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千成葫蘆
「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表示歷史人物是:諸葛亮。分析: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已經提出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戰略構想,而且,在蜀漢建國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樓:韻雅風情清
是諸葛亮。看杜甫的詩就知道了。遺恨失吞吳。望評價。謝謝!(*°ω°*)?"。???
「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描寫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3樓:行杉
「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寫的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下面是諸葛亮的歷史介紹: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
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
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
『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
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
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
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
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
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后,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
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有利於當地
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
(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
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
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
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
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181年:誕生於琅邪。
207年:因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輔之。
208年:說服孫權抵禦曹操於赤壁。
214年:被封軍師將軍。
221年:被封蜀國丞相。
225年:討伐南蠻,將其平定。
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描寫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4樓:來自天目湖學富五車的三角楓
講的諸葛亮 在他的一手下,三分天下和六出祁山這兩個典故
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描寫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5樓:性失業者
諸葛亮。他在《隆中對》中天才地預見了三分天下的局勢,並殫精竭慮輔佐蜀漢,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6樓:措手刀
諸葛武侯。這裡面說了兩件關於他的故事,一者三分天下,二者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描寫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7樓:紫馨紫穎
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時候就知道天下三分,殫精竭慮的為劉備謀劃天下,六次出師
三分天定,七分人為,有道理嗎
古人說 三分人為七分天 說的就是在人的一生中,還是有一小部分東西是自己可以左右或者支配的。那麼,這 三分人為 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古人還說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就是說,事情的結果是天定的,是人力無法左右的,但如何做事,做事的態度,以及花在事情上的心思和精力卻是由人決定的。命運更是虛空不實的。它完全是...
已知a乘三分之四b乘三分之三c乘三分之二,且abc都
4 3a 3 3b 2 3c 則b 4 3a 3 3 4 3a c 4 3a 2 3 2a 所以c b a 故a b c三個數中最大的是 c 最小的是 a 如果a 6 b 4 3a 4 3x6 8 c 2a 2x6 12 b大於c大於a 列出等式 同時乘以60 80a 55b 60c 所以b大於c大...
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拼還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歌詞裡是這麼寫的。當然也有很多人,一遇到事情,就抱怨命運的不公,卻什麼也沒有做,嗯,他的人生十分天註定。望採納,謝謝?年輕就要拼,努力爭取時間和青春的活力,年少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肯定是第二個,別老想這些有的沒的,最後還不是要靠努力。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愛拼才會贏的歌詞 三...