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籍讀後感,一篇關於歷史書籍的讀後感,800字以上

2022-03-10 05:27:08 字數 4741 閱讀 3099

1樓:匿名使用者

買本中華上下五千年吧

2樓:鬼鬼鬼鬼厲

複製的《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

」……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對裡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

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3樓:匿名使用者

你要什麼型別的,應有盡有

4樓:紫雲竹溪

已傳送。請樓主注意查收。若不合君心,且一笑置之,切勿在意。

一篇關於歷史書籍的讀後感,800字以上

歷史書籍讀後感500字

5樓:雪一隻

讀《中國通史》有感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箇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然而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如《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可謂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

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充套件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絡。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嚥的苦藥。《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

中國的興衰成敗,五千年滄桑流變.自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勃興,仡今已有五千年.

我們有過沉默,也有過輝煌;當然,也有過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們奮進,輝煌使我們自信,屈辱使我們清醒。

在我們古中國,有著無數的英雄。

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巨集大的阿房宮。

這些事,在當時的百姓眼裡,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結果,都認為他是暴君,而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裡,則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遠古雖然已經逝去已久,而他們所創造的奇蹟卻留了下來,他們的事蹟都記在了人們的心裡。雖然他們可能當初並未意識到。

《中國通史》浩如煙海,可就一點,如智慧來自實際,英雄從平凡起步等入手,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更能做好。當然,作為嘗試未嘗不可。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緻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曆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

有關歷史書籍的讀後感

6樓:匿名使用者

那就楚漢之爭的觀後感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作為一個「楚漢之爭」的失敗者,得到了遠比成功者劉邦更高的認同度與同情,實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中國人從來就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即所謂的「成王敗寇」,一個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間擁有如此的知名度,實在是很令人佩服。

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

「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

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據說,項羽當時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抗衡的。

或許正因為如此,項羽的悲劇才顯得如此悲壯,項羽的失敗才更讓人扼腕嘆息,項羽的一生才更充滿了人情味,項羽的自殺才更讓後人唏噓不已。他留在歷史上冊頁裡面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博得後人無限的同情和景仰,李清照的詩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直是鼓舞人心的詩篇。

看一個人的身價,要看他的對手。一個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個是屢敗屢戰、打不過就跑的漢中王。中國歷史上,可能再沒有比「楚漢爭霸」更富戲劇性、更具有傳奇色彩的雙雄對決。

如果我是劉邦,願以鴻溝為界,西屬漢,東歸楚,平分天下。

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麼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

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

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好,行,就這麼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後什麼什麼地方給誰,什麼什麼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

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

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

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

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裡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

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鑑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

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

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吧!儘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鑑,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複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杆。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關於歷史書籍的讀後感,以上一篇關於歷史書籍的讀後感,800字以上

中國人史綱 讀後感 以前,我總是洋洋得意的對人說,如果我家財萬貫的話,我一定會報考歷史專業的.這樣說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很酷.歷史是酷的,我卻是淺薄的.歷史並非全是鮮衣怒馬繁華似錦,它事實上如此殘酷,戰爭和 將它塗抹得血跡斑斑.這斑斑血跡又迷惘了眾生的眼睛,在穿...

求歷史書籍讀後感,求一篇歷史書籍讀後感

愛的教育 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 帶著這個思考,我與一個義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愛的教育 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

有關西施的歷史書籍

吳王夫差是一個亡國之君,卻不同於一般昏君,恰恰是個霸才。他的最顯著的弱 點是剛愎自用,輕敵拒諫。吳越是世仇,都想問鼎中原。越王勾踐恰好是個陰謀家。國語 越語 記勾踐曾對范蠡說 今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亂民功,逆天時 云云,這是從敵人方面說的壞話 從 國語 吳語 及 史記 看,看不出他怎樣沉 湎於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