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詮釋這首六祖惠能寫的偈子,六祖慧能悟道的偈子是什麼意思

2022-09-15 10:21:49 字數 5713 閱讀 1882

1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請聽淨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

體方法師講的《解脫之道》《阿含經》《心經》《金剛經》

簡豐文居士講的《楞嚴經》《圓覺經》《楞伽經》《六祖壇經》《三祖信心銘》

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

聖一法師講的《金剛經》《六祖壇經》

我空間主頁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2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首先六祖慧能的慧字應該是這個惠字,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惠能的意思是: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這句偈子出於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後。這句偈的大概意思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當然我們站在有相的位置,不可猜測聖人無相之境界,我們所有一切言說只為方便說。)這為末學虛妄分別之見解,若欲了知禪宗博大精深之義還需善知識引導。

3樓:匿名使用者

心不動,物就看起來不動。一潭死水,透徹萬物。

4樓:手機使用者

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

5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悟道的偈子是什麼意思

6樓:

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禪悟之言。最初,神秀吟出了一句偈語:「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的這首偈語已經到達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六祖覺得還是悟得不徹底,於是針對這首偈語吟出了另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吟出這句偈語後,大家就都知道六祖是已經得道的聖人,此後就廣為流傳。

歷史上的禪宗六祖慧能,是怎麼擊敗神秀的?

佛經中比較出名的有哪些

7樓:百度使用者

菩提樹本來不是樹,明鏡臺也不是臺.

本來什麼都沒有,怎麼能染上塵埃呢?

這是一首偈子,出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

這首詩強調佛家的色空觀念。

這首詩本為神秀所作,原詩是這樣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朝朝勸拂拭,莫使惹塵埃。」

當弘忍看到了這首偈子,知道是神秀寫的,不禁大為失望。但在神秀學生的面前,為了顧全神秀的尊嚴,便說這首偈子值得大家誦持,如能照著修行,便不致於墮入邪道。當天晚上三更時分,弘忍便單獨把神秀叫進房說:

「你那首偈子並沒有見性,還只有到了門檻,未能登堂入室。一般人依照這首偈子去修行,雖不致於墮入邪道,但決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要想得到最高的智慧,必須當下認清自己的心,看清自己的本性,知道它是不生不死的。

如果你的每個念頭都能明心見性,那麼世界上便沒有任何東西會阻礙你。你的存在是真實的,萬物的存在也是真實的。你將會發現永珍的變幻無常,都是法爾如此,都是真性實相。

能夠有這種見地,就是最高的菩提自性了。」

於是弘忍便叫神秀再寫一首,可是神秀的心情一直不寧,想了好幾天,總是寫不出正在神秀苦思不出的當時,有一個小和尚口中念著神秀的偈子,經過慧能碓米的地方,慧能一聽到這首偈子,知道作者尚未悟道,便問那個小和尚是誰寫的,小和尚大叫道:「你真是個南蠻,連這個都不知道」!

然後便把經過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慧能。慧能要求說:「老兄,我在這裡碓米已有八個月,未曾到過堂前,請你帶我去看看那首偈子好嗎」?

於是他們便到了寫偈的地方,慧能又請求說:「我這個粗人不識字,請你念給我聽聽」。這時正好江州的一位通判官,名叫張日用的,也在場,他便高聲的念給慧能聽,慧能啊了就對張日用說:

「我也有一首偈子,請你替我寫在牆上,好嗎」?

張日用奇怪的說:「什麼,你也會作偈子,真是怪事」!

慧能便正色的說:「要學最高的菩提之道,可雖輕視那些初學的人,有時,極下等的人,有最高的智慧;而極上等的人,卻毫無見識可言」。

這幾句話把張日用說得服服貼貼,便替慧能在牆上寫出了那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就在這個深夜,弘忍把衣缽及頓教的法門傳給了慧能。

昨晚做夢 夢裡自己叫六祖慧能 請問六祖慧能是什麼意思啊

菩提無樹什麼意思?

8樓: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頁,我再談談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

現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禪。

阿彌陀佛

9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五祖慧能

菩提樹其實就是無花果樹~!

其實是說,身本無身,心本無心,塵本無塵塵,帚本無帚。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沒有。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的意識存在。

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你自己,都是你想出來的。 你的意識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你的心創造了繁華宇宙,渺渺眾生,但其實他們都是虛幻的,都是你想象出來的。

不要在意這些東西——你的心應該一片空明。本來無一物——佛說萬法皆空。勸人不要過分執著於身外之物,保持心中的淨土才是最重要的。

佛法養心.

當你在現實生活中傷了累了,

可以躲在一個地方,

精心翻閱一些佛法典籍,

的確是最好的心理學教材。

但注意這些個畢竟是唯心的東西。

當你身心**了

應該站起來

走出來幹一番事業。

世上雖有定數,

但卻事在人為。

人定勝天。

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頁,我再談談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

現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禪。

阿彌陀佛

六祖不識字他是怎麼修的,六祖慧能不識字,那他怎麼知道佛祖的起源歷經了多少人物,還一字不漏的說出來?

因為識字的話 他所涉獵的佛家典籍必然內容冗雜 深陷其中 說不定會難以自拔,而不識字卻可以一心向佛 心無旁騖 頓悟修成正果 聽五祖弘忍大師講金剛經而頓悟,六祖壇經 裡有詳細記載,可以去看看 六祖慧能不識字,那他怎麼知道佛祖的起源歷經了多少人物,還一字不漏的說出來?不識字 是相上的,就是表相,表法,給人...

禪宗為什麼沒有七祖,為什麼禪宗到了六祖就沒有七祖了?

六祖時一花開五葉不是一脈單傳了。禪宗始祖達摩大師傳法給二祖慧可時,曾有一偈語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從字面的意思來看,說的是一朵花長出了五片花瓣,並長成了豐碩的果實 有人曾把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當做是 五種智慧的花瓣 盛開之後,顯示出的自然的覺悟成就 而另一種看法則是...

六祖慧能是誰成佛之前是幹什麼工作

原是柴夫,不識一字,覺悟自心,頓悟成佛,真理在心,不在文字,即心即佛,迷則眾生,悟即是佛。成佛成魔,皆於此心,只在迷悟,不在生死,但此用心,直了成佛。六祖慧能是將禪 來宗發揚光大,自和老子bai 孔子並列的人du物。慧能大師的金身現在zhi還在廣東韶關南dao華寺中,歷經千年不腐。是中國十大肉身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