域外**集》,他個人單獨發表了《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一系列重要**。在這些**中,他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並熱情地呼喚「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精神界之戰士」。
關於魯迅的關於魯迅的資料
魯迅簡介 魯迅 原名 周樹人 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 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紹興人 祖籍河南省正陽縣 原名周樟壽 字豫山。母親魯瑞 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
關於魯迅的,關於魯迅的資料
魯迅 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 是他1918年發表 狂人日記 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 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 文學批評 思想研究 文學史...
魯迅的簡介,魯迅的資料簡介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的地位是很高的。尤其是在建國後的文豪排序,魯郭茅巴老曹,魯迅的榜首位置無人能夠撼動。魯迅先生經典畫像 然而,寫 和雜文起家的魯迅,也有不少的詩歌。這些詩歌都是七絕之類的古體詩,雖然不多,但是也代表了他的寫作態度。不過與他的雜文晦澀難懂不同的是,魯迅的詩歌更加平實,我們一看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