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強調的品行修養有哪些,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2022-02-06 12:48:23 字數 4959 閱讀 8148

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是入世的學問,但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卻是以道為本的。孔子問禮於老子,表面問禮內藏高層次道學的承傳,故孔子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心語,位列儒家群經之首的典籍正是" 易經"。儒道同源,儒家的修行到了高層次上是屬於道家的。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並不是說他不相信神,孔子只是把"道"中適合於人的部份傳出來了。所以歷史上有很多大儒也都是大隱之士,不但具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安邦治國之才,同時又都是樂天知命的達觀之士,具有"道"的品格。由此可見,「性命之學」和「修養功夫」兩者之間是相互貫通的,修煉的理可以指導修養,修養可以通向修煉。

邵雍的詩《天人吟》:「天學修心,人學修身。身安心樂,乃見天人。

」 正體現了「性命之學」和「修養功夫」兩者之間的深刻內涵。

2樓:永遠的

禮樂,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

3樓:小學專科

守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存養:養吾浩然之氣

自省:日三省汝身

定性:寵辱不驚,樂非窮通

治心:盡其心,而後知其性

慎獨: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主敬: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謹言:巧言令色,鮮矣仁

致誠: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4樓:假面

道德觀包括仁、義、禮、智、信。行文準則有溫、良、恭、儉、讓。

其中核心是仁和義。《易經.繫辭》裡說: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範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5樓:滿意請採納喲

1、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範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2、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係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係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

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3、儒家自省、自訟、內省等道德修養方法要求人們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養,除實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還鼓勵人們通過自覺的道德修養來完成。儒家認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

儒家道德修養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養的主要方式是「內聖外王之道」。

「內聖」就是通過自省、自訟、內省等修養方法,達到聖人所具有或應有的品格。「外王」既是一種經世原則和政治理想,也是一種應世原則和人生理想。「自省」就是孔子所說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即看見賢德的人應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要反省自己,不重蹈覆轍。

訟是責備,「自訟」是自己責備自己,即自我批評。「內省」是向內反問,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對的地方。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內省」。

孔子強調「內省」,孟子進而強調向內用功夫,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以恢復、保持和擴充自己先天的善性。他認為只要人們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誠心誠意的自我修養,就可以產生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其精華和糟粕並存,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則,中庸之道的道德規範,迄今仍閃爍著禮儀之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範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係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係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

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儒家自省、自訟、內省等道德修養方法要求人們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養,除實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還鼓勵人們通過自覺的道德修養來完成。儒家認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

儒家道德修養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養的主要方式是「內聖外王之道」。

「內聖」就是通過自省、自訟、內省等修養方法,達到聖人所具有或應有的品格。「外王」既是一種經世原則和政治理想,也是一種應世原則和人生理想。「自省」就是孔子所說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即看見賢德的人應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要反省自己,不重蹈覆轍。

訟是責備,「自訟」是自己責備自己,即自我批評。「內省」是向內反問,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對的地方。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內省」。

孔子強調「內省」,孟子進而強調向內用功夫,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以恢復、保持和擴充自己先天的善性。他認為只要人們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誠心誠意的自我修養,就可以產生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

7樓:『陌上柳

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

忠孝仁義

先秦儒家強調以禮治國的原因

8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儒bai家的禮法觀強調

「為du國以禮」。指治國zhi

之道方面dao主張、強調以禮作為根本,回作為判斷人答們一切是非的標準。把「復禮」作為最高的政治追求。

1、 禮治具有天然合理性。禮講等差,等級原則是禮治的基本原則。

2、 就統治效果而言,「禮治」優於「法制」。

9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儒家的禮抄法觀強調「為國以禮」bai。指治國之道方面主張du、強zhi調以禮作為根本,作為判斷人dao們一切是非的標準。把「復禮」作為最高的政治追求。

1、 禮治具有天然合理性。禮講等差,等級原則是禮治的基本原則。

2、 就統治效果而言,「禮治」優於「法制」。

10樓:匿名使用者

他們有一套理論,就是大家都講究仁義禮節,就能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父慈子孝、君臣和睦」,實際上只是理想化的。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11樓:辛酉寶寶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義」、「禮」、「智」、「信」,反對「過」與「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諧。

1、仁:仁愛

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2、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

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

3、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

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5、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擴充套件資料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一、儒學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

什麼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文化自覺的要求。

二、儒家思想是中國思想體系的主軸。在此以前,西周建構的分封體制與其配套的觀念,其實已經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

第一,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無常,維德是親,天命不是特別寵愛那一群人,天命只選擇對人民有益的君主,委託這位君主治理世界。天命觀念,遠遠超脫了部落保護神,或族群保護神的地位。這是一個道德的裁判者;君主的行為就在道德的尺度上,天視民視,天聽民聽,也就由人民加以衡量。

第二,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親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僅他權力**來自周王,而且他們能否獲得天命的眷顧,也必須經過大族長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達天聽。於是,政治權力的分配、親屬關係的網路,兩者迭合為一,政統和宗統是兩個網路迭合。

儒家和道家對傳統中國的影響,儒家和道家思想分別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儒家作為中國千百年來的正統思想,在舊社會客觀上充當了地主階級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近代以來,先進的知識分子為反封建,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幾年,和諧倍受推崇,其實質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個方面。道家的唯心思想,是一種避世的態度。其超然物外,無為而治的想法給古代和近現代的人們以精神上的...

革命軍人應具有什麼樣的品行修養

服務人民 忠誠於人黨 獻身使命 革命軍人應具有什麼樣的品行修養 無產階級革命軍人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即按照革命軍人道德原則和規範,在社會生活和軍事生活實踐中經受鍛鍊,自覺改造。首先,社會生活和軍事生活的實踐,是軍人產生優秀道德品質的源泉。革命軍人的道德修養,就是要培養自己的優秀道德品質。其次,社會生...

形容人「高尚的品行」的諺語有哪些

不為五斗米折腰。晉書陶潛傳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元景安傳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增廣賢文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論語 顏淵 聽宜敏捷,言宜緩行。諺語 招滿損,謙受益。尚書 大禹謨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爭報恩 兩袖清風,一身正氣。都公譚纂 zu n 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諺語 百善孝為先 孝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