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子曰 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2022-06-03 05:51:25 字數 5320 閱讀 8184

1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道,不同、不相為謀。

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詳解:這句話,《論語》成書以來,其斷句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解釋成「善惡邪正之間不能合作共謀、走著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等等,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當成一個精英小團體了,把「聖人之道」當成了小道、私道,這是和《論語》、儒家「和而不同」的精神背道而馳的。試想,如果「道不同」就「不相為謀」,那何謂「和而不同」?難道「和而不同」就是在某個叫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組成的精英小團體裡玩的一場無聊把戲?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問題,關鍵是把「相」字噹一聲平聲,當副詞了,而這只是「相」的後生義。「相」,四聲去聲,本義是「觀察」,引申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命運做出的主觀判斷」,然後就有了「選擇」的意思。

這裡的「相」就是「選擇」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選擇」。

「謀」,就是「徵求解決疑難的意見或辦法」,引申為「謀劃、商量辦法」等,《論語》後面還有所謂「謀道」、「謀食」的說法,和這裡的「謀」是一致的。理解這章對把握全域性很重要。

道,聖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會去「選擇」的、也不會去強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聖人之道」之「謀」,就是「不同」、「不相」。「不同」,就是「異」,就像上一章「攻乎異端,斯害也己」所說,對「異」不能攻擊,不能去謀求消滅「異」,否則就不能「不同」,就和「聖人之道」相違了;

「不相」,就是「不以相而相之」,所有的選擇都會有假設的標準,也就是以「相」相之,最常見的以「相」相之就是所謂的「以貌取人」,延伸下去,根據思想、觀點、意識形態、經濟水平等等,都是以「相」相之,都不是「不相」,是和「聖人之道」相違的。

必須注意的是,「不相」,不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思想不加選擇,而是指對不同個體、團體的行為,不能用一種權威、上帝等獨斷的方式來以「相」相之,這一點是必須明確的。

「不同」和「不相」是密切聯絡的,「不相」是「不同」的前提,「不同」是「不相」的實現。只有「不相」,才可能「不同」。

否則,前提就是「相」,就是以「相」相之,那麼怎麼可能有「不同」?其結果只能是某種抽象標準、某種統一模版克隆出來的群體。

而只有終於能達到「不同」,這「不相」才有意義,才能實現,否則這「不相」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成了一句口號。「聖人之道」,歸根結底是以「不同」為基礎的,只有「不同」,最終才能實現「大同」,「大同」的關鍵不是「同」,而是「大」,包羅萬有,如「天地」般,而不是讓花只有一種顏色、鳥只有一種叫聲。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是「不同而大同」,要「不同」,首先就要成就其「大」。

無其「大」,就無其「不同」。無其「不同」,就無其「大同」。

除了《論語》總綱的那三個「不亦」,「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條,是《論語》中極為重要的一章,在後面的語錄中,對本章的意義多有闡發。例如,對於「不同」,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說法;對於「不相」,有「有教無類」的說法。

但後面這些,都只是本章思想在某些具體方面的具體化表述,都是從屬於本章的。而本章的重要在於,它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2樓:改全嶽媚

孔子說:"人們由於本心本意不同,故而不與心意不同的人相處.這也就是人各有其志罷了!"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子曰 道不同 不相為某 亦各從其志也 翻譯一下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謀劃共事。各人都執照各人的意志行事。」

從:聽任;志:志向。

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什麼意思

4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意思是:道德見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罷了。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譯文:孔子說過,「道德見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罷了。所以他說,「富貴如能追求到手,那麼,即使讓我執鞭為馬伕,我也願意幹。

如果不能追求,還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歲月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整個世道都渾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顯現出來。難道是因為他們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將富貴看得太輕嗎?

出處:《史記》——西漢·司馬遷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字,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2023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

它包羅永珍,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5樓:達興老師

原文的翻譯是:道德見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罷了。

老百姓的話就是兩個人既然不能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各有各的想法,就應該分開,自己努力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不要強行在一起共事,導致事情做不好,心情也不好。

道不同,指人生價值觀不同。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

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人們由於本心本意不同,故而不與心意不同的人相處,這也就是人各有其志罷了。

就是用現在人的話說就是三觀不同,這樣的話就很難在一起,所以需要各位其至,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不必為了誰委曲求全,遵從本心就好。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6樓:閆學長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由於本心本意不同,故而不與心意不同的人相處.這也就是人各有其志罷了

7樓:匿名使用者

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意思是有不同志向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出自孔子《論語·衛靈公》:

「道不同,不相為謀。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按字面翻譯就行了。

8樓:七夜雪

人們由於本心本意不同,故而不與心意不同的人相處.這也就是人各有其志罷了

翻譯「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9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的意思是:

孔子說:"人們由於本心本意不同,故而不與心意不同的人相處.這也就是人各有其志罷了!"

這句話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伯夷列傳》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譯文:孔子說過,「道德見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罷了。所以他說,「富貴如能追求到手,那麼,即使讓我執鞭為馬伕,我也願意幹。

如果不能追求,還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歲月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整個世道都渾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顯現出來。難道是因為他們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將富貴看得太輕嗎?

10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道,不同、不相為謀。

(十一)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詳解:這句話,《論語》成書以來,其斷句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解釋成「善惡邪正之間不能合作共謀、走著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等等,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當成一個精英小團體了,把「聖人之道」當成了小道、私道,這是和《論語》、儒家「和而不同」的精神背道而馳的。試想,如果「道不同」就「不相為謀」,那何謂「和而不同」?難道「和而不同」就是在某個叫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組成的精英小團體裡玩的一場無聊把戲?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問題,關鍵是把「相」字噹一聲平聲,當副詞了,而這只是「相」的後生義。「相」,四聲去聲,本義是「觀察」,引申為「根據外貌判斷人的命運」,然後就有了「選擇」的意思。

這裡的「相」就是「選擇」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選擇」。

「謀」,就是「徵求解決疑難的意見或辦法」,引申為「謀劃、商量辦法」等,《論語》後面還有所謂「謀道」、「謀食」的說法,和這裡的「謀」是一致的。理解這章對把握全域性很重要。

道,聖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會去「選擇」的、也不會去強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聖人之道」之「謀」,就是「不同」、「不相」。「不同」,就是「異」,就像上一章「攻乎異端,斯害也己」所說,對「異」不能攻擊,不能去謀求消滅「異」,否則就不能「不同」,就和「聖人之道」相違了;

「不相」,就是「不以相而相之」,所有的選擇都會有假設的標準,也就是以「相」相之,最常見的以「相」相之就是所謂的「以貌取人」,延伸下去,根據思想、觀點、意識形態、經濟水平等等,都是以「相」相之,都不是「不相」,是和「聖人之道」相違的。

必須注意的是,「不相」,不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思想不加選擇,而是指對不同個體、團體的行為,不能用一種權威、上帝等獨斷的方式來以「相」相之,這一點是必須明確的。

「不同」和「不相」是密切聯絡的,「不相」是「不同」的前提,「不同」是「不相」的實現。只有「不相」,才可能「不同」。

否則,前提就是「相」,就是以「相」相之,那麼怎麼可能有「不同」?其結果只能是某種抽象標準、某種統一模版克隆出來的群體。

而只有終於能達到「不同」,這「不相」才有意義,才能實現,否則這「不相」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成了一句口號。「聖人之道」,歸根結底是以「不同」為基礎的,只有「不同」,最終才能實現「大同」,「大同」的關鍵不是「同」,而是「大」,包羅萬有,如「天地」般,而不是讓花只有一種顏色、鳥只有一種叫聲。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是「不同而大同」,要「不同」,首先就要成就其「大」。

無其「大」,就無其「不同」。無其「不同」,就無其「大同」。

除了《論語》總綱的那三個「不亦」,「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條,是《論語》中極為重要的一章,在後面的語錄中,對本章的意義多有闡發。例如,對於「不同」,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說法;對於「不相」,有「有教無類」的說法。

但後面這些,都只是本章思想在某些具體方面的具體化表述,都是從屬於本章的。而本章的重要在於,它確立了行「聖人之道」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不同、不相。

反駁道不同相為謀,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反義句 ?

道,不同 不相為謀。確立了行 聖人之道 的君子謀道的最高原則 不同 不相。詳解 這句話,論語 成書以來,其斷句都是 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成 善惡邪正之間不能合作共謀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等等,把 聞 見 學 行 聖人之道 的君子當成一個精英小團體了,把...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的英語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的英語是 deviations on styles separate us,contradictions of thoughts defriend us。釋義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出處 先秦 孔子 論語 衛靈公 道不同,不...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為謀類似句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為謀類似句子還有 1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意思版是權指 即使以後你的生活美好,我生活艱難,我們也不會有什麼交集。2 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意思是指 遇事井水不犯河水,各做各的,不參與。3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意思是指 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總不厭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