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授業解惑什麼關係

2022-08-24 06:22:02 字數 1435 閱讀 7421

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

出自:唐 韓愈《師說》

原文選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通「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釋義: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

擴充套件資料

這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覆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全文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正反對比,事實充分,說理透徹,氣勢磅礴,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先從歷史事實「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能「傳道受業解惑」、學者定會遇到疑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三個方面證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後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指出了他們在「從師」問題上的不同態度,點明瞭從師學習的重要。

第一段的理性陳述完畢,第二段以感慨發端,對當時社會恥學於師的浮靡之風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盡吐不平之氣,也指明瞭文章的現實意義。

韓愈用古文來宣傳他的主張。維護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對當代特別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反對「俗下文字」即魏晉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這就是古文運動的內容。

這個運動所以逐漸形成於唐德宗統治的後期,是有現實的社會條件的。

它是為維護唐王朝的統

一、反對藩鎮割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而這除軍閥、大地主外,正是當時廣大社會階層的現實利益的要求。

韓愈的積極努力,對這個運動的開展與形成,起了不斷促進的作用。就古文來說,他不僅自己刻苦努力,從理論到實踐,表現了優秀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不顧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別表現在給青年們熱情的鼓勵和指示。

2樓:考運旺查卯

對於「傳道,授業,解惑」三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理解,當然只是比喻,不是等同。

「傳道」就是傳給學生一條道路,指明一個方向。

「授業」就是教給學生在這個方向,這條道路上行走的方法與技巧,可以是走路,也可以是坐船,也可以是乘車,乘機,坐宇宙飛船。當然前提是老師要有宇宙飛船。

「解惑」就是當學生在行走的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大霧迷茫,遇到了河流隔斷,天塹相橫等這樣阻撓的時候,老師給以點拔、提醒,或是幫助。

「傳道,授業,解惑」這三者是老師教授學生所必備的三項任務,缺一不可。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體現了教師勞動什麼特點

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第一,教師勞動的複雜性.這句話表明了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不僅是 教書 更在 育 人 要著眼學生的長期發展.第二,教師勞動的創造性.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主體,所存在的各自的差異及問題也各不相同.教 師需要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因材施教,解決學生的各型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