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皇后是一代賢后,也深受明代宗喜愛,為何最終被廢黜

2022-02-05 05:28:23 字數 5798 閱讀 5207

1樓:看看可否改變

明朝多賢后,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從朱元璋的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再到朱高熾的張皇后、朱瞻基的胡皇后、孫皇后,接著朱祁鎮的錢皇后、朱祁鈺的汪皇后等等,都稱得上是一代賢后。

而今天要說的主人公,就是明代宗朱祁鈺的皇后,汪氏。

朱祁鈺僅當了八年皇帝,甚至去世後,還被明英宗廢掉了帝號,降為郕王,卻也不能否認,他的確是位好皇帝。而明代宗之所以受人稱讚,除了自身的功績外,也少不了他的賢內助,汪皇后的付出。

汪氏家族世代為金吾左衛指揮使,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而朱祁鈺和生母吳賢妃,原本一直住在宮外,直到明宣宗朱瞻基臨終前,才將母子二人接進宮。明宣宗一共就只有兩個兒子,所以朱祁鈺進宮後,與哥哥朱祁鎮感情十分要好。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的第二年,朱祁鈺被冊封為郕王。正統十年,朱祁鎮親自為弟弟挑選王妃,最終汪氏脫穎而出,被冊封為郕王正妃。雖然這是明英宗指婚,但朱祁鈺與汪氏的感情,一直都很好。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親征瓦剌,結果被俘虜。當時皇長子朱見深年僅兩歲,沒辦法出來主持大局,於是孫太后任命郕王監國。朱祁鈺臨危受命,重用於謙等能臣,成功擊退了瓦剌,保衛了京師。

朱祁鈺在監國期間,得到了滿朝文武的肯定,也獲得了明朝百姓的支援,於是在於謙等大臣的建議下,孫太后同意讓朱祁鈺登基,暫時替明英宗治理國家。不過為了保證皇位不會旁落,孫太后提出條件,必須冊立英宗兒子朱見深為太子。

就這樣,朱祁鈺登上了皇位,是為明代宗。郕王妃汪氏被冊立為皇后,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被立為皇太子。

汪皇后性格堅韌,當時明朝處於危難時期,她堅定信心,要與丈夫一起共渡難關,造福蒼生。同時汪皇后又心懷仁德,她見到戰爭過後,無數百姓家破人亡,很多屍首都無人認領,便派人去安葬了他們。

自明英宗被俘以後,他的嫡妻錢皇后整日以淚洗面,汪皇后見狀,常常去安慰皇嫂。在此期間,兩人建立了如親姐妹般的感情,也為汪皇后將來的生活,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景泰三年,明代宗突然下詔,要將汪皇后廢黜,改立杭氏為皇后,這一訊息令人震驚。汪皇后是一代賢后,也深受明代宗喜愛,為何最終被廢黜呢?

原來朱祁鈺剛開始,並不想當什麼皇帝,然而國家危難,他不得不挺身而出。可當他享受到權力的好處後,便覺得當皇帝並沒什麼不好,於是想方設法,要將皇權穩穩握在手中。

因此當明英宗被放回來後,朱祁鈺便將皇兄一家幽禁起來。景泰三年,他打算廢掉侄兒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汪皇后知道後,極力反對易儲。

朱見濟並不是汪皇后所生,而是妃子杭氏所生。但汪皇后之所以反對,不是因為朱見濟非她所生,而是她認為,明代宗能夠登上皇位,完全是僥倖,因此萬不可將名正言順的太子廢掉。

但此時的明代宗,已經嚴重被權力所腐蝕,他根本聽不進汪皇后的話,一怒之下,決定廢掉皇后。

就這樣,賢德的汪皇后被廢黜,杭氏成為明代宗第二任皇后,朱見濟被立為皇太子。誰知被立為太子的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了。杭皇后承受不了喪子之痛,隨即也病逝了。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復位,之後明代宗病逝。朱祁鎮對弟弟恨之入骨,復位之後,就將其降為郕王,汪氏又變回郕王妃。朱祁鎮還下令,讓朱祁鈺的后妃殉葬,甚至派人去搗毀了杭皇后的陵墓。

這時,朱祁鎮不知該如何處置廢后汪氏,便找來大臣商議。大學士李賢認為,汪氏已經被廢黜,且被幽禁在宮中,她兩個女兒還年幼,所以不該殉葬。錢皇后深知汪氏賢德,也向丈夫求情,明英宗本就疼愛妻子,於是決定不讓汪氏殉葬。

之後,汪氏從宮中搬回郕王府居住,錢皇后很是照顧她,讓她將宮中的所有私產,以及侍候她的宮女太監,都帶回郕王府。

有一天,明英宗想起一件玉玲瓏,得知原來被汪氏帶出了宮,便派人去取。下人向汪氏說明來由之後,汪氏憤怒地將玉玲瓏丟進井裡,並且說道:

「七年天子,不堪消受此數片玉耶!」

明英宗隨即派人沒收了汪氏的財產。

明英宗去世後,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朱見深知道當年朱祁鈺想廢太子,而汪氏選擇極力維護他,因此心懷感恩,對汪氏十分尊敬。所以在明憲宗時期,汪氏的生活過得很好。

直到正德元年,汪氏壽終正寢,享年八十歲,算是極其高壽了。明武宗下令,將汪氏與朱祁鈺合葬於景泰陵,併為其上尊諡曰「貞惠安和景皇后」。

2樓:風逸安

因為明代宗朱祁鈺打算立自己的孩子為太子,汪皇后認為代宗當皇帝純屬僥倖,不應該廢掉名正言順的太子,明代宗很生氣,就把汪皇后廢掉了。

3樓:說教育

可能是被其他人挑撥,到最後皇帝也真的懷疑她了,所以她就被廢除了。

4樓:我是湯姆蘇

因為意見不合。朱祁鈺要廢掉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汪皇后極力反對,最終導致皇后被廢。

5樓:獨難

汪皇后是一代賢后,也深受明代宗喜愛,但是汪皇后認為明代宗能夠登上皇位,完全是僥倖,所以極力反對明代宗立朱見濟為太子,明代宗一怒之下把汪皇后廢了。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6樓:天天天藍

(一)、聯絡

1、 文學真實儲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

2、文學書寫成了歷史教益的一部分

**和歷史是兩個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時**也起著歷史教化的作用。

魯迅曾說過,「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甚至於還靠著從**編出來的戲文。」這是對中國社會的一種深切觀察。

3、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二)、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

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

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3、性質不同:

歷史:歷史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

7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一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8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鬥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臺的歷史了。

」 清 黃人 《<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程序。

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 《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菡子 《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 5. 指歷史學科。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編輯本段詞語意義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

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

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

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相關書籍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範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我個人認為,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是真實存在的,而文學很大程度上是杜撰的,也許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文學存在於歷史之中。

和姑奶奶一起嫁給君王,姑奶奶成一代賢后,為何自己不得寵卻活得最久

我感覺他不得寵就沒有人去嫉妒他爭奪,所以他活得比較長。 小毛歷史解說 因為自己沒有參與宮鬥,而且得姑奶奶庇護,所以能活很久啊。香港歷史 1842年至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

秦朝第一代皇帝是誰,中國第一代皇帝是誰?

秦國君主 秦非子秦襄公 前771年 前766年 在位5年 秦文公 前765年 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靜公 又作竫公,是中國春秋時代秦國人,為秦文公之長子,立為秦國國君繼承人,他在文公四十八年時去逝,賜諡號為竫公,並改立竫公之長子贏立 秦憲公 為秦公爵位繼承人 秦寧公 前715年 前704年 在位...

中國第一代統治皇帝是誰,中國第一代皇帝是誰??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誰?稱作 皇帝 的第一人就是 秦始皇 嬴政 廣義上應該是夏朝的啟吧 個人愚見 秦始皇 嬴政 中國第一代皇帝是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 秦朝,而且建立了統一的封建治度,所以說他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皇帝。大禹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