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于禁前來救援樊城,卻遭遇了「霖雨」、「漢水泛溢」,發生了水淹七軍。
關羽趁機乘船進攻,俘獲于禁等人,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係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2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取下益州後,又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在漢中擊敗曹操大軍,接著派遣劉封、孟達佔據上庸,此時,劉備集團的領地和實力大為增強,達到了頂峰時期。
而曹操集團經過內憂外患,進入守勢。雖說如此,但曹操集團仍然是三大軍事集團(劉備、孫權、曹操)中最為強大的。
孫權集團平定山越、取得交州、荊州三郡(江夏、長沙、桂陽),實力也大為增強,但因為劉備集團佔據荊州南郡,使得孫權集團不但無力向北發展,而且還有被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夾擊的危險。所以,孫權想方設法想佔據荊州南郡。
襄樊之戰在三國演義第幾節
3樓:匿名使用者
襄樊之戰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三至七十六回。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這四回主要介紹了關羽出兵到敗亡的全部過程,是襄樊戰役的全部。
襄樊戰役,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誰知道三國時期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的真實情況?(非三國演義)
5樓:匿名使用者
蜀漢:三國志:甘寧傳記載關羽將荊州之眾,號有三萬人,嚇唬人的,其實應該不足三萬,帶出去打樊城的最多兩萬不到,關羽所領荊州諸郡留守大約一萬人防範東吳,蜀漢沒有發援兵的記載,離得近的劉封孟達不肯支援攻城,不得已只得從後方抽出守城部隊攻襄樊城。
魏國:樊城未知,但是屬於魏國最南邊境城市應該不少與兩萬,于禁三萬被淹,徐晃領軍再次救援襄樊暫時按兵不動到後來新增至五萬援兵虎視關羽側翼,張遼的合肥部隊也有部分前來支援數量未知,曹操還是不放心所以御駕親征駐紮磨陂領軍十萬,襄樊戰役除了少量防範遼東漢中以及西涼與合肥的部隊,曹操全部拿來打關羽了,僅次於赤壁之戰的部隊調動,甚至超過官渡之戰,因為當時曹操還沒那麼多兵。
東吳:除了合肥防範曹操的少量部隊,其餘全部投入偷襲荊州的部署。大約十多萬
期間大概半年左右。
過程不說你看電視看書應該都瞭解的差不多了。總的來說,關羽是拿著三萬不到和將近四十萬大軍對抗,他還得攻城,要是這種情況下他還能贏,除非老天爺發慈悲再來幾次水淹七軍,還得曹操和呂蒙,陸遜笨到都中招才行,但是這種奇蹟幾十年一遇,關羽失敗也就情有可原了
6樓:匿名使用者
魏國總兵力不足6萬(其中3萬被漢水所淹),關羽的總兵力為5萬。
一、魏國的參戰兵力
在襄樊之戰中,魏國投入的兵力有三部分:曹仁部(含龐德、呂常),于禁部,徐晃部。現在逐一分析其兵力。
1、于禁七軍的兵力
于禁所領的七軍,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因原曹仁兵力太少,故趕來援助,這部分兵力較為明確。
據《華陽國志》記載:
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可見,于禁的七軍共三萬人。
有人對此疑問,他們總覺得,七軍被大水淹掉以後,僅關羽就俘虜了三萬人,按說于禁原來的兵力超過三萬吧?
其實不然。
第一,于禁軍被水淹之前,在樊城外圍與關羽有所戰鬥,戰況並不激烈,且有龐德部支援,兵力沒有損失,反而極可能將關羽軍消滅了部分。史載龐德曾用箭射中了關羽的額部,看來,關羽在這些零星的戰鬥中是吃了虧的。
第二,水淹七軍之時,漢水溢位河道,傾洩在樊城周圍的戰場。照道理,關羽是水陸聯合作戰,關羽步騎軍必屯軍在漢水不遠,而於禁屯在較為遠離漢水處。當水勢到達于禁軍營時,必然變緩。
好比用「水龍頭」往大池中注水,雖然「龍頭」處水勢洶湧,但池中水的水位卻是緩慢升高的。因此緣故,于禁的三萬兵都來得及逃生。他們對周圍地形比較熟悉,水位**時,紛紛跑到周圍的高地上避水了,只會有極少數兵意外死亡。
當然,糧食啊,輜重啊什麼的,絕大多數都被水淹掉了。
第三,天亮時,關羽用水軍來攻,因為于禁軍都在高地上避水,沒有抵抗能力,于禁下令投降了。只有極少數如龐德尚在頑抗。登高戰死的,顯然是屬極少數。
如果將兩個「極少數」(淹斃+登高戰死)忽略不計,則于禁的援軍正如《華陽國志》所記載:
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引號為本人所加)
2、曹仁部兵力
曹仁屯樊的兵力有一個基本的參考資料。
據《三國志 曹仁傳》記載:
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
曹仁部在樊城才幾千人,根據三國志的用語習慣,可能僅兩三千人,最多不超過五千人。
屬於曹仁部的兵力,另外尚有:襄陽城內呂常所率的兵力、及在樊城外與于禁部聯合作戰的龐德部兵力。這兩部分兵力推測起來也不會多。
三部分兵力總和,以一萬人計算比較合理。
有一種論點,為了樹立關羽的「高大」形象,硬說曹仁原來的兵可能不止一萬,這一萬兵是被關羽打敗之後剩下的。「關迷」們為了證明曹仁兵力寵大,搬出《武帝紀》中的「初,曹仁討關羽」的記載,硬說曹仁原本打算進攻江陵,因此必然曾有一支寵大的軍隊。
這種論點是極其荒謬的。
第一、當時魏國並無進攻江陵的戰略
曹仁部屯樊城的階段,魏國在東線連年與東吳作戰,後來又在漢中與劉備作戰,兵力已經吃緊了,再加上魏國內部不斷出現叛亂(僅《曹仁傳》記載,就有蘇伯、田銀,侯音等部的叛亂。此外如魏諷、孫狼的叛亂也在此期間),短時期內不可能有進攻江陵的打算。須知,要進攻江陵,就要打算消滅整個關羽集團,這顯然屬於重大的軍事行動,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是不能輕意發動的。
第二、《武帝紀》中的所謂「討關羽」,並非指進攻江陵,僅有「抗擊關羽」之意。
先看史料《三國志 武帝紀》:
(218年)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再對照一下《三國志 曹仁傳》的記載:
復以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侯音以宛叛,略傍縣眾數千人,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即拜徵南將軍。
對照《武帝紀》與《曹仁傳》可知,所謂「曹仁討關羽」,指的僅僅是曹仁鎮守在荊州,抗擊關羽的進攻(或騷擾)而已。
《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的,有多處是這樣使用「討」字。譬如,後來諸葛亮北伐魏國,魏國抗擊諸葛亮的入侵,用的詞彙就是「討亮」。這裡的「討亮」,並不是指發動兵力進攻蜀國的諸葛亮軍,不過就是抗擊諸葛亮入侵而已。
另外兩個例子,
《于禁傳》: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徐晃傳》: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
這兩處,都把曹仁在樊城抗擊關羽,稱為「討關羽」。
第三、曹仁在樊城所屯的兵力,本來就很少。
前面引用《曹仁傳》:
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
曹仁僅幾千人的兵力,沒打多少時間就「糧食慾盡」了,可見原本糧食就不多。因此,樊城之前不可能屯有寵大的軍隊。再說,樊城是個小城,也無法屯集太多的軍隊。
3、徐晃部的兵力
徐晃的軍隊,史料記載有兩部分。
一部分是「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這部分兵力大多臨時徵集的新兵(《徐晃傳》「晃所將多新卒」),人數少,戰力差,所以曹操明令「須兵馬集至,乃俱前」(《徐晃傳》)。
第二部分是曹操陸續派遣的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每營以千計,約一萬二千。
這兩部分兵力總和,以1.5~1.8萬計算較為合理。
總和以上三部分兵力,襄樊戰役中,魏國參戰兵力為:
曹仁部(含龐德、呂常軍)一萬,于禁部三萬,徐晃部不足兩萬,合計五六萬兵力(其中被大水淹掉三萬兵)。
二、蜀國的參戰部隊
關羽進攻襄樊的兵力可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期進攻襄樊的兵力,第二部分是水淹七軍之後,關羽又抽調的後續兵力。兩部分兵力的數量,史無明載,分析如下。
1,首先估計一下荊州地區的總兵力
劉表時期荊州兵力為十萬以上,關羽所督荊州少了北部,後來又失去了東部,但荊州北部的兵力如劉備部、劉琦部都歸了劉備。東吳奪荊州東部時,215年,關羽一次就出動三萬部隊,荊州地區總兵力自然比這個要多出許多。
參考一下,劉備死時,蜀國兵不滿五萬,但七年以後,僅靠一個益州,兵力就暴長到13 萬之多。荊州有良好的基礎,劉備劉琦赤壁戰前就有兩萬兵,後有劉表的「降曹軍」在赤壁之戰後潰散,有數萬兵源可以利用,且荊南四郡被戰爭破壞極少,可大量徵兵,前後有近十年的時間,恢復到十萬不成問題。
考慮到被劉備、諸葛亮先後帶走了約四萬,算下來,219年關羽在荊州有近六萬人,是很合理的。
此外,215年劉備從蜀中來爭荊州時,帶了五萬兵,是否全部帶回去了,史無明載,或許留了部分兵給關羽了也是有可能的。
總之,219年荊州全境的兵力以6萬計算,是個客觀的估計。
2,關羽第一波進攻襄樊的兵力
這部分兵力,至少有三萬多。依據是:
第一,魏國派了三萬兵來援助防守。
用兵的規律,處於防守時,有以逸待勞、後勤便利等優勢,其用兵數量一般少於來犯的進攻兵力。如果關羽兵勢不大,就不必派三萬兵來援助,須知當時魏國剛剛在漢中失利,兵力並不富裕啊。(當時的魏國並不知道來進攻的關羽,竟然還被後人封為「武聖人」啊,呵呵)
譬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力浩大,魏軍也只派了五萬兵(根據諸葛亮所稱,這個五萬兵少於諸葛亮的兵力)。
第二,關羽遠出主動進攻襄樊這類堅固設防的城市,且明知魏國會迅速增派步騎來援,如果沒有三萬以上的兵力,純粹就是找打。
3,關羽第二波增援的兵力
由於東吳假裝與關羽友好,使關羽喪失警惕。為了攻取樊城、襄陽,關羽不斷地調撥荊州守軍開往襄樊前線。
事見《三國志 呂蒙傳》:
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此處,「稍撤兵」,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逐漸撤兵」之意。
這部分兵力不會很少,估計應有一兩萬人。依據如下:
第一,荊州後方的兵力幾乎被抽空,使傅、糜不戰而降。
雖然傅、糜兩人對關羽很不滿,但也不會因此就要主動背叛劉備。何況,關羽進攻襄樊以後,還委二人以重任,可見,關羽與傅、糜二人的關係也並沒到水火不容的程度。如果荊州的兵力充足可堪一戰,他們是不會輕易投降的。
三國時,有幾千人守城,就很難迅速攻下,這種戰例很多。因此,關羽撤兵以後,荊州全境兵力以一萬為上限(但是呈分散配置)。
作個減法,荊州總兵力近六萬(以6萬計),第一波帶走了三萬多(以3.5萬計),最後剩下的最多一萬(以1萬計),可見,第二波兵力有一兩萬人(以1.5萬計)。
第二,《吳書》大記特記了呂蒙、陸遜是如何欺騙關羽的。
《三國志 呂蒙傳》:
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
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
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三國志 陸遜傳》有大量篇幅記載此事:
呂蒙稱疾詣建業,遜往見之,謂曰:……(此處略去幾百字)羽覽遜書,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遜具啟形狀,陳其可禽之要。
可見,呂蒙、陸遜對關羽的忽悠,效果很顯著。使關羽把原本守衛老家的兵力的很大部分,都分批撤到襄樊前線去了。
這部分兵力,以「一兩萬人」計算,顯然是恰當的。如果這部分兵力太少,《三國志》就沒有必要大書特書東吳如何如何定巧計欺騙關羽了。
第三,關羽能同時包圍襄陽和樊城兩座城,還要分出水軍控制漢水,沒有充足的兵力(四萬以上)是難以辦到的。
關羽圍城並不是全靠大水的幫助,水退之後關羽繼續圍城,直至被徐晃擊敗才撤樊城圍。
第四,關羽的兵力,第一波3.5萬、第
一、二波總髮兵以五萬為下限。但考慮到關羽經作戰損失、徐晃打擊、東吳攻心之後,竟然全軍潰散,因此估計關羽前後用於進攻襄樊的兵力不會多於五萬。
總和關羽第一波第二波攻襄樊的兵力,蜀國參加襄樊戰役的總兵力,約五萬。
總結全文,襄樊之戰魏、蜀兩國參加兵力如下:
魏國總兵力不足6萬(其中三萬被漢水所淹),關羽的總兵力為5萬。
三國演義作者,三國演義作者是誰
三國演義 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 全名為 三國志通俗演義 又稱 三國志演義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 家羅貫中。暈,羅貫中啊,羅灌水大水豬你都不知道。羅貫中 羅貫中 羅貫中 三國演義 作者 羅貫中 是怎樣完成這部著作的 三國演義作者是誰 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他是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人名謎語,三國演義的謎語
以下各打 三抄國演義 人名一 襲括號內為答案 bai 飛 張翼 du 俊 顏良 zhi 由 田續 舊屋 陳宮dao 鍍金 黃蓋 語法 陳紀 舊作 陳表 面秀 顏良 正色 嚴顏 鳥籠 關羽 拙作 文丑 鳥瞰 張遼 碰杯 干休 眼兒媚 孔秀 眼迷離 張邈 講秩序 陳紀 盛中國 華雄 太陽穴 孔明 千里駒...
《三國演義》60 100回梗概,三國演義60 120回的概括(100字左右)
3英斬呂布 溫酒斬華雄 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 是集政治 軍事 民生與一體,文字色彩特別濃郁的一部長篇 書中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一回寫著 權從其言,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那?權聞惶愧,孤意已決,先生勿疑。卻說吳見張溫入蜀未還,自此吳蜀通好。在這段中主要說明了現存國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